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这套丛书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

  " 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第一推动丛书》总序如是说。

  " 对于一个人来说,30 岁仍有着无限可能。对一个 30 年的科学丛书品牌,能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节奏,剩下的都交给时间。"

  《第一推动丛书》的编辑吴炜已经荣辱不惊,她 1995 年就参与编辑这套丛书。这套丛书从不受待见,到被热捧,再到热度渐冷的今天,她都经历了。

  " 剩下的都交给时间 ",吴炜的勇气,来自《第一推动丛书》本身。

  霍金的《时间简史》、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丘成桐的《大宇之形》等等," 一流科学家 " 和 " 一流科普作品 " 的标准坚持了 30 年。

  回溯 30 年的时光之旅,我们或许明白这套丛书 30 年来在为何而奋力推动。

  刘慈欣:丛书让我对科学之美有了生动的感受

  电视剧《三体》和电影《流浪地球 2》上映之前,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推动丛书》的编辑们收到了刘慈欣的一份大礼:" 作为一名科幻作家,《第一推动丛书》让我对科学的内涵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对科学之美也有了更为真切和生动的感受。" 刘慈欣在发过来的视频中如是说。

  刘慈欣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读到《第一推动丛书》的。视频中,他提到让他印象深的两本书,是《宇宙的琴弦》和《皇帝的新脑》。其中,《皇帝的新脑》是《第一推动丛书》第一辑中的一本,出版于 1994 年。1994 年的刘慈欣是一名电力工程师,已经写了几年的科幻小说,但还未有作品发表。

  2021 年,作为全球科学家、科幻作家采访系列的压轴,刘慈欣在接受欧盟委员会 " 欧洲开放科学云计划 " 采访时,表达了他对《皇帝的新脑》作者的致敬:" 科学家应该承担责任。我非常钦佩 202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杰 · 彭罗斯爵士。他是《皇帝的新脑》的作者,热衷于向公众宣传科学。然而我们目前做得还不够。我们不该专注于教授详细的科学知识,而是应当确保公众了解足够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这段话中的后半段,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刘慈欣向《第一推动丛书》的致敬。作为该丛书最早的读者,刘慈欣深谙该丛书的终极宗旨——丛书的编辑在遇到反馈说书中内容看不懂时,回答基本一致:" 我们的书不是纯粹的宣讲科学知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求最好是科学家本人写的,科学家自己写,更能够反映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能够看到他的这些科学突破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为什么能够做出来。"

  这个答复脱胎于 1992 年即面世的该丛书的总序。总序说,中国的科学先贤们代代相传,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的进步献身于科学启蒙运动,以图完成国人的强国梦,但这个目标远没达到。因此," 今日的中国需要新的科学启蒙,需要现代科学教育 "。

  时代进入 1990 年代,那时的中国,邓小平 1988 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的论断,当时的生产、生活也已经让人看到了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推动,各种科学实用技术的读物占据了科普出版的高地。但,《第一推动丛书》的编委们眼光更远,他们望向了科学的第一推动。

  "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

  追寻的结果之一,便是《第一推动丛书》的出版。30 年过去,今天的我们无论生产还是生活,看到了更多科技的运用,但从某些方面被 " 卡脖子 " 来看,我们《第一推动》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第一推动丛书》仍是我们的刚需。

  丛书作者中有 13 位诺奖获奖者

  1992 年,《第一推动丛书》第一辑率先推出 5 本书,1994 年又推出 4 本。当时虽然销量黯淡,但给读者打开了瑰丽无比的通往世界前沿科学的通道。

  " 至少存在三个时间箭头,将过去和将来区分开来。它们是热力学箭头,这就是无序度增加的时间方向;心理学箭头,即是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我们能记住过去而不是将来;还有宇宙学箭头,也即宇宙膨胀的方向而不是收缩的方向。"

  这段文字摘自霍金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优美的文字,让遥远星系、黑洞、夸克、" 带味 " 粒子和 " 自旋 " 粒子、反物质、" 时间箭头 " 等知识点在文科生眼中都没那么面目可憎。

  △《破天机 : 基因编辑的惊人力量》作者珍妮佛 · 杜德娜

  " 一种生物要使另一种生物染病,那需要长时间亲近、长期和密切的共居才能办到。假如月球上有生命,它就会为我们接纳它加入‘球籍’而孤独地等待。我们这儿没有独居生物。在某种意义上,每一种生物都跟其他生物有联系,都依赖于其他生物。"

  这是《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的一段,深奥的理论,竟然也可以用言情小说的笔调写出。

  " 宇宙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 , 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这是让刘慈欣印象颇深的《宇宙的琴弦》中的一段,把科学的恢弘写出了艺术的壮美。

  " 对于会欣赏科学之美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图书就是头顶的星空,你一定会久久不能自拔,惊叹造物的神奇,追随时间的箭头,抵达那伟大澄明的境界。" 有译者曾这样对《第一推动丛书》的编辑吴炜说。

