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时 | 高电气化将是我国农村低碳能源发展的重要特征

  ??:

  2022年,前所未见的高温热浪、干旱、火灾和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在世界各地不断见诸报端。这些极端气象灾害所带来的痛苦、不幸、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都在警示着人类社会必须对气候危机作出紧急且有效的反应。

  2023年,我国发布的多项文件都着眼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不论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高校、环保领域学者还是我们个人,都在持续为自然做力之所及的事,为地球献出不止一小时。

  所以今年地球一小时专栏??

  专栏第二期,我们邀请到新能源领域专家——曾少军,为我们解读今年2月3日正式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为大家介绍我国农村的新能源行业建设前景及未来。

  

  作者简介?PROFILE

  曾少军

  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现任全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

  2023年2月,《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也是21世纪以来中国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长远来看,中国农村低碳能源发展要更大幅度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因地制宜把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新能源、清洁能源生产基地,这也是中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创举。

  中国农村低碳能源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农村能源消耗主要包括农村生活用能和农村生产用能,其中,农村生活用能约占54.8%,农村生产用能约占45.2%。通过构建我国农村能源综合分析模型系统,对农村本地用能需求进行研究发现,高电气化将是我国农村能源发展的重要特征。

  在电气化加强情景下,2025、2030、2035年我国农村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将分别达到85.8%、91.1%和94.8%,风、光将逐步成为我国农村电力系统的主力电源。

  预计到2035年全国农村分散式风电装机将达到1.0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将提升到3.8亿千瓦。

  中国农村低碳能源利用模式与路径选择

  农村可再生能源是指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近年来,农村能源供应呈现多元化形势,随着农村可再生能源逐渐发展应用,经历了以前的以“煤、秸秆、柴”为主,逐渐变为以“电、煤、沼气”为主,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为辅,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格局。

  随着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将现有的农网改造投资模式向搭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转变,为中国农村低碳能源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不仅可以大幅减少农村电网改造的投入,还将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带来较高经济收益。

  中国农村能源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能源规划,促进农网改造与新能源利用

  着力提升农村能源绿色化和农村电力低碳水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农网改造水平,促进新能源分散接入。

  (二)提升农村用能品质,满足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面推进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大力推广农业生产和乡村产业电气化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多能互补和综合利用,推进新农村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

  (三)加强各级部门间协调,做大做强新能源,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及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各级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做好农村新能源应用推广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四)强化科技攻关,提升农村能源智能化水平

  统筹规划分步建设智能农村电网,积极主动应对农村分布式新能源系统的规模化接入;在偏远农村地区推广微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离网)等农村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工程,从农网改造资金中对示范工程给予补贴支持,为产业化、市场化打下基础。

  (五)加快社会组织培育,促进农村新能源工程化、规模化发展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资源优势,引导农村能源生产要素整合,加快农村新能源应用推广步伐;加大社会组织舆论宣传力度,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积极参与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排版:Lei

  编辑:猫投莺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