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三十年,持续擦亮“学在桐乡”教育品牌

  

  翻开《桐乡市教育志》,概述中有这样一段话折射出教育事业的变化:1991年至2010年,桐乡教育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按照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迅速地变化着、发展着。20世纪90年代初期,致力于普及教育,千方百计保障学龄儿童都能上学读书;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教育的工作重心是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桐乡市高级中学。受访单位供图

  三十年风雨历程,桐乡教育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先后成为全国首批“两基”普及县市、省素质教育实验县市;成功争创浙江省教育强市;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认定;跻身浙江省首批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13个县市之一;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成立……

  优异成绩单,折射的正是桐乡教育发展的厚度,也是桐乡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变的初心。

  从无到有,独领风骚

  1995年,是载入桐乡教育史的一年。这一年,桐乡市高级中学落成。

  桐高首任校长皇甫涛曾介绍,那时,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初中毕业生大幅增加,高中进入大发展期,浙江省创办了不少高级中学,在此背景下,桐高孕育而生。

  这一年,桐高向桐乡第一中学高二学生抛出“橄榄枝”,选拔了170多名学生。第二年,首届桐高毕业生迎来高考,上线率高达98.3%。

  桐高以势不可挡的气势,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仅用一年时间成为省一级重点中学。桐高的崛起,成了教育领域的标杆:5年内培养出3个浙江省高考第一名。由此,逐渐形成了省内教育界热议的“桐高现象”。该校不仅成为桐乡桐乡市各界所赞誉、家长学生所追捧的对象,也是市域外初中毕业生的向往之地。时至今日,许多家长心中仍有这样一个教育梦:上桐高。

  “一棵树独大,显然不能走得远。”对此,市教育局充分利用其管理优势,进行优质资源输出。2002年前后一个月,桐高两位副校长调往桐乡市茅盾中学任校领导,桐高的品牌助力,也让茅高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2003年到2006年,茅高实现“三级跳”,一举成为省一级重点中学。与此同时,该校将茅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宝贵资源,赋能校园建设,并积极打造优势学科,推动学校特色逐步凸显。

  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也让其得以“复制”推广。桐乡先后从桐高抽调多名管理骨干,充实到其他高中学校,既推进校际均衡发展,也增强了桐高的“造血机能”。如今,桐乡市5所普高错位发展各有特色,2所职业教育学校积极培养技能型人才。

  去年8月,桐乡市高级中学附属实验学校正式揭牌启用,桐乡市高级中学和桐乡市高级中学附属实验学校签订共建协议,这是桐乡市初高中协同育人的新探索。桐高附中与桐高合作办学,将借助桐高的品牌影响力、号召力,发挥协同优势,打造现代化优质学校。

  这几年,桐乡市高考成绩也是连创佳绩。去年,桐乡市高考特殊类型招生上线788人,占比23.5%,超浙江省平均3.5个百分点,其中2位学生并列浙北(嘉兴、湖州)第1名,4位学生包揽嘉兴前4名,用数据和实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美好期待。

  从点到面,百花齐放

  桐高的崛起,让大家看到了教育发展的收获。其实,30年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同样加速发展,做到了现在的“百花齐放”。

  其间,桐乡市提出“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桐乡市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列入“九五(1996-2000)”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重点实施高标“3132工程”;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调整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提出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进行规范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设想……各种教育相关的政策纷纷“出炉”,推动优质均衡教育落地。

  以当时的南日初中为例,2006年,随着生源不断涌入,该校原有的10个班已无法容纳更多学生。很快,一幢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6年后,当时的南日初中、南日小学又迎来异地新建的机遇。经过两年建设,投资近8000万元的新校园展现在眼前。

  之后,该区域内多所学校融合,桐乡市高桥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高桥实验学校诞生。至此,高桥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几个校区抱团发展,正式进入发展快车道,晚托、住宿等服务紧随其后,学校认可度越来越高。

  同样,学前教育的成绩报告单,有目共睹。

  30年间,学前教育经过多次改革,从理顺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到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学前教育改革等,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 以2018年为例,这一年,桐乡市启动《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2)》,5年内新增9所新建、改扩建农村公办幼儿园。

  位于乌镇镇新华南路的乌镇镇中心幼儿园浮澜桥分园就是9所幼儿园之一。乌镇镇中心幼儿园园长钱志英介绍:“我们新园区建成后,受到了周边村民的青睐,他们不用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入园。”