  如何把科学思想和精神传达给读者,科学家和丛书的编者、译者都费尽了心思。从每本书的内容来看,无疑,这套丛书中的任一本都属于 " 高级科普 ",相当一部分还是科学的前沿领域,丛书并不具备大众普及的基础,缺少相关知识储备的大众很难读懂它们,但科学家们为了更好地启蒙、更好地传播,所持的态度、所费的心思从文字中可见一斑。

  " 在一片四化、改革、振兴崛起、腾飞的呼声中,在城市繁荣、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景象中,也存在傲慢与麻木、自私和短视、难以忍受的拥挤和污染、对大自然不负责任的破坏以及人口问题的困境。在这样的时候,将这本书奉献给迷惘、失望,然而却是在思考的知识界,还是颇合时宜的。"

  译者李绍明在《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一书序言中如是说。其实,颇合时宜的,不止这一本,而是这套丛书自诞生起就有的追求。众所周知,现代科学的启蒙,中国落后于世界,而《第一推动丛书》从《时间简史》开始,就尽可能第一时间让我们对接科学前沿—— 1988 年 2 月,霍金在英国出版《时间简史》,他的学生吴忠超当年下半年就把译稿交到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慧眼识珠上,《第一推动丛书》的编辑们不输于诺贝尔奖各科学奖的评委们。丛书作者中有 13 位诺奖获奖者,其中大多数作者获诺奖前,《第一推动丛书》即出版了他们的著作。尽管该丛书编辑们的初衷与诺奖没有一点关联,仍有人称他们为 " 中文科普界的‘诺奖捕手’ "。

  " 无用之书 " 其实很有用

  两年多前,我曾问吴炜有没有哪本书提到的理论对世界某个领域产生了推动,吴炜坦言《第一推动丛书》虽然聚焦于物理、生物、化学和天文等方面,但基本都是有关基础理论的,并不涉及应用科技,所以很难说具体有哪些理论对我们的世界已经产生了什么影响。

  两年后,我们再谈到这个话题时,吴炜老师直言《第一推动丛书》其实是 " 无用之书 ":" 我们对任何考试、任何工作好像都没有用。" 尽管如此,吴炜老师还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看到," 我们的书对塑造他们的三观还是很有用的 "。担任该丛书责任编辑 28 年的她 " 见过 " 不少被这套丛书改变人生的读者。

  1999 年 3 月 6 日,吴炜收到一位叫李泳的读者写来的信。信里这么写道:" 谢谢你们的《第一推动丛书》!多年前刚看到第一眼时,我就已经在心里谢过了。这几年科普书多了,但第一推动在我看来是最好的一个系列。不过书的步伐总是有些滞后……前些天在图书馆看 Nature 和 Science 杂志,忽然想到一个建议:能不能从这些国际知名的杂志中选出一些与第一推动有关的文章编成一本书?如果编辑先生有兴趣,我可以编出一个题目或范围。"

  吴炜觉得他的建议非常好,便和他联系上了。

  信件来来去去,吴炜发现李泳的知识面非常广,便试着让他校译还不是诺奖得主的基普 · S. 索恩的《黑洞与时间弯曲》。当时,该书已交给某教授翻译,但吴炜对教授的翻译不大满意,她给李泳打电话时坦言没有多少稿费。没想到李泳根本没问稿费的事,只说 " 愿意为出版社效劳 "。

  接到任务的李泳在校译时,给这位学界 " 大拿 " 写信,沟通书中的内容。巧的是,代索恩回信的,是一名中国的留学生。更巧的是,这个留学生是在看了《第一推动丛书》中的《时间简史》后,对天体物理学开始感兴趣的,并成为了基普 · S. 索恩的助手。

  由读者成为译者,还有《消失的微生物》等书的译者傅贺。现在美国佐治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的傅贺,至今仍记得 2004 年一口气读完《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场景:当时是大一的期末,每天各种复习资料看得天昏地暗。无意在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 一下就陷进去了 ",对作者刘易斯 · 托马斯的思路和译者李绍明的文笔都无比佩服。

  7 年后,傅贺到美国攻读微生物学博士学位。他读了法国遗传学家弗朗索瓦 · 雅各布的《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一书后,萌生了念头:能不能译出一本和《细胞生命的礼赞》一样的作品?这一念头,最终让《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成为《第一推动丛书》" 生命系列 " 中的一本,在豆瓣读书上,这本书的评分高达 9.1 分。

  改变人生的读者还包括一名叫张旭的普通读者。2002 年他参加了《第一推动丛书》出版 10 周年的征文活动。征文中,他表达了他是如何喜欢《时空本性》《时间空间和万物》等书的,为了看懂这些书,还在宁夏固原市读高二的他自学了《高等数学》《李代数》等。现在,大学毕业的他是固原市的一名农技人员。

  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也是《第一推动丛书》的获益者:" 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惊人的假说》,我对脑科学的着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惊人的假说》是 2004 年列入《第一推动丛书》出版的。2004 年的郝景芳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这些曾受益于《第一推动丛书》的读者,在吴炜、李蓓等丛书编辑看来,是这套丛书延续了 30 年并将继续延续下去的第一推动。

  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 " 晨视频 " 客户端,搜索 " 帮忙 " 一键直达 " 晨意帮忙 " 平台;或拨打热线 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 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