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布毕业生数据,研究生首次超过本科生,担心的事还是来了
大家好,我是老八。
北京的高校毕业生数据公布了,研究生首次超过了本科生,大家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我们先看公布的数据。
202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同比增长82万人。
北京高校的毕业生数量将达到约28.5万人,同比增长1.7万人,创造了历史新高。
在这28.5万人里,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的毕业人数首次超过了本科生。
这一刻,我有点惊讶。
北京的高等人才已经这么多了吗?压力到底是在本科生这边,还是硕博那边呢?
我不能随意下结论,当初选择考研的人到底是为了追求学术之梦,还是为了延迟就业。
这事儿,谁考谁知道。
我就想问,拿到毕业证书的这部分硕博毕业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吗?他们是否顺利就业了呢?
北京的硕博毕业生人数暴涨,就业压力一定会增大。这种压力不仅仅是在研究生内部,有一些压力自然会下沉到本科生的就业范围里。
降维打击的事儿还少见吗?
人不多,但是有。或许,还会越来越多。
这种事情的发生取决于他们面对的就业竞争到底有多大。
研究生降维到本科生区域似乎有点亏。
可是换个角度看,本科生就业范围内也有不少香甜的工作,现阶段不都在逐渐成为硕博研究生的主场了吗?
比如做知名中小学的教师,年薪几十万,外加人才补贴,谁看了都说美。
以前,银行柜员还是本科生为主,现在,坐在柜台后面的人多少是海归人才,多少是名校硕博身份?
在700多万的外卖人员中,研究生占了7万。
人生在世,谁不是为了生活豁出去?
这就叫人之常情。
本科生真的不容易。
他们不仅需要与同等学历的竞争者抗衡,还要应对研究生的强力冲击。
在竞争中,大家明明都要精疲力尽了,可企业那边也会发生变化。
假如,你是老板,你愿意花5000元招聘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呢?
实话实说,人才市场也是市场,谁不想花小钱占大便宜?
硕博人才激增,当供大于求的时候,谁的价格都提不上去。
企业可能会因此重新审视他们的招聘标准,更加倾向于招聘具有更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员工。
价格相同,选更好的。连买菜的阿姨都懂的道理,用人单位也懂。
人才市场的主导者变了,规则就变了。
那么本科生呢?尤其是普通本科生呢,他们该何去何从?
变化一定会带来变化。
教育资源是个大蛋糕,左边的人多了,右边的人就得腾一点位置出来。
研究生人数增加,培养更高等级的人才也需要更多的高精尖教育资源。教育资源难免会出现再分配的情况。
那么,教育资源若是往研究生倾斜,本科教育资源会不会吃紧呢?
这可不好说,毕竟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但是不代表不存在这种问题。
往下细思,家长和学生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些问题,这也是大家最担心的事:
硕博毕业生的含金量还撑不撑得住呢?
用考研这种方法延迟就业是否还是一条有意义的路呢?
今年考研失败的你,是否还要继续考研呢?
现在打算考研的你,真的不考虑先打开电脑做一份简历,再试试找份工作吗?
答案,真的值得大家再想一想,反复想一想。
关于人生的路,怎么想都不算多!
高校毕业生的增长以及研究生首次超过本科生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现象,既然来了,谁也逃不掉,只有迎难而上。
对于本科生而言,尽可能地尝试各种就业机会,打破就业思想的框架很重要。
不论是摆摊,还是开店;不论是搞自媒体,还是做手工艺人。
能养活自己的,就是好工作。
网上的风吹得很大,东西南北风,却没有一阵风能吹来一块蛋糕,能送来一天的晚饭。
裹身的长衫之下,贴满了生活里日夜增加的账单。
脱掉它,你的肩膀能轻松不少。
初高中学生的家长们,或许真的要重新审视一下职业本科存在的意义。
新生的事物很难被接受,可是,手握大数据的一方最能看到前方发展的趋势。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运作的逻辑,可是,大家可以从事情发生的动机想一想,为什么会突然提出且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是不是有些事的苗头早就有了,职业本科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措施呢?
我相信,存在即合理。
放眼全球,各个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都是有目共睹的。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逐渐受到重视,部分国家研究生人数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
但是,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仍以本科生为主体。硕博毕业生人数超过本科生人数极为罕见。
此次,北京的高校毕业生出现研究生“逆袭”成主流只是一个区域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本科生的毕业人数仍旧占据了主要地位。
不过,这件事还是给大家敲响了警钟:有些事变了,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老眼光看待新问题。
不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竞争和变化之下,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去破局。
有时候,自己就是问题的答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