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3C暨运河心血管病会议落地杭州,推动心血管领域高质量发展
大咖云集 传承创新 立足临床 融合发展
高质量发展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促进心血管学科创新交流与高质量发展,3月16—17日,第八届心血管创新、胸痛与介入治疗(3C会议)及运河心血管病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圆满召开。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心血管装备技术委员会换届大会也同期举办。
一条大运河,通南北、连古今、向未来。发源成长于北京的"3C会",是囊括了创新(Creativity)、胸痛(Chest Pain)、复杂介入手术(CTO/CHIP)为一体的学术盛会,迄今已成长发展八年。
2023年春暖花开之际,“3C会”从大运河的最北端落地至运河起点城市——美丽杭州。据悉,第八届3C暨运河心血管病大会由杭州市医学会、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主办,杭州市拱墅区心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协办,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承办。
来自全国30多三甲医院、学会、协会的数百位心血管行业知名专家参与了开幕式与多项论坛活动。活动上,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作为大会主席依然在百忙中亲自赴会。开幕式上的其他重量级嘉宾还包括: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浙江省医学会驻会副会长陆新成,浙江省医师协会秘书长田云鹏等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及领导。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张邢炜院长首先代表承办单位对与会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他指出,本次会议是大会执行主席董鹏教授加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学科后组织的首次会议,期待会议能推动科室发展和学科建设。
葛均波院士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从第一届3C会开始,他每一届都参与交流,见证了3C会议多年来的不断成长。此次3C暨运河心血管病会议在杭州举办,相信在浙江及全国心血管同仁共同参与下,会议从规模到影响力,都能更上新台阶,让大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期待3C暨运河心血管病会议如京杭大运河一样,贯通学术交流,从基础研究,到创新转化、到临床应用,推动我国心血管病学事业不断前行发展。
霍勇教授在致辞中指出,3C暨运河心血管病会议作为一个平台,把众多浙江省内外心血管专家聚集在一起探讨切磋,对学科发展和建设区域学术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活动的承办方,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多年来在院领导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就心血管专科来说,在临床科研、胸痛救治、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他希望此次会议能为健康杭州、健康浙江、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王建安教授对前来参会的省内外专家表示了感谢,他指出,运河心血管病会议与3C会议协同发力,让活动呈现出了蓬勃的新气象。今年会议注入创新理念,“创新”既是当前国家对科研发展的要求,也是作为医学从业者应有的历史当担和神圣使命。
开幕式上,众多嘉宾还共同揭牌成立了三大中心:杭师大—东软创新转化中心、杭州市心血管疑难病会诊中心、杭师大临床医学院医工交叉研究所。这为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发展拉开了良好序幕,也将大大提升浙江地区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能力。
今年的3C会议与运河心血管病会议融合发展,在内容设置上亮点颇多,大会特设创新论坛、CTOCC浙江行、胸痛论坛、高血压、血脂等专场,会议期间穿插了浙江四地多家导管室的几十台手术直播,同时特邀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会议执行主席,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董鹏表示,从北京到杭州,会议有了新的形式和发展,但我们办会的初心不变: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规范执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综合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就今年的会议来说,“名角”非常多,“技艺”也更加炉火纯青。
优质的会议必有满满干货,以下汇集一些精彩报告与亮点。
“生命只有一次,人类的生存欲望,是医学变革最原始的力量。”葛均波院士以《生命只有一次:从医学史谈创新》为题开启了创新论坛的演讲。
葛院士指出,医学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经历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蜕变。人类对于生存的渴望,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是推动医学变革的最核心力量。但目前医学的成就,并非真正满足人类需求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医生,除了传承既有知识去救死扶伤,医生还承担了医学创新、推动医学进步的使命;医生应尊重患者最本质的需求,不断变革医学技术与理念,缩短学习曲线,避免闭门造车,联合各个专业,尤其理工科进行协同创新。对于心血管创新来说,独行疾,众行远,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从专利申请、转化、伦理审查、动物实验、人体实验、论文撰写、上市申报,一条龙服务,打造医生创新的生态环境。
在胸痛论坛上,霍勇教授以《中国胸痛中心走过的路》为题,介绍了中国胸痛中心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发挥的重要作用、存在薄弱环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霍勇教授指出,胸痛中心的医学模式其实就是重大疾病关键环节标准化体系建设。目前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形成了全国胸痛中心救治基本网络,已经为200多万急性心梗患者提供高效规范救治。胸痛中心的建设明显提升了心血管病患者的院内救治效率,比如部分关键时间节点缩短了30%—60%,院内的死亡率降低了一半。
不过胸痛中心建设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院内取得显著成效,但院前和院后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民众急救意识弱 ,呼叫120来院以及转运来院比例较低,需进一步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呼救能力,加强上下级医院转诊协作;院前救治时间长,需进一步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联动作用。霍勇表示,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以及胸痛中心的全域模式能够有效缩短这一时间。对于胸痛救治单元建设,要做好两个一公里: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和胸痛康复管理“最后一公里”。
实际上,大会的几大论坛都各具特色,精彩不断。创新论坛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袁祖贻教授介绍了国产ECMO的重要意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沈雳、裴志强分享了他们的创新成果——《经导管心室辅助介入泵的研发初体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樊瑜波院长介绍了ECMO的创新成果。胸痛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进刚教授分享了从CAMI研究看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疗面临的问题;在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转化论坛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新央做了题为《降压降脂齐携手,共赢拐点到来》的报告。
此外,为期两天的CTOCC中国行浙江站全天候在线,来自浙江四地多家导管室在线直播手术。葛均波院士亲自为一位复杂疑难病例进行手术,并与医生同仁进行了讨论学习。术者们联袂呈现了几十台复杂疑难手术,交流操作技巧分享临床经验,为3C会带来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心血管装备技术委员会换届大会也同期举办。葛均波院士当选心血管装备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针对装备委员会的发展,他提出三个建议:第一,积极发展企业会员;第二,加大产学研融合,加大行业交流;第三,培养青年人才,完善组织机构,不断发掘人才培养人才。
作为 3C暨运河心血管病会议的执行主席,董鹏一直忙碌与各个论坛会场。董鹏介绍说,他自2022年加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深刻感受着这所医院深厚的医学底蕴。作为大会承办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于1979年成立杭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也经过不断发展,成为杭州市医学重点学科。作为科室带头人,董鹏期望能借助更多精彩的学术会议帮助优化团队建设、突破技术壁垒、保障公众健康,向心血管学科交流、合作、发展、繁荣的新目标奋楫进发。
“今年的3C会是对既往的传承,更是新的起点。”董鹏说,各种学术会议很多,但把办得有特色,持续发展不容易,未来我们要努力办成心血管方面的“品牌会议”,在葛院士的带领下,推动心血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助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