创办中国“第33号爱心教室” 乡村教师杨友周:没有真爱就没有教育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实习生 刘俊

“没有真爱就没有教育”是四川宣汉县芭蕉镇新农中心校杨友周老师一生的信念和追求。倡导真爱教育的杨友周近十年来,实践爱心教育并成立工作室,创建中国“第33号爱心教室”,与学生共写数百万字的特殊“日记”……2020年“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杨友周说:“作为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能用一代青春去成就另一代青春,我感到特别幸福!”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杨友周的教师梦想来源于难忘的小学读书经历。曾记得小学四年级刚读完,由于学校的拆迁等特殊原因,杨友周只能直接跳级读六年级,成了全班的倒数第一名。但由于老师对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和激励,一年以后,他奇迹般地由“倒数第一名”变为了“顺数第一名”。“我非常感激我的老师,也就是在那时起我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要像我的老师那样做一名光荣的关爱学生的人民教师!如今梦想成真,我倍感欣慰和幸福。”

1995年8月,师范毕业的杨友周回到家乡三胜中心校任教共19年。在那难忘而又幸福的从教经历中,他曾连续14个学期教学成绩名列第一名。其中,2000年在三胜董坡村小学一年的经历更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当时他担任村小校长并教学三年级,这可是全乡倒数第一的班级。面对对这个班,杨友周没有放弃,反而对学生充满了深深的爱。通过一年的辛勤工作,他硬是把这个全乡“倒数第一”的班级转变成了“顺数第一”。

“”个班的学生如今有5人上了大学,正好大学毕业,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成为了祖国的栋梁,我倍感幸福。”

创建中国“第33号爱心教室”

“人人有爱心,个个传递爱;人人想学好,个个能获奖;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勤锻炼,个个身体好”。2014年6月,杨友周调到新农中心校任教务主任,在这六年里,他一直担任班主任并任教过语文和数学,面对班上33个留守孩子,杨友周受美国师雷夫启示,创建了中国“第33号爱心教室”。“面对这个特殊班级,我相信真爱一定能创造教育的奇迹,要把孩子教育好,要让孩子自发努力学习,那老师必须得用真爱去呵护他们。”

杨友周首先从关心孩子的身体做起,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如打球、跳绳、下棋等,他还自己花钱给每个孩子买了一个不锈钢杯子及烧水壶。管住嘴,迈开腿,早晚一杯温开水!每天早晚,杨友周按时烧水让孩子们喝并养成习惯。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教育,他和孩子们一起坚持写奋斗日记和爱心日记;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相互竞争,他创新了分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他还自费给孩子买奖品,这真正保证班级孩子实现“人人想学好,个个能获奖”。

师生共写百万字日记

2012年,杨友周遇到了特殊女孩秀娟。对这样一个特殊学生,他不但没有放弃之心,反而充满深深的爱。杨友周买了一本笔记本放在教室图书角,自己写满第一页然后告诉班上的孩子:“大家要把帮助秀娟的点滴、秀娟的改变与进步都写在上面。”于是,就有了师生共写的50多万字的《秀娟日记》。《秀娟日记》如今也成为杨友周关爱教育引导特殊儿童的一种创新举措。

面对沉默寡言、学习消极悲观的孤儿王海兵,杨友周上百次家访并时常在电脑上收集特殊儿童成长案例或视频让其观看,借势对她进行教育引导。同时还给她开生日庆祝会并为她书写“图文鼓励信”。为了让海兵学会自我教育,杨友周送她日记本并鼓励她坚持写近20万字的个人日记。功夫不负有心人,海兵被评为“首届最美宣汉人”和“四川省新时代好少年”。如今的海兵也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三年风雨无阻 接送残疾学生

2014年杨友周被调到新农中心校任教务主任,听说学校学生流失相当严重,家校共育出现严重问题。上班第一天,当发现班级孩子小艳没有来报名时,他便借来摩托车,买了牛奶、月饼等礼物去请小艳来读书,最后得知家庭困难时,他承诺学生一年读书所有费用全由他自己负责。在那后来的近十天中,杨友周家访完班上近30个孩子,他有过过河时不小心滑入河中全身被湿透的经历,也有在家访时摩托车前灯坏了只能用嘴咬着手电筒骑车家访的经历……

面对不能行走的残疾儿童阿立辍学时,他前后近十次去家访,苦口婆心地劝说爷爷奶奶,孩子不读书可就真的完了,后来杨友周更是每天到家接送孩子,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从未间断,这一抱一送便是三年。

从教25年,杨友周获得过“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为了影响更多老师用爱教育、用心教育,杨友周将自己多年的爱心教育经历与成果申报为省市级重点课题。

一生追求爱心教育,以教育点燃农村学生求知的心灵之灯。杨友周说,“真正的教育价值是要去引领更多的老师,让他们能够热爱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要让他们用真爱去呵护孩子的心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