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凉山,与彝族小朋友一起欣赏美
美落在小朋友心间
与自己的传统文化、民族艺术
穿越古今 通达心灵 连接情谊
生活与艺术便会相得益彰
3月19至23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金凤台科学与艺术基金第三次走进大凉山拉克小学,以“艺术课堂”的形式与彝族小朋友一起欣赏美、创造美、表达美。本次课堂邀请5位美育教师,结合大凉山彝族特点,为拉克小学120余名师生讲授了《以美育人的艺术教学》、《古琴音律课》、《彝族艺术课》、《摄影艺术课》。拉克小学校长朱建华及部分教师;金凤台代表王玫、李姝岑及3位学生志愿者参与执行了项目。艺术课堂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髓的部分,如古琴内涵中的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民族文化中日用常行的美,落在彝族小朋友的心间。
周杰老师为拉克小学的师生带来以“天地有大美”为主题的《以美育人的艺术教学》讲座。他教会大家用大凉山孙水河与山水画进行观察对比;将常见的蕨岌草与彝族服饰中的纹饰进行源头对比。这样深入浅出的课程很受欢迎。拉克小学老师文博昌谈到:“周老师的课堂是走入生活的艺术讲座,让拉克小学的师生觉察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
/《古琴音律课》课堂/
青年艺术家“蜀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张婷婷带领小朋友们认识古琴、学习琴曲、清唱歌谣。在学习的过程中,小朋友体会到了古琴带来的乐趣。四年级三班的翁姑伍合说道:“古琴的声音很精妙,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让我忘记烦恼。”初识古琴,小朋友便道出了其中的真义。张婷婷老师认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这是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早在几千年就道出的古琴真谛。小朋友通过几天的古琴学习,从听琴、抚琴中感受到了琴声带给他们的安静、定力与幸福,让我非常的惊喜与欣慰。能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修养生性的古琴精神传播到大凉山的土地上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青年美育老师陈柯伊、戈畅带领小朋友们深入探索彝族服饰和建筑,感知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引导他们关注日常生活。小朋友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练习作品,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陈柯伊老师认为:“我们不是说要教授多少知识,我们是希望爱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流动起来,非常希望和孩子们一起,带着‘真、善、美’让世界越来越好。”
/《摄影艺术课》课堂/
青年艺术家周承舟长期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他带领小朋友们以“关注我身边的人文情怀”为主题,用摄影的视角,摄取拉克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四年级三班的阿的阿惹说:“摄影艺术课教会了我忽略摄影器材和设备,运用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思想,带着情感去创作。”周承舟谈到:“我发现很多孩子对摄影艺术的热情是极大的,他们都特别兴奋、特别开心。我希望他们以后能够用导演或摄影师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多一分对生活的记录,对美好未来的一份憧憬。”
这次课程得到拉克小学师生、志愿者的一致赞许。课程结束后大家久久不愿离去,小朋友拿出自己珍爱的笔记本请玫玫、姝岑、婷婷、承舟等老师写下寄语,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约定保持联络,分享彼此的成长。最后含泪挥手告别的场景在大家心中泛起涟漪,不自觉的都湿润了眼眶。
12岁的雷帛潼是参与本次活动的最小志愿者,在此次活动中承担摄影艺术助教的角色。工作结束后,他主动分享感受:“我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第一次走进大山里的小学,这里的大自然让我感到十分清新自然、舒适脱俗。生活在这里的小朋友们也十分淳朴善良,她们的热情让我印象深刻。”
志愿者曾雨蒙是四川传媒学院大四学生,她在喜德县长大,父母是拉克乡的老师,参与“艺术课堂”让雨蒙深有感悟,她说:“我认为艺术课堂是一扇窗口,让拉克小学的孩子们透过这扇窗看到更加广阔和多彩的世界,激发起了孩子们内心关于美的渴望与艺术学习的积极性。”
拉克小学校长朱建华表示:“真诚地感谢金凤台科学与艺术基金对我们学校的帮助,传统艺术方面的内容正是我们大凉山缺少的。老师们耐心而专业的教导,将促进拉克小学的教师善于使用更好的教学方法,将帮助学生们领会艺术的力量,并用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当中。”
项目背景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金凤台科学与艺术基金”于2018年10月设立,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华文化发展协会、雷歌叶女士共同发起,旨在让中国传统艺术成为穿越古今、通达心灵、连接情谊的美好纽带,遵循“自然、真诚、包容”的原则,专注于支持优秀青年传承人探索、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开展国内、国际艺术交流和教育项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