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郑渊洁让儿子退学,自编教材当老师,原因:儿子不适合应试教育
原标题:郑渊洁让儿子退学,自编教材当老师,原因:儿子不适合应试教育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郭沫若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一个国家、社会的未来都寄托在他们身上,而教育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它关乎未来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更关乎社会的发展进步。
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里学习,甚至为了教育资源,上名校,买学区房,请家教老师等等,但有个别人独辟蹊径,竟然将自己的孩子接回家自己教育,今天谈的就是我们熟悉的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他坚持把孩子接回家自己教,如今的现状却出人意料。
“童话大王”郑渊洁
说起郑渊洁,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说起皮皮鲁、舒克和贝塔,似乎就唤起了沉睡在大家脑海中的儿时记忆。而郑渊洁正是这些经典角色的创造者,而他也因自己的成就被称为中国的“童话大王”。但是有如此成就的人物,其人生经历,尤其是教育经历,也算是独具一格。
1955年,郑渊洁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军官家庭,有着如此良好的家庭背景的他,本应该在人生的道路阔步前行,但是他在上学的时候因为自己写的一篇名为《早起的虫儿被鸟吃》作文而受到处罚,以至于他仅仅上到小学四年级就不得以而辍学。
面对这样的变故,他的父亲并没有灰心,而是带着他回家自己教育郑渊洁。在父亲的教育下,郑渊洁也,慢慢成长起来。之后他当过兵,退伍后又去当工人,但是他觉得工人的工作有些无聊,于是便开始尝试自己写写东西,打发无聊的时光,而这却开启了他的另一番光辉生涯。
从1977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我们所熟悉的皮皮鲁、鲁西西、大灰狼罗克、舒克和贝塔等都是他笔下文学形象。而《皮皮鲁总动员》更是曾经名列全球第四的畅销书,一举成名的他便开启了自己的新的人生。就在他名声大噪的时候,他又做出了一个世人无法理解的行为,那就是把他刚刚小学毕业的孩子郑亚旗接回家自己教育。
复制人生:有其父必有其子
对于郑渊洁的行为,很多人无法理解,尽管他自己曾经是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是可以随意复制的,大家都不看好他的这种行为。但是郑渊洁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坦白说他的孩子不能适应应试教育,就这样,他便开启了自己编写教材当老师,又管吃喝拉撒当父亲的生涯,重走他父亲当年的路子。
被接回家的郑亚旗便从此离开了学校教育,把自己的童年时光留在了家里。但是郑渊洁并没有宠溺他的孩子,而是非常严格的进行中家庭教育,把自己能做到的都做到了。
在郑亚旗18岁的时候,他便结束了这种家庭教育,开始让他的孩子接受社会的教育,在他看来,社会往往更能历练一个人,而自己的孩子只有接受住了社会的锻炼才能算是真正的成才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亚旗本人也是非常努力,通过郑渊洁的悉心培养和教育以及社会的锻炼,他成功经营了一家公司并将父亲的文化作品打造成了文化品牌。如今的郑亚旗也算是成功人士,可以说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父亲的教育,而这一结果也着实让当初那些不看好郑渊洁的人大跌眼镜。
教育方法还是选择合适的最好
郑渊洁的教育方式也算是给众人做了一个范例,原来孩子还可以这样教育,从他的教育方式来看,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教育事业还是有很多借鉴之处的。
首先应试教育不是唯一的路子,应试教育已经经历了几十年了,而最近这些年,对应试教育的批驳之声愈来愈响,尤其是每当高考来临之时,很多人面对这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考试是又爱又怕,大家都知道教育本身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和发展,但现在孩子却被培养成了考试工具,可是没有这套考试系统,又该拿什么来应对现实呢?
郑渊洁不反对应试教育,但他绕过了这条路,让许多家长知道,培养孩子往往不止考试一条路,方法有很多,选择合适的就好。
其次是社会锻炼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学生只是在象牙塔里学习,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学到的东西严重脱离实际,所谓的学以致用很难在现实中得以体现。
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一方面要注重文化课的教育,也就是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应当适当地增加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社会压力的能力。这不仅是学校,也是家长应当考虑的事情,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们,更应当自己去考虑这个问题。
最后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现在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宠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帮孩子解决了,孩子自然在这样安逸的环境里日复一日地变成一个缺乏自立能力的人。
温室里的花朵可经不起风吹雨打,这种过度宠爱只会适得其反,日后孩子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无法独立解决,一旦遇到些许挫折,往往就会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这可不是每个父母愿意看到的。
但是,在我们看到郑渊洁的成功并通过郑渊洁的故事中得到某些关于子女教育的启发意义时,不应当盲目的去效仿他的行为,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郑渊洁有这个条件去亲自教育孩子,并且他的教育也是把自己的孩子往自己期待的方向教育,所以郑亚旗的人生是被规划的人生,这往往不是我们所有的家庭都可以做到的。且不说自身的经济实力,很多父母的工作也就够供养一个家,估计没有多少精力来自己教育孩子,而且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还要另说。
所以,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不同的教育方式各有千秋,父母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就好。如果人人都效仿郑渊洁,那学校教育的意义便没有了。郑渊洁的复制是成功的,但这只是他的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可以从他的事迹中吸取好的方面,但也要结合自身情况去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