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未来学校今年9月正式开学
罗湖未来学校(罗湖未来教育研究院)由罗湖区与华润置地合作创建,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研发指导,为九年一贯制公立新样态学校。
校方供图
一年级学生徐沛(化名)是个“坐不住”的孩子,课堂上她喜欢摇晃身体、左顾右盼。爱动的她并没有影响其他同学,因此老师也没有予以批评。
在深圳罗湖的未来学校,老师不会轻易对孩子说“不”,而是从正面引导学生,让他们在一定的边界内做自己。徐沛上课“坐不住”,可以适当活动,但是要保证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思维活跃的她爱做手工,学习成绩优异,很快在学校交到了好朋友。
2017年,罗湖区超前规划布局,率先提出以“习本”思想为办学理念,发挥“习本课堂”本土原创独有知识产权的理论优势,打造一所“面向未来、对标国际、应对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该校是罗湖创新办学体制重点打造的九年一贯制新型公立学校,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我、发挥个性、健康成长,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素质。
经过4年孕育,今年9月,罗湖未来学校(罗湖未来教育研究院)将正式开学,届时,去年在过渡校区上课的学生也将搬进新校区。当前,未来学校已开展一系列办学探索,学校在管理架构、课程内容、教师转型等方面的改革进展如何?笔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撰文:祁觊?统筹:吕冰冰
引入“外脑”助力学校高标高质发展
课堂上,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围坐在一起,全神贯注地盯着平板电脑的屏幕。此时他们认真学习的模样正在被记录,作为未来学校(未来教育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来到学生身边,一边观察学生的状态,一边和学生一同讨论问题。
研究院研科老师坐在习场记录学生上课情况是未来学校课堂里常见的一幕。
注意力、课堂参与情况以及同学之间的交互合作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几项指标。课堂里的真实情况将被制作成周报告和月报告以及学期报告,在未来学校,每一位学生都有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跟踪调研报告,作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案的重要参考。孩子将来的毕业证上,将是一幅贯穿九年成长记录的数字画像,里面或许有自己也没有发现的自我。
在未来学校,教育研究院对所有老师开放,即学科、全科以及研科老师之间可自由流转。学科教师想暂时离开一线,潜心研究教学问题,可以去研究院做研究,研科老师若想论证教学设计,可以去一线课堂上课,开展教学实验。
刘旭虹是研究院的一名研科老师,这位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对教学充满好奇,在未来学校当过数学老师,也教过英语,目前主要负责道法课。
一次,为了帮助学生由“不爱开口说英语”到自发使用英文交流,刘旭虹设计了一套教学活动方案,并自己带上课堂实验。实验中她给学生制定游戏规则,如课前提前做好心理和知识的充分准备,课堂上只能用英语表达。
当听见学生脱口而出英文单词,刘旭虹比学生还激动,“用游戏而不是填鸭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发现自我价值、逐渐成为自己的过程”。
像刘旭虹这样的研科老师每周至少要上一节课,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如今,她在研科老师与学科老师的角色间转换自如。上课前,不同学科老师实行交叉备课,打破学科壁垒的好处就是,课堂上学生能学习到更综合的知识。同时,沉浸式教学体验让课题在教学实验中找到答案。
研究院就像未来学校的“最强大脑”,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教育规律和内在规律,强大的科研能力背后离不开北师大专家团队的助力。自未来学校筹建至今,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和未来学校(未来教育研究院)已经建立起常态的互动交流机制,由北师大副校长陈丽作为首席专家,北师大高精尖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带领的团队深度参与,定期开展线上研讨会议,并结合未来教育研究院的需要让专家来到罗湖现场指导,提供相关资源,合作开展未来教育探索,包括规划发展、师资培训、智慧校园等。
身处习场的学生为彼此赋能
“老师,草莓真的有两百颗籽吗?”
“这位同学很有观察力,老师很欣赏你大方提问的勇气,可以找同学一起探索!”
