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籽紧抱,民族团结一家亲
江苏省淮安市勺湖小学创办于1928年,与周恩来总理故居毗邻,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底蕴深厚的名校。近年来,该校立足多民族学生同窗共读的校情实际,着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全体师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民族团结一家亲”主旋律,以“红石榴家园”为载体,传承周恩来总理“把全国各民族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努力让学校成为各民族学生共同成长的幸福乐园。
思想引领 铸牢民族团结坚实根基
勺湖小学怀揣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的情怀,关心帮助少数民族的学生。组织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董广军为组长的关爱帮扶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发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地情、校情、生情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民族团结校本课程规划、开发和推广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民族教育相关文件精神,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全体教职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宣传教育 造浓中华民族共同体氛围
勺湖小学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统筹制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实施方案。定期开展宪法、法律法规、民族政策、多民族风情及民族基本常识的宣传、解读和讲座培训等。引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民族团结教育因素,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课堂中、渗透在班会中、展示在板报上、体现在活动中。学校还专门编印了《民族团结小故事》《童怀松》队报等校园文化报刊,创作了《沿着周爷爷足迹前进》校歌,设置了民族团结走廊、“童怀松”民族团结展览馆等校内文化景观,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入到一起,校园内外营造浓郁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校园成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共同家园。勺湖小学还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使用新媒体技术拓宽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和“童怀松”广播站开辟民族团结教育栏目,开通“红石榴”民族团结援助热线和援助邮箱,搭建民族团结之桥,畅通家校联系之路,为少数民族学生排忧解难。
活动浸润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入心
了解祖国、了解民族、了解历史,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学习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勺湖小学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拓展了天地,学校紧紧围绕“沿着周爷爷足迹前进”传统校训,以“童怀松”中队活动为主阵地,引导孩子们学习周总理的品质。组织学生参观总理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关天培祠、瞻仰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党百岁 我十岁”等系列活动,开展“寻美家乡”“秋海拾贝”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学校每年以弘扬民族精神月为契机,开展了“民族团结”手抄报比赛和唱红歌颂红诗比赛;利用“童怀松”大舞台,开展“民族团结人物故事”人人讲活动;学校还利用升旗仪式和主题班队会,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学校利用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专题活动,通过文艺演出、才艺展示以及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包粽子、做月饼等活动,激发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兴趣,更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通过民族风情展示、特色社团、说说家乡菜、唱民族歌等活动广泛开展各族学生和家长进行文化交流,加强民族文化和习俗的熏陶,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了各民族学生做到交往、交流、交融。
拓宽渠道 共享红石榴家园创建成果
多年来学校积极开展特色教育,“童怀松艺术团”合唱队、鼓乐队、学校陶笛队、趣味体育、民间艺术泥塑、民族风情剪纸、抖空竹等特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学校在编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还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新媒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拉近了各民族之间距离,形成了各族人民共融、共建、共享、共交的良好氛围。
勺湖小学以“红石榴家园”为载体,稳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先后获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市级试点学校、江苏省“红石榴家园”等多项荣誉称号。省市区领导来校观摩指导“红石榴家园”建设工作时,都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誉。相信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勺湖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花必将越开越艳。(淮安市勺湖小学 李锦明 成林 马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