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的认识根源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世界观要回答世界“是什么”,方法论则要说明“怎么办”的问题,通常涉及对问题、任务、工具、处理技巧的论述,并对一系列具体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
方法论以世界观为根据,世界观则以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取得存在价值。明白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近代方法论的奠基培根在他的《新工具论》中,提出的认识方法即经验归纳法,笛卡尔则提出了理性演绎方法论,地在《论方法》中提出了4条方法,一是普遍怀疑法即把一切可疑的知识都剔出去;二是把复杂问题最简单化;三是用综合法由简到繁得出结论;四是累计周到无遗漏,他主张一切知识都应象几何学,从“不证自明”“天赋的”公理中推演出来,这样的知识最可靠。之后的洛克和休谟进一步发展了经验主义方法论,洛克提出基于感觉的认识论,休谟提出批判理性知识的怀疑论,而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又发展了唯理论的方法论,尤其是斯宾诺莎效法几何学的公理方法,建立了作为认识过程的哲学根据。由于19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只有数学和力学有较充分的发展,因而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占据着统治的地位。
康德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他从物质间吸引和排斥的矛盾统一运动,来说明太阳系的形成和发展,促使机械唯物主义方法破产。与此同时建立了先验唯心主义体系,他把唯理论和经验论结合起来,认为没有感性直观材料的理性思维是空洞的,没有逻辑范畴、概念的感性直观就是盲目的,这里的逻辑概念范畴并非来自感性经验,而是认识能力自身所固有的。然而,黑格尔坚持逻辑的客观性,但把整个世界的发展,看作是绝对理念的辩证逻辑发展,他的逻辑学也即辩证唯心主义的方法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认为既要反对片面强调归纳法的经验论,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演绎法的唯理论、独断论和教条主义,而应它们辩证地结合起来。关于认识世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体现在不同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哲学方法论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带有某种决定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