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最有价值的小说《设计网事:互联网产品设计实践》,绝对有趣不枯燥!

  今日推荐:《设计网事:互联网产品设计实践》 作者:千鸟。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1章互联网产品

  很早已意识到理念部分有问题,但是没有明确答案,太多了、而且之间还有重叠。搞清楚一两个容易,每个都有基础认识,并且建立联系很困难。与朋友探讨概念,都是看对方的理解能否促进自己某些方面的认识。如果有分歧不用争论,因为这种东西光说是没用的,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仅仅是个代名词,代表一种哲学理念。整理前对目标的理解长期停留在“用户友好、开发者友好、搜索引擎友好”之上,无论如何都无法完全对应“实现”指标,后来Realazy这篇2007年的观点给了我很大启发。

  在理解用户友好、开发者友好

  完全可以清晰地看到,网络上流传的所谓“SEO技巧”入门内容基本都属于SEF技术范畴,而且对于专业设计师和工程师来说没什么技术含量。另外,圈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几位“SEO高手”,我承认他们是有SEM丰富实践经验的营销行家,但对设计和工程的理解并不入流。因此我对利用SEM概念推动设计的说法特别排斥,随着对两年前质疑

  (1)所谓的SEM职能是做市场和销售(网络营销)。

  (2)准确的SEF职能是做设计和工程(搜索引擎友好)。

  (3)真正的SEO职能是做研究。

  对终端用户的体验友好指标,很多朋友受PeterMorville在2004年的观点

  初学者应避免追求概念,但随着自我积累在认识方面的提高,多参考同行总结是条捷径。当然,具体能否理解、能理解多少,得看我们各自的实践经验,学习本身就是个分享、提炼的迭代过程。

  1.9软件与网站产品的区别

  星期五04.24.2009-Postedin软件,网站

  http://blog.rexsong.com/?p=6079

  软件和网络都只是IT的技术领域而不是行业。

  软件是Soft-based的C/S架构产品,网站是Web-based的B/S架构产品。

  要把这两个事情说清楚,得必须回到最开始谈论IT的时候,甚至我还要复习软件工程知识。因为我是学软件出身,所以经常会与之做类比,追本溯源可以把理解偏差降到最低点。

  现在做软件、做网站在普通老百姓眼里都是个叫IT的行当,但我发现好多做设计的同行不清楚IT是InformationTechnology的缩写,翻译过来叫“信息技术”,软件和网络都只是IT的技术领域而不是行业。同时,大到航天卫星,小到打字员都可以说与IT有关。

  专业上讲的软件和网站,可能与普通群众的理解有偏差,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看。

  (1)在工程角度,软件是C/S架构产品,网站是B/S架构产品。

  (2)在设计角度,软件是Soft-based产品,网站是Web-based产品。

  通常工程师认为,做网站和软件的区别在于开发模式,网站都是B/S架构产品,但B/S架构产品不一定都是网站,比如WebServices。网站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B/S是实现服务的一种方式,因为网站客户端不光有浏览器。

  通常设计师认为,Web-based产品设计节奏更快、流程更复杂,需要的团队管理成本相对更高。涉及技术面更广,专业技术发展也更快。比如,Soft-based产品不会有可访问性指标,不会有分辨率、兼容性问题,更不用为搜索引擎友好考虑标准化。

  也就是说,典型的如GoogleGmail、GoogleDocs都既是B/S架构产品,也是Web-based产品。相对于Microsoft类似功能的C/S架构产品而言,有可维护性强、无须安装应用程序等优点,在满足用户需求角度的优势逐渐凸显。

  网友评论

  Iamsujie

  我觉得Software这个词是先出来的,Website是后出来的,都是对事物的描述,它们其实并没有遵循MECE原则,也就是说软件和网站的交集不为空,而且它们的并集也没法用一个词来准确描述。

  Applia

  Web-based的Software可能称为WebApplication合适,的确具有你所说的这些优点,在使用上和桌面软件带给用户的体验也更加多样化。所以我猜测有些软件将会有从桌面到Web或者Internet转变的趋势。但是也不是一定的,我有一点想法:桌面软件的基础其实是操作系统,而Web软件运行的基础为HTTP,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浏览器和操作系统具有一样的能力运行C或者汇编的程序,则就可以把桌面软件加到浏览器里去。

  1.10软件与网站设计的区别

  星期日05.03.2009-Postedin软件,网站

  http://blog.rexsong.com/?p=6025

  传统“软件设计”出身比较正统,传统“网站设计”出身比较山寨。团队之内存在了设计师、工程师之外的第三类人,做出来的东西的质量可想而知。

  还有种片面的观点认为,做网站设计与平面差不多,比如老罗发布的这则招聘

  年薪十万招擅长做下列网站设计风格的平面设计师一名。

  在专业角度,网站设计与平面设计是两套截然不同的路数。比如很多学艺术出身的设计师做网站时会发现,设计出来的作品总是被研发工程师否定,这个不能做,那个不好做。要想抹平这中间的隔阂,视觉设计师至少需要懂互联网,懂网站界面原理。

