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高校德育教学路径创新发展
原标题:探索新时代高校德育教学路径创新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必须积极探索并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举措,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往往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指导学生行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强化价值引领,提升育人实效,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必须加强高校思想理论教学的导向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教育培养全过程中。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引领作用,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确保高校的思想理论事业不断持续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必须加强思想理论的教育。要切实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切实加强学校网站文化工作,积极开展学校网络专题宣传活动,着力推进学校“两微一端”的红色阵地宣传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得更为广泛。
要创新教育方式,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率,那就要做好以下几点: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提升教育者教学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时代元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和自身知识的储备。只有教师提升了个人素质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原则,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在实践中要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一些有实际意义且又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来。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开展“三进”活动。通过开展“进宿舍、进课堂、进社区”活动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开展“课堂大讨论、主题班会、辩论赛、模拟法庭及各种文体活动等”提高大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兴趣度,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等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和兴趣度,同时还可以利用高校各类社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利益、地位和权力问题,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水平,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育工作水平与效率。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涯。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学院还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团队建设,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条件。高校应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应将国家教育政策和学校政治思想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思想宣传教育,创设学校的和谐环境。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和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体会到良好学术氛围对每个学生的成才所具有的重大影响。教师应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以及人文素养锻炼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行和正确价值观。最后,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引导和教育,在学校内部建设良好氛围、优化人文环境,鼓励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并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及正面宣传等方式促进校园和谐建设。
大学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坚持知行合一,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知”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做到知行合一,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要加强“三全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跟潮流发展步伐,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引导和培育。
实践育人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须完成的工作目标。实践育人包括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两个方面。校内实践主要指校园文化活动、校外实践主要指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学校是培育人才之地,社会是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深化实践育人原则,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让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接受教育,并从中获得有益于自身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生体验和精神财富。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要求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通过组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月活动等各种大型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学校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在做好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同时,还应培育学生的团体意识。强化社会工作实践性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公益实践活动。通过进行社会公益实践,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敬业精神,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开展教学和管理服务的重要保障。要提高高校干部、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能够切实履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完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形成良好师德师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其本质特征就是政治性。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力度,健全教师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实施“青年骨干工程”等方式加强对中青年教学骨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在基层组织中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通过发挥先进典型榜样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创新考核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大学育人始终,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上充分体现出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根本任务,这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意识、形成全员全方位育人格局和齐抓共管的合力,也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与统筹协调,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还需要以新一轮人才发展规划为依据,构建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强化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意识、创新发展理念和改革创新动力相结合,建立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机制。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课堂主渠道的地位与作用相统一。高校要通过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来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水平,通过严格执行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规范来加强对学生“第一课堂”教育功能发挥,通过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来强化学生管理服务职能和创新创业教育职能来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服务功能,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让思政课堂从单向灌输向互动交流转变,由静态学习、记忆向动态学习、体验转变。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使思政教育更加丰富多彩。要拓宽思政教育渠道,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展开: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开展线上线下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以贴近大学生真实生活的形式展开对思想政治内容进行传播。利用“两微一端”开展网络互动,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思政课堂-学习交流-思想碰撞”为主线的交流平台进行思政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要不断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宋卉,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