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传统教育培训体制56254

  传统中国社会的教育培训制度非常完备,《礼记 学记》上有:“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其中,一般认为“术”通“遂”。

  当我们的祖先通过编户齐民初步组织起来之后,治理范围之内的民众按照一定的规则被划分成为原始国家体系的一分子。

  《周礼》记载:六乡之内,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六遂之内,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也有“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党属於乡,遂在远郊之外”的说法,类似却不尽相同的说法还有一些,这也很好理解,现代社会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机构改革,古人当然也可以,只要我们据此对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有所认识就可以了。

  所谓“家有塾”,有说指的是古代25户人家为闾,住在一起称巷,巷门旁有塾,居民在家时,都可以到塾中学习,所以说,家有塾的意思不是家家都有塾,而是说在家就可以到塾中学习。

  至于塾中的教师,有说是“古之教民者里皆有师,里中之老有道德者,为里右师,其次为左师,教里中之子弟以道艺、孝悌、仁义也。”这当然是儒家后人的经验之谈。

  也有说是退休干部充当原籍地的教师,“古者仕焉而巳者,归教於闾里,朝夕坐于门”。更详细的还有:“大夫七十而致仕,而退老归其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新谷已入,馀子皆入学,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学,上老乎明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馀子毕出,然后皆归,夕亦如之。”其实,有道德的老人与退休干部之间,在正常社会基本属于同一类人,我们理解为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承担本地教育青少年的职责应该基本准确。

  至于党有庠,就好理解了。党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而是当时的区划单位,庠是乡学的名称,可以理解为相比塾,庠是更大范围居民更加规范系统的学习场所。有人说,庠的设置不是周代的独创,而是从夏商时期延续下来的传统做法。

  前面也说,“术”其实是“遂”的意思,一般认为就是相比党更大行政区划,而“序”也是相对庠更高一级学校的名称。而国有学之国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不同,应该算作是独立的政治经济体,学应该属于本区域内的教育培训最高学府和监督管理机构的统称,这些概念都与西方社会科学的相关概念没有绝对的一一对应的联系,只能在系统全面地掌握传统中国的基本社会治理规则之后才能正确理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