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七彩阳光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原标题: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七彩阳光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七彩阳光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doc」

  高三语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代读(35)

  (一)(5,19 )

  1.[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C 项,“充分证明新时代青年已能从容应对惊涛骇浪”错误,原文“无论是推进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啃下改革硬骨头、实现高质量发展,抑或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原文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前者不能作为后者的证据。故选 C。

  2.[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 项,“这样就能”错误,应该为“这样才”;B项,“才能书写别样的精彩篇章,进而成为新征程中的中流砥柱”错误,根据材料一第 4 段“成为中流砥柱”和“书写精彩篇章”并非递进关系:C 项,“因此青春是现在进行时”错误,和前面部分没有因果关系。故选 D。

  3.[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的论点是青年“青年奋斗者,追寻着信仰之光,成就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一个青春盎然的中国”。BCD 项均能体现这一论点,A 项,屈原的诗句表现的是保持自己的高洁,和材料一的论点关系不大,故选 A。

  4.[答案]

  D引用论证,如引用习主席的新年贺词、“术业有专攻”等,增强论证的权威性: @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周恩来、方志敏等人物的事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因果论证,如“正是因为有了雄心壮志和理想信念,·...·.终于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如“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文采。(每点1 分,共 4 分)

  (评分标准: 共 4分。每写出一个方法并对应分析得1分,只写方法没有分析不得分)[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证方法的种类,论证方法主要有事实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然后判断手法,再分析效果。此题答出引用论证不难,难点在于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注意抓住“正是因为有了雄心壮志和理想信念,·.....终于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进行分析。

  5.[答案]

  D材料一从要求青年具体应该怎样做的角度论述(或者“这样做的方法”)。(1 分)提出青年应该树立报国为民的理想、练就为民服务的真本领、提升拼搏奋斗的勇气。(1 分)@材料二从青年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角度论述(或者“这样做的原因”)。(1 分) 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是最积极的力量,青年生逢其时,大有可为的角度加以分析。(1分)(评分标准: 共4分。写出“青年具体应该怎样做”1分,“树立”“练就”“提升”等关键词都要写出 1分;写出“青年为什么要这样做”1 分,“青年兴”“最积极”“大有可为”等关键词都要写出 1分)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论证的侧重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具体的分析。首先明确论证的角度,一般论证的角度可从内容、分析两个方向切入,此题在题干前面给出内容基本相同,那就要看分析的角度,分析的角度一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分析。材料根据主体部分的段首句可以判断出是从“怎么样”的角度分析,材料二有一定的难度,注意梳理文意:第一层,第1段,提出论点: 第二层,第2、3 两段(青年兴则国家兴): 第三层,第4段(青年是最积极的力量);第四层,第5 段(青年生逢其时,大有可为):第五层,第6 段,总结。明确这些再简单的梳理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述内容即可。

  6.[答案] D[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项,“姐姐的病情虽没有丝毫的好转,但大家过了一个平静的春节,让作者印象深刻”错误,因为那一年作者萌生了离开家庭的念头,正是这一想法决定作者以后的生活道路。故选 D。

  7.[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A 项,“对时代的控诉”错误,语气过重,作者只是真实的再现那个时代的特征,反应那个时代的面貌,没有“控诉”的意味。故选 A。

  8.[答案]通过作者的叙述直接展现父爱,如“促使他过早患病并故逝的缘由,是他对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命运的忧虑”“最直接的因果,是对我山高海深、无休无止的担忧”等;@通过细节、动作描写展现父爱,如文中“父母亲搀着大姐、背着大姐、用板车拉着大姐四处求医问药,不知走破了多少鞋子”等; 3通过整个社会环境和“那一年”的春节对比展现父爱。如“整人中国乡村的日子,都四季看秋地汪洋在饥饿中间”“仍然用借来的小麦,·..·.父亲让我们兄弟姐妹放开肚子吃了两顿非常香口润喉的白面饺子”等。(每点2 分,共 6 分)(评分标准: 共6 分。写出“作者的角度”或“我的角度”1 分,有分析 1分;写出“细节描写”等1分,有分析1分:写出“那一年春节”的特别背景烘托或“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对比得1分有分析 1分。其它合理的解答也可酌情给分)

  9.[答案]

  具体体现:为了改变“我”的命运和家庭的现状,产生离开家庭,寻找出路,没有出路就去当兵的念头,体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逃离”:2“我”用深切的笔触,写出当时这片土地的现状,如整个社会处于饥饿的状态,医疗条件落后,人民处在贫困、饥饿、疾病的围绕之中,每个人都在处于挣扎的状态,体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书写”:3“我”很小就开始打工、为姐姐的病忧虑、兴家庭寻找自己的出 路,体现出作者对这篇土地的“背负”:“我”认为自己的执拗是父亲去世的根本原因,自己的品格 和哥哥不可同日而语,体现出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愧疚”。

