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禁止教培之前,请先给辅导作业的家长减负
一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提到,禁止上市公司、外商投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禁止中小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培训机构。
禁止校外教培,目的是给学生和家长减负,但是,真正做到了为了孩子和家长减负了吗?
但是,结果告诉我们,明显没有。
在取消教培之后,大量的教育的责任并没有收回学校,而是转嫁到了家长身上。
但是,中国的大部分家庭,并不具备家庭教育的一些关键的因素。
因此,这样不仅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还产生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二
现在的教育改革,模糊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边界,把过多的责任归结到家庭至上。不否认,这样确实也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也导致了很多新的问题出现。
第一,造成家庭的不和谐,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网上有个段子说,每一个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家长,都是下凡来渡劫的上仙。平常母慈子孝,一到写作业就鸡飞狗跳。
孩子写作业家长泪两行。
然而,面对伶牙俐齿、能怼天怼地、又不可动粗的祖国花朵,一种慢性病也开始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家长中流传——恐辅症。
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辅导孩子的作业的时候,有90.8%的家长跟孩子发过火,55%的家长打过孩子,73.4%的家长对陪写作业感到筋疲力尽。
可以这样说,给孩子辅导作业,已经成为了亲子关系的“头号杀手”。
第二,家长“辅导不了”的困境
国内的教育现状可以用“功利化、应试教育”来概括。由于高考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级教育机构为了追求高分、高排名,不断增加课程难度和教学压力。学生的学习程度也越来越高深,很多家长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小学学习,但是到了中学,随着孩子作业数量和难度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辅导也会越来越困难。
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家长,没有时间去辅导,很多有时间去辅导孩子的家长,却又有心无力。
更多的家长,是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辅导孩子,导致家长的压力也过大。
第三,引发孩子的焦虑、抑郁情绪,甚至是自杀倾向
孩子就不会有压力吗?
当升学的压力、家长的压力、亲子关系紧张的压力,都叠加到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根据调查数据,在辅导孩子时发生动怒打骂之后,90%的家长都会后悔自责,担心孩子心理会出现问题。
现实也告诉我们,现在孩子的焦虑症、狂躁症、抑郁症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不和谐的家庭教育正在成为伤害孩子的第一大杀手。
三
其中,在我国古代,都比较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孟母三迁”、“子不教父之过”等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来都是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的。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边界要厘清,不然就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对“减负”概念认识的不统一,家校之间沟通的不顺畅,家校合作任务和责任上的分歧等等。
家庭教育更多的责任是孩子生活技能、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人格养成等主观意识的培养。而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文化知识,思考能力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避免掺入过多的学校教育的内容。因为,毕竟家长不是什么知识都会,不是专业的,如果家庭作业也需要家长辅导,需要家庭批改,那就混淆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责任。
现在很多学校家长群已经沦为了作业群。
一些老师开始在家长群里布置作业,名为为孩子布置作业,其实作业都布置给了家长。还有老师要求做好的作业,家长批改过后发到群里,更是把老师的权利下放给了家长,增加了家长的负担,造成了家校分工的混乱。
很多家长都是被动参与对孩子的干预性辅导,给家长造成了压力不说,也让孩子感觉学校家里没有分别的压力感。
无论是教改还是禁止教培,其初衷都是减负,但是,减负并不是把学生的负担拿下来,给到家长,而是切实的为家庭减负。
希望教育回归本质,少一些功利性,也给孩子真正的一片天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