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未来学校的课堂上。当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提出问题或质疑,老师的第一反应是肯定学生提问的态度,而不是“扰乱了课堂秩序”。
肯定并鼓励学生提问并学会合作探索问题答案的背后,是以“习本”为特色的未来学校,让孩子在安全包容的环境下,真实地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挥自我,找到“我是谁”。
在未来学校的过渡校区,进入教学区前,学生要在换鞋区更换室内鞋。吃午饭时,孩子们自己动手打饭、盛汤,每个人的餐盒下都有一个专属餐垫,饭后须把餐垫洗干净并晾起来。
学校负责人表示,换鞋、收拾餐具对学生是一种锻炼,整个学校就是一个习场,学校里的学习生活都与实际生活连接,每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学习,逐步融入生活。
教室在未来学校被称为“习场”,身处其中的学生将经历“教—学—习”三过程,即课堂有教、有学,更重要的是还有习,并且以习为本。“教”指教师“传授知识”,“学”指学生“接受知识”,“习”即“习得”,指学生“同化知识”,这里“习”成为“教”与“学”联结交汇和有效转化的关键点,让课堂回归为习的地方。
在这里,孩子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不用担心成为少数。表盘上1到12是怎样排列的?很多孩子会照着日常的钟表设计画,但是有位同学的答案和大家不一样,她的时钟上,最顶端12的位置变为1,最下面6的位置变为7。
画作完成后,老师鼓励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展示自己的作品,“虽然她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但也很难说是错的。因为这样的表盘也具有同样的计时功能”。老师说。
在这里,通过预习,学生逐渐养成“有备而来”的习惯。每天下课前,老师会提前告知学生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和要点,同时,各个小组有分工,每个人各司其职负责准备相关内容,倘若有一位成员没做好准备“掉链子”,整个小组就无法完成课堂任务,团队内形成的压力迫使学生逐步养成好习惯。这样的团队协作将贯穿未来学校整个9年制义务教育。
“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面向未来的基本逻辑。”罗湖区教育局副局长、未来学校负责人刘荣青表示,“习本”意味着不仅完成知识技能内化吸收的“习知”(内化),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习惯,强调良好行为固化的“习惯”,带来综合能力的提高(固化),还会上升为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表达的“习性”素养境界(外化),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发展历程。
好玩又会学习的智慧校园成为生活习场
未来学校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小动物,学校与山相连,可以实现在山上上课……在过渡校区的一间习场里,摆放了一排手工模型,学生将心中关于“未来学校”的各种模样用彩泥捏了出来。
银湖山麓,正在建设的罗湖未来学校的轮廓愈来愈清晰。学校依山而建,由走廊相连,师生可到山上上课。教学楼高四层,采用退台设计,这样的目的是在每个教室前/后留出足够的绿地空间,可以在此种养植物、小动物,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器材做实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习得的积极性。
未来学校的每间教室只有两面墙,左右两侧均为全落地玻璃,并与露台连通在一起。置身教室中就能充分感受户外阳光,推开门即步入自然。
在透明的教室上课会不会分散注意力?学校负责人表示,透明的空间旨在帮助学生培养抗干扰能力。“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很难一直在一个安静不受干扰的绝对理想环境中工作生活,我们把现实社会搬到校园,让生活成为最好的教育。”该负责人说。
学校由日本知名教育空间设计师——日比野拓设计。他设计的作品,充分尊重孩子童真童趣的天性。比如,下雨天,屋顶可以自动打开,从天而降的雨水从天台一直落下,形成一幕雨帘,雨水在中庭水坑汇聚成小池塘,孩子可以在水中嬉戏玩耍。
定位为适应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全身都是“黑科技”。在学校的屋顶,建有生态植物种植园,学生可以在屋顶种植花草树木和蔬菜。屋顶还铺设可透视太阳能电池板,在创能节电的同时,还能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及洗手间冲水。
学校的地下部分计划建设生命空间,学生可以通过种植物、养动物来探寻什么样动物适合生存在地下空间,如何进行心理适应,尝试在实验室内搭建起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
未来学校的整个建筑都会“学习”。?安装智能系统的建筑本身就具备“学习”能力,这意味着,学校每一处都有学生能动手的东西,同时,这些操作数据会被自动记录,被收集的大数据将进一步优化设备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