  1.软件设计

  传统软件设计包括系统分析、需求分析、模块划分等,产出主要是软件流程图和文档。要求系统分析员、高级程序员,或者软件架构师参与完成,要求参与人员水平较高。而编程就是依据设计结果,用选定语言来编码,一般熟悉选定语言的初级、中级程序员就可以胜任。

  也就是说,最早在设计软件时全部是由有设计能力的工程师

  只不过既有编码功底,又能充分考虑用户感受的工程师实在太少,绝大部分工程师做出来的东西都带有明显的机器色彩,不符合用户心智模型。少数高瞻远瞩的工程师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深入总结,成了门学问。比如AlanCooper就是这类人群的典型,既是有十几年编程经验的VisualBasic之父,又赢得了“(软件)交互设计之父”的称号。

  在往后的发展中,设计与工程开始逐渐分离,因为它们的目标有冲突,比如Cooper给交互设计师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停止编程”。各类软件公司纷纷组建设计部门,期望提升自己产品的用户体验。此后,广义上的设计概念才开始逐渐深入到“结构层、框架层”。

  期间还有个小插曲,GUI概念风靡大江南北,全称叫做GraphicalUserInterface。小到按钮风格大到模块样式,都能得到设计师的精心雕琢,以及所在公司的热烈追捧。但是体系决定了它们的价值只能触及“表现层”,和少数“框架层”里的界面设计。所以虽然软件界面设计师奔走相告“我们不是美工!”但还是无法避免弱势群体的现实。

  2.网站设计

  最早都叫网页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设计一个个页面。最早的网页设计师与软件“美工”职能完全相同,就是想办法让页面好看起来。甚至在软件GUI最流行的时候,还有不少带有明显GUI风格的页面作品出现在论坛,因为某些客户会想当然地认为GUI与做网页差不多。

  与早期软件设计对应的职位叫网站策划,基本是由一帮资深网民,或者在传统行业应用比较有积累的资深人士担当。早期网站策划都有个显著特点,对设计、工程的认识相当欠缺。团队之内存在了设计师、工程师之外的第三类人,做出来的东西的质量可想而知。

  实际上网站设计全面继承了软件设计的思想和知识体系,然后再结合互联网技术重构创新。技术体系的差别很小,但侧重点差异很大。做惯了C/S架构产品的工程师,在做B/S架构产品时,总会碰到些奇奇怪怪的问题。

  (1)兼容性如何解决?

  (2)搜索引擎友好如何解决?

  (3)可访问性效率问题如何解决?

  (4)可访问性退路问题如何解决?

  (5)可发现性的导航结构如何部署?

  (6)结构、表现、行为分层结构如何部署?

  (7)服务器端策略如何部署?

  问题被深入剖析以后,完全可以探索出整套但又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除了既有W3C标准的标记语言和样式表,还有更适合互联网产品“快速产出、快速迭代”

  紧接着让广大设计师困惑的问题叫页面制作,去年在“从网页设计开始”

  在技术断层十分紧迫的情况下,首先得到重视的是前端开发。传统软件界面设计只要完成视觉设计,在软件里就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而给网站做好视觉设计稿之后,研发工程师根本没法动手,网站的载体是Web页面,这是做网站界面设计与软件界面设计的根本区别。

  3.产品设计时代

  先对两个概念做个简单的对比。相同点,传统软件界面设计是做界面美化,传统网站页面设计是做页面美化;不同点,传统“软件设计”出身比较正统,传统“网站设计”出身比较山寨。

  进入产品时代,软件设计、网站设计都不约而同地对“设计”概念有广义上的提升。包括对各类专业技术的“引用”和学术名词的“再创造”。设计在赢得了足够眼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足够的混乱。其实任何方案的横向规划都可以理解成“设计”,任何方案的纵向探索都可以理解成“研究”,说法问题而已。

  经过之前两个阶段发展的不断成熟,尤其在客户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技术架构的C/S与B/S无法绝对分开。也就是说,不管传统的网站设计还是软件设计,在产品设计方面都能保证比较好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从长远来看,不管做Soft-based的产品设计师,还是做Web-based的产品设计师。多交叉了解各自领域的知识框架,以后的路子会越走越宽。好多朋友都感叹公司找不到能干活的人,我分析主要原因有四点。

  (1)互联网产品的潜力曾被低估,从业者缺乏利益驱使的学习动力。

  (2)网民素质偏低,“用户”低要求的引导,导致从业者的设计严重同质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