  之后,石门镇中心幼儿园羔羊园区、崇福镇中心幼儿园虎啸分园、大麻镇中心幼儿园、高桥中心幼儿园新区分园等镇(街道)级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冒出,“上好园”的心愿家门口就能实现。

  2023年教育系统书记、校(园)长会议上,发出这样的教育好声音:跑好“桐享优学”加速度,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全学段优质教育体系,为教育现代化的桐乡实践蓄势赋能……

  由外而内 向内涵要均衡

  向内涵要均衡,这是桐乡持续擦亮“学在桐乡”教育品牌的一大法宝。

  集团化办学就是法宝之一。最早的集团化办学,要追溯至2009年。这一年,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立,旗下包括城北北港小学、振东小学、凤鸣小学。

  有了成功的办学经验,随后几年,茅盾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濮院小学教育集团、崇德小学教育集团陆续成立,集团化办学优势进一步显现。

  2019年,市教育局接连组建桐乡高中教育集团、桐乡六中教育集团、高桥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实验幼儿教育集团、振东幼儿教育集团5个涵盖各学段、覆盖城乡的教育集团,同时,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持续优化扩容,助力桐乡教育优质均衡全域共享。到了2020年, 桐乡市又深耕“公民办抱团发展”格局,发挥“1+1>2”聚变效应。

  集团化办学迭代升级,从未停下脚步。截至2021年,桐乡市已形成12个覆盖各学段、涵盖公民办、贯通城乡、对接优质的教育集团,吹响了桐乡市全域推进优质均衡办学的全新号角。

  刚刚拿到桐乡市教育质量金奖的桐乡市人民小学,是集团化办学的受益学校代表。加入集团第4年,人民小学连续4年拿到这份沉甸甸荣誉。

  从纯农村、新居民生源到现在市区统一划片、优质名师加盟、成立名师工作室,短短4年间,人民小学开启了发展的“复兴号”。

  面对这些变化,校长沈群慧最有发言权。2019年,沈群慧从分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被提拔为正校长,任务更重了。加入教育集团,意味着,人民小学要和振东小学等站在同一起跑线,拿什么来拼?

  为了推动人民小学发展,那年夏天,市教育局将振东小学7名“精兵强将”调入人民小学,并与振东小学建立共同体学校,打破“内循环”。捆绑式的帮扶,让学校之间同呼吸共命运。

  这几年,人民小学一方面借助集团化办学,优质名师加盟,分层施策,对教师专业成长进行“精准定位”,带动一池“春水”,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师长处,调动其积极性,让他们自主认领拓展性课程……双向发力、双轮驱动。

  很快,“名师工作室”“青蓝结对”等项目相继出炉,槜李园、本草园、桃柿园等实践园先后建成,老师们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学校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美誉,集团化办学在人民小学已然成了样本。

  提档升级,软实力进一步彰显

  如果说,集团化办学是机制的创新,那么,教师队伍的提档升级,则是教育软实力发展的缩影。

  据《桐乡市教育志》记载,进入1990年代后,教师来源主要通过接收大中专毕业生、民办教师转正、招收代课教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渠道。

  兴教必先强师。1993年至2003年,桐乡市远赴省外“招兵买马”,先后前往四川、安徽、吉林、黑龙江等地,引进师资近1000人。同时,各种教师培训推陈出新:首次开考小学教育专业自考;教师学历进修;启动新教师上岗培训;出台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2014年起,桐乡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段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将农村、薄弱学校作为重点支持目标,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这一举措彻底激活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活力以及教师队伍,合力托举了教育基础的“起跑线”。

  编制、岗位、职称是“三位一体”的人事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市教育局又通过编制、岗位、职称三要素相融合,辅以城乡师资配置和机制改革两个手段,激励机制贯穿始终形成一个整体的“321”综合人事改革。

  截至目前,统筹高级岗位2044个,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下放率100%,建立编制ABC三等量化考核体系;在城乡师资配中试点“特设交流岗位”,创新学前教育体制,试点登记制公办幼儿园;通过创新性设立“班主任节”“星级班主任”工作制等,将激励机制贯穿改革始终。

  值得骄傲的是,特级教师也成了桐乡教育领域的一道靓丽风景。截至目前,桐乡市已有20多人曾获评“浙江省特级教师”称号。

  智慧教育赋能、与上海合作办学……在桐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推进桐乡教育不断向深处延伸。

  30年韶华岁月,30年风雨历程,桐乡教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喜人的成绩,彰显了30年“教育大片”。

  (来源:桐乡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