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隋唐九州池遗址

  

  九洲池位于隋唐洛阳皇宮紫微城內的西隔城內,东与天堂、明堂遥遥相望。西引谷水,沿邙山,入宮城,至九洲池形成宽阔的水面,殿台楼阁点缀其间,“其池屈曲,象东海之九洲,居地十顷,水深丈余,鸟鱼翔泳,花卉罗植”;九洲池是 宮城区主要的蓄水池,同时也是供皇帝、妃嫔以及未成年公主皇子们休闲游憩的大内御苑。

  

  九洲池在历史文献中记述得比较零星,难以得知九洲池的具体位置、范围。新中国成立以后,九洲池遗址大部分被洛阳玻璃集团厂区覆盖。随着现代考古工作的科学调查与发掘,结合历代文献资料考证,终于探明了九洲池的遗址范围和时代分期,也为九洲池的遗址保护与公众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九洲池是洛阳宫内主要的大内御苑,历经隋唐宋三朝,在历史文献、典籍中留下了点点痕迹。隋唐洛阳城的文献始于隋,一直到清代都有学者校录辑补, 留存至今可供参考的主要有唐代杜宝的《大业杂记》,魏征主编的《隋书》、 宋代宋敏求的《河南志》清代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等。寻找古人写下的文字,梳理文宇中九洲池的发展脉络,是今人接近历史真实、还原九洲池盛况的基础。

  

  

  

  

  

  

  九洲池以大面积的水景为主,园中建筑较少,占地比重很小,布局自由,建筑景观服从自然风景;建筑的形制随规模而异,大园建筑华而大,小园建筑朴而小。

  

  

  水中坐落多处大小不同的岛屿,岛上筑殿亭楼台,呈现出苑中庭院的组群式布局,池畔别致的建筑形象,规模、大小、建筑形式和风格各有差别,院有规模较大的殿阁类建筑,又有相对较小的亭类建筑,还有线性的长廊建筑。各类建筑周围布置了众多奇花异草,碧水春光,在有限的山水地貌上,浓缩了天地间最宜人、最理想的景致,或求仙通神,或享乐隐逸,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统一,创造出富于诗意画意的动人格局。

  

  

  

  根据文献所载,九洲池上及周边的建筑类型有:院(花光院、山斋院、翔龙院、神居院、仙居院、仁智院)、门(归义门)、殿(瑶光殿、仁智殿)、亭(琉璃亭)、观(一柱观)、阁(千步阁)、台(望景台)等。

  

  

  

  作为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九洲池景区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规划重建,如今的九洲池遗址和明堂、天堂遗址连为一体,再现东都宫城建筑园林的整体风貌。九洲池的水系严格依据考古发现的水系格局进行复原,引黄河水经邙山渠进入九洲池的水体循环,水旁的亭台楼阁也按照考古发掘成果及史料文献一一复原,隋唐盛世的“东海之九洲”再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