  文学效果: @使人物更加立体、鲜活;@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环境,@使文章主旨更加深刻、更能表达复杂的情感,@更加地引起读者共鸣,吸引读者。(答出其中的任意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评分标准: 共6分。写出文中相应的“逃离”“书写”“背负”“愧对”的具体事例,每个1分。选择从“人物”“环境”“主旨”“读者”中的两个分析,每个 1分。其它合理的解答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本特征的能力,要求探究选文如何体现作者的整体创作风格,答题时首先明确“这片土地”的内涵,在文中主要体现表现为“家庭”,然后找到文中相应的“逃离”“书写“背负”“愧对”的具体事例即可。可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事实上,我的执拗是父亲陈病复发的根本”“是我,缩短了父亲的生命”我在十三岁时,已经是建筑队很能搬砖提灰的小工了”“在很多年里,把父亲的病放在一边,给姐姐治病是我们家的日月中心”“我在那一刻,体会到了哥哥的不凡也隐隐感觉到了,我一生都与哥哥不可同日而语的做人的品性”“那一年,我萌生了离开家庭的念头萌生了过几年我若没有别的出路,就一定要当兵走出去的念头”等分析作答。分析效果注意从人物环境、主旨情感和读者的角度切入。

  二35)

  10.[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句意: 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 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规律就常与吉祥交汇,并且,吉区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 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阴阳”是“依”的对象,不要断开“义理”是“不顾”的对象,不要断开: 切“依阴阳”和“不顾义理”构成反向对举;“福佑”是“求”的对象,不要断开,且和后面的“其可得乎”构成反问句,据此排除 A。“正道”是“遵”的对象.不要断开;“自然”和“吉”是“交汇”的对象,不要断开,据此排除 C。“甚要”强调“农时重要”“不可暂失”是具体的做法,两个事件,中间断开,据此排除 D。故选 B。

  11.[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 项,前者是“克制”的意思,后者是“能”的意思;B项,两人“摄”都是“拾取、摘取”的意思:C 项,前者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后者是“由下而上”的意思:D 项,前者是“谦让”的意思,后者是“责备”的意思。故选 A。

  12.[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提高粮价”错误,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依据。故选C。

  13.[答案](1)他们难道不想使百姓安定吗? 只是背离了用来使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2) 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自己身上,还怕 (或“避免”) 什么疾病呢?评分标准: 共8分。 (1)岂.....乎: 难道.....吗? 安: 使动用法,使......安定: 失: 背离,失去:所以: 用来。 (每点1分,共4分,第二个使动用法没有体现出来要扣分)。

  (2) 冀: 希望: 躬:自身;何疾之避:宾语前置句,还怕(或“避免”) 什么疾病呢? (每点 1 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 岂·.....乎:难道...··吗?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所以:用来:道:方法。(每点1分,共4分)。

  (2) 冀:希望:躬:自身:何疾之避: 宾语前置句,还怕什么疾病呢?(每点 1 分,句意通顺1分,共4 分)

  14.[答案] D通过秦始皇、汉武帝,对外穷兵默武,对内大建宫室的事例要求太宗要止兵戈、息土木,使百姓安定:@通过隋场帝的教训要求太宗小心谨慎、善始善终:3王的谈论获得太宗的肯定,并引发太宗的对以民为本问题的反思。(每点 1 分,共3 分)(评分标准: 共3分。第一问二类人物分析2分:第二问,分析结果 1分)[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体感要求,锁定答题区位,然后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概括作答即可。此题注意文中可根据文中的关键句子“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占用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理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穷兵跌武,对内大建宫室,人力既已用尽,灾祸也就接踵而至,他们难道不想使百姓安定吗?只是背离了用来使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隋代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些下亲自承受了隋朝遗留下来的弊病,懂得怎样去改变,不过刚开始还比较容易,要坚持到底就很难。我真希望些下自始至终者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诚自己的原因。”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只希望把灾

  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便一口将蝗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璃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估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规律就常与吉祥相会。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

  能听信阴阳禁忌呢? 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此,他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人们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有尊严。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家家户户能够恣意地耕种,这样(他们)就富裕了。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散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这样(他们)就有尊严了。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二代读(2 小,9)

  1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D 项,“对朋友的艳羡之情”错误,“县如花”是“悬在半空的花”,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之情。故选 D.

