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谁亲,关键在于婴儿“依恋期”,错过了可能连亲妈都不亲近
如果问,宝宝最亲最爱的人是谁,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妈妈”。辛苦怀胎十月,为生下宝宝不惜鬼门关走一遭。
妈妈宝宝血脉相连,为宝宝付出最多,牺牲最大,难道不是宝宝最亲最爱的人吗?
然而,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答案并不是“妈妈”,宝宝最亲最爱的,是跟他相处最久那一位。
小兰夫妇生完孩子晨晨后,都双双回到工作岗位,爷爷奶奶帮着带孩子。
一般孩子被爷爷奶奶带,奶奶的工作会更偏重一些,而晨晨的奶奶,却是个很外向的人,拍视频,广场舞,登山,旅游追剧,一样不落下。
孩子跟谁亲,关键在于婴儿“依恋期”,错过了可能连亲妈都不亲近
孩子跟谁亲,关键在于婴儿“依恋期”,错过了可能连亲妈都不亲近
孩子只有居家的爷爷带。喂奶,哄娃,换尿布,一套业务流程,一点不含糊,半点不落下。
晨晨爸说:“我小时候就是被我爸这么拉扯大的!”
孩子让爷爷带得白白胖胖的,可是当小兰夫妇周末看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跟人不亲,奶奶抱会哭,爸爸妈妈抱还是哭。只有爷爷抱的时候,会安心睡觉。
晨晨特别难过,难道是没有了陪伴,孩子连亲妈都不认识了?
心理专家指出婴儿依恋期的具体时间段为:
第一阶段,建立初步依恋
在宝宝七个月之前,是建立初步依恋的时期。特别是前两个月的时候。
而没有明确的表达能力,但是会通过哭的方式与人交流。
总是哄宝宝的那个人,已经开始被“依恋”了。
在七个月左右的时候,宝宝可以记住那个经常哄他的人了。但是这个时期并没有明确的表达。
第二阶段,依恋关键期
七个月以后,宝宝出离了初步依恋期,第八个月的时候,进入第二个阶段,依恋关键期。这个阶段一直到宝宝两岁结束。
处于这一阶段的宝宝,已经有了“亲密”的人,并对这个人十分依赖。
孩子跟谁亲,关键在于婴儿“依恋期”,错过了可能连亲妈都不亲近
孩子跟谁亲,关键在于婴儿“依恋期”,错过了可能连亲妈都不亲近
这个人不一定是付出最多的那一个,也不一定是最爱他的那一个,但一定会是陪伴宝宝最久的那一个。
宝宝认定了那个被他“依赖”的人,即便是亲妈,没有了长久的陪伴,宝宝还是不会亲近,何况宝宝这个时期,基本已经断奶,不陪伴宝宝,想要跟宝宝亲近,简直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第三阶段,亲密关系重建期
不过,错过了前两个阶段的宝妈不用愁。宝宝两岁以后,会有一个亲密关系重建期。之前被宝宝以“陌生”相待的宝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矫正依恋关系,重新获得宝宝的亲近。
如果这个机会把握好了,就会进入秩序敏感期。
宝宝心中会有一个排名,排的是跟谁第几好,一旦打破这个秩序,孩子就会焦躁不安,没有安全感。
其实生完宝宝,最不忍跟宝宝割舍的,是宝宝妈妈。几乎离开宝宝的每一分钟,都在想念宝宝,把宝宝的视频装进手机里,一有时间,就看看。拿着宝宝的照片,逢人便夸,笑得最幸福最灿烂的那个人,还是宝妈。
可是,孩子的奶粉钱要赚,尿布还是要换,将来的学习投资还是要出,有的家庭就连房贷也得妈妈一起还。妈妈不上班,怎么养宝宝,给他一个温暖的家?
可是缺少陪伴,宝宝就会不亲了,怎么办?
首先,陪伴并不是在于分分钟的粘连,而在于高效
时时刻刻的陪伴并不意味着高校,人在心不在的陪伴等于没有陪伴。
孩子跟谁亲,关键在于婴儿“依恋期”,错过了可能连亲妈都不亲近
孩子跟谁亲,关键在于婴儿“依恋期”,错过了可能连亲妈都不亲近
很多家长虽然说天天跟孩子见面,但是孩子玩自己的,家长该玩手机玩手机,还打游戏打游戏,人虽然在,但是其实跟没有陪伴一样,孩子的内心还是孤独的。
这是缺乏了沟通和互动,所谓的高效陪伴,不但要陪着宝宝一起玩,还要多交流,去了解宝宝内心,互动性亲子游戏,最能让宝宝情感升温。
其次,陪伴并不是糊弄了事,而在于耐心
长期奋战在工作岗位的妈妈,本来陪伴宝宝的时间就不长,但是陪伴的时候,不懂事的宝宝又哭又闹的,工作本来就不顺心,再加上被宝宝这样作,妈妈很容易就翻脸了。
“不爱吃别吃了!”
“不想玩别玩了!”
……
孩子的心智还没发育成熟,不懂事很正常,当他犯错的时候,一次忽略感受的呵斥很容易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让孩子变得胆小,自卑,甚至讨好型人格。亲子关系变得脆弱。
所以无论工作上有多么不顺心,妈妈要放松下来,耐心地指导孩子,跟孩子交流。对孩子温柔以待,是巩固亲子关系的基石。
最后,试着哄宝宝入睡,给他安全感,成为他最熟悉的那个人
人在最有安全感的时候才会自动入睡,宝宝本性使然。妈妈哄宝宝,给他讲讲睡前故事,宝宝熟悉了陪伴他入睡的妈妈,熟悉了妈妈的声音,温故了妈妈的味道,被妈妈的温柔包围,久而久之,这份母爱,会带个他安全感,并使亲密关系更加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