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一家“小小”的笔墨宫坊,缘何能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杨浦区军工路1300号16栋,成为上海又一文化新地标。3月18日下午,笔墨宫坊正式开馆。
这里是全新打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也是新近上榜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从传统书画领域岌岌可危的“遗产”,到被敲章认可的活力满满的旅游景区,笔墨宫坊究竟经历了什么?
笔墨宫坊的“前世”:全国文房四宝行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
“书画家要创作留世之作,一天也离不开笔墨。笔墨就是书画家手中的武器,没有笔墨,就像战士手中没了枪炮。”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思豪告诉记者,“书画家要找如意笔墨,笔墨宫坊展陈的这么多定制的‘名人名笔’‘名人名墨’正是这个传承意义的缩影。”
“笔墨宫坊”是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配合城市改造、厂房动迁,把握机遇,守正创新,实现华丽转身的探索实践。
两年前,“曹素功墨厂”告别了百年老厂房;之后整体搬迁至军工路并扩大展陈面积,融入手作体验与智慧展陈手法。如今,正式更名的“笔墨宫坊”为喜欢书画笔墨的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笔墨博物馆首席研究员林仕亨告诉记者:“笔墨宫坊是目前全国文房四宝行业中、也是上海所有企业中历史最悠久中华老字号,350年左右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1667年,清康熙六年,曹素功创设墨庄,名列清代“四大名墨”之首,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誉。清同治三年(1864年)迁址沪上,一直延续至今。曹素功制墨技艺与海派书画不断融合、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徽墨,成为全国领先的制墨品牌。曹素功制墨独创了海派书画墨的技艺特色,主要表现为名家设计和名家定制两大特点。钱慧安、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郭沫若等众多书画家都为曹素功制墨进行绘稿,使制墨的艺术水准不断提高。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周虎臣正式创立。1862年(同治元年),周虎臣笔庄由苏州迁往上海,绵延至今300多年,传承十多代,被列为清代中国“四大名笔”之首。同样伴随着海派书画的发展,周虎臣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工艺的“海派毛笔制作技艺”,成为全国领先的制笔品牌。
如今的笔墨宫坊里,镇馆之宝“最大的如意墨”“最长的狼毫笔”,与名家书画真迹作品一齐展陈,尽显海派书画的风姿。
走进笔墨宫坊的游客中心大厅,上方长廊宛如徐徐展开的手卷,寓意笔墨纸砚,左边裸眼3D艺术装置,播放着经典历史瞬间的特效幻境,集中展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靠笔墨传承,中国书画艺术靠笔墨表达”的主题,带领游客开启笔墨之旅。
笔墨宫坊的“今生”:非遗活态保护传承,拥有更强生命力
“笔墨技艺应该从封闭的小作坊中‘破圈’,为人民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许思豪说。
富有传统魅力的笔墨文化,在笔墨宫坊正以一种有趣、丰富的方式回归现代人的生活。
作为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由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规划、建设和运营的笔墨宫坊里,曹素功、周虎臣继续着非遗的生产制作,非遗手工制作与文博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科研保持着互联互动,成为上海非遗活态保护传承的新基地。
在手作坊里,通过透明窗口,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曹素功制墨”和“周虎臣制笔”的生产流程,直接感受“点烟”“制墨”“翻晾”“描金”“制笔”等重要生产环节。
沿着旋转楼梯进入一楼中庭,来到中国最大的墨模宝库。通过落地玻璃窗,向内望去,可以看到从明代万历年开始,绵延四百余年的上万副墨模。在窗口外,游客可以通过墨模宝车查询机屏,与宝库内的墨模进行游戏交互:点亮墨模,了解墨模基本知识、宝库概况、雕刻技艺、拓片艺术。通过预约,游客还可以走进中国最大的墨模宝库,邂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的制作墨模,把玩七巧成模的原理,欣赏精美的拓片艺术,还可以动手学习拓片的技巧,深度解读墨模的文化艺术内涵。
在笔墨宫坊,游客还可与匠人们一起体验古法技艺,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专属墨锭,并在墨面上描绘精美的文字图案。
“宫坊”文创也别出心裁,通过文创来放大传统笔墨的元素和形象,放大传统书写的意趣。在这里,点一杯“曹素功”黑咖啡,配上一条“紫玉光墨锭”巧克力,临一副帖,享受传统与现代和谐交融的慢生活。
三楼文创空间的购物区域,除了云集多种文房四宝、名人名笔、名帖名笔等,还有笔墨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如文化衫、丝巾、马克杯、冰箱贴、明信片、小摆件等,让笔墨文化也“潮”起来。
文创区域北面有一道玻璃幕墙,里边是现代摄影棚,能提供汉服写真摄像服务,也可以视频直播。更有专业主播坐镇,进行带货直播或书法教学直播。
值得一提的是,“笔墨宫坊”今年入选上海首批“社会大美育课堂”。上海笔墨博物馆内容也已进入上海小学生的课外读本。
“时代在前进,人们生活、消费都在变化,固守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不能适应时代。”林仕亨说,“当年,传统笔墨进入上海时,就遇到西方‘三笔(铅笔、钢笔、圆珠笔)’的冲击,日常书写功能淡化,但由于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发展主轴由量变质,并确立‘融入海派文化、为书画艺术服务’的宗旨,在制墨业受到‘洋烟’冲击时,坚持守本创新,巩固了国产油烟墨的优势地位。从而保持了海派笔墨业的兴旺。”
林仕亨认为,笔墨业在当下时代受到更大的挑战,必须主动地紧跟时代步伐。“与文博结合,将笔墨历史、笔墨文化也作为一种资产来开发和经营;与研学结合,让书画艺术从学生抓起,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代差断层;与文创结合,使传统文房用品向经典收藏品、旅游纪念品、时尚网红商品延伸,使其在市场上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笔墨宫坊的未来:非遗?景区,成为都市文化旅游新亮点
今年2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通知明确,未来将设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培育一批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线路。
就在不久前,经上海市旅游资源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审,笔墨宫坊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也意味着,笔墨宫坊将成为都市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博导,上海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勤建直言:“笔墨宫坊从自身非遗技术出发,加上文博、旅游、研学、文创、科技等元素,全新打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就是非遗活化保护传承的新创举,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模式,这是十分有意义且必要的。”
此次笔墨宫坊被评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陈勤建认为:“全国各地都在尝试非遗?旅游的保护传承模式,上海在这方面可以说走在前列,笔墨宫坊就是其中的优秀案例。它是集生产、旅游、研学、文创、科研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笔墨文化美学空间,内部包括非遗制作坊、历史长卷馆、研学手作坊、文创互动吧等,开拓了许多新的项目和内容。”
在他看来,作为文化遗产的非遗项目从来不是单一组成,而是由非遗项目、传承人、场所等综合元素组成,也因此更需要进一步加强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传统非遗之所以存在于当代,是源于人们对传统生活审美的一种追求。“但由于历史变迁,我们对非遗的美感有所淡化,甚至面临消亡危机,所以非遗要传承下去,还需要年轻人真正接受非遗。这个方面就要建立一个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传承发扬。”
作为文化交流平台,笔墨宫坊还将根据游客需求,提供定制化活动策划与服务,如“书法入门与鉴赏”技艺类活动、作品展示类活动等,最大程度地满足市民们的文化需求。
“非遗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延续着民族的生命记忆、蕴藏着民族文化根源。笔墨宫坊将陆续开展各类体验活动,让大家更多地学习、了解非遗文化,让非遗手工技艺代代相传,使非遗变得更加触手可及。”许思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