  16.[答案]D“横云岭外千重树”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别业地处大山之中,远离尘嚣,环境清幽:@运用对比手法,“千重树、一两家”,通过数量词的运用,形成强烈的反差。3领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衬托,清澈的流水,不但不会让人感到喧闹,反而平添了一种宁静气氛。@远近结合,前句写远景,后句写近景,远近和谐,增强画面的层次感。 G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在巍峨高山、苍翠古树的背景中,零星地分布了几户人家,流水、绿树、人家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水墨画卷,创设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气氛,表达诗人的赞美之情。(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 分)(评分标准: 共6分。从不同角度分析,有手法 1 分,有相应分析1分。其它合理的解答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修辞、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首先分析夸张的修辞和对比、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后分析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答题时先分析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艺术效果。

  (三)名篇名默(本共1小,6)

  17.[答案]

  (1) 摄提贞于孟兮 惟庚寅吾以降 (2) 呕哑嘲难为听 如听仙乐耳暂明(3) 铁衣远成辛勤久 玉等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 /停杯投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评分标准: 共6分。错字、错位不得分,第3 小题其它合理的诗句也可得分)[解析]

  此题考查名句默写能力。注意“摄”“”“呕哑嘲晰”“箸”的写法。三语文运用(20分)

  (一)语文运用1(共3 小,11 )

  18.[答案]

  D荡然无存(消失殆尽)2白手起家(开疆拓土、不辞辛苦、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堕路蓝缕3笔路蓝缕(艰苦奋斗)(每空 1分,只要合乎语境即可,共3 分)[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语境应该填写原先“森林茂密”塞罕坝,经过“开围放垦、不断砍伐”的结果,再结合后文的“荒原”,可填写“荡然无存”“消失殆尽”等(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第二空,填写的成语用来修饰“第一批建设者”,再根据前文的“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以及后文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可填写“白手起家”“勇敢无畏”“开疆拓土”“不辞辛苦”(白手起家: 在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第三空,用来修饰“创业历程”,根据前文写艰辛的创业过程,可填写“肇路蓝缕”(肇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19.[答案]第一批建设者们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1分)他们住马棚,搭窝棚,挖地客,(1分)吃着全黑夜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1分) 却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分)(共4 分)评分标准: 共 4 分。也可以是“第一批建设者们住马棚,搭窝棚,挖地客, (1分)吃着全黑被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 (1分) 他们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1分)却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结(1分)”。其它合理的解答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此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首先明确句子是一个单句,作答时先提出句子的主干“第一批建设者们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状语是“在住马棚、搭窝棚、挖地窖,吃全黑夜面就着咸菜,喝雪水的异常艰苦生活条件下”,整个句子前面写“条件艰苦”,后面写“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绩”,可以构成转折复句;状语部分可以总说“条件艰苦”,然后具体的解释。

  20.[答案]塞罕坝的几代建设者们伏冰卧雪、艰苦创业,在(1 分)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缺衣少食的艰苦生存环境中,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生态建设理念,靠着坚忍不拔和永不言败的精神(1 分),探索出“绿进沙退”的中国密码和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范例。(或“探索出“绿进沙退’的中国密码,塞罕坝也(2 分) 成为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范例。(共 4分)(评分标准:共4分。“在......中”1分,“靠着...·精神”1分,补出主语“塞罕坝”2分)[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子共有三处错误,第一,成分残缺,“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缺衣少食的艰苦生存环境中”前面缺少介词“在”:第二,成分残缺,“坚忍不拔和永不言败”后面缺少与“靠着”搭配的中心词,在“坚忍不拔和永不言败”后面加“精神”;第三。暗换主语,“塞罕坝的几代建设者们”不能作“成为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范例”的主语,把“成为”换成“和”,或在“成为”前加主语“塞罕坝”。

  (二)语言文运用I(本共2小,9分

  21.[答案]D进行快速传播 @而(只) 是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 @使传染性加强(传染性更大)(每点 2分,共6分)(评分标准:共6分。“进行”“快速传播 ”“而是”“上呼吸道感染”“使”“传染性加强”各1分)

  [解析]

  此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第一空,文段开头说明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速度比较快,后面分析原因,空格前面是“从而”,空格可填“进行快速传播”;第二空,根据前文的“症状不是很典型”,以及后文的“当成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可填写“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第三空,根据前面的“传染性加强”以及空格前面原因的分析,可知应该填写“使传染性加强”22.[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比拟(拟物》的修辞,A 项,运用工文和借代的修辞:B 项,运用夸张、设问和比喻的修辞:C 项,运用比拟(拟人)和比喻的修辞:D项,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故选 C。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