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媒学院稳步推进国家一流专业点建设工作

  原标题:四川传媒学院稳步推进国家一流专业点建设工作

  

  学校稳步推进国家一流专业点建设工作

  自教育部2019年正式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来,四川传媒学院共有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环境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等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专业涵盖了工学、文学和艺术学的相关专业。

  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来,学校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把质量提升放在工作首位。同时,坚持“以本为本”,以专业建设为主要抓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构建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动建设传媒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前,各获批专业正积极稳步推进建设工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有声语言应用领域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学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近二十年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引领,紧跟国家媒体融合步伐,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升级做出了突出成绩。以“分阶段”“分方向”的思路,“厚基础”“强实践”的坚持,走出了专业的特色发展之路,按照专业建设目标较好完成了预定建设任务,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在提升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了较好成效。学校在专业带头人和师资配备上也加大工作力度,新聘请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马玉坤担任专业负责人,马玉坤教授有近二十年的媒体播音主持专业实践经历以及二十多年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工作经验。

  

  相关资料:马玉坤教授简介

  马玉坤教授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鉴定专家、北京市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专家等。曾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国家广电总局播音职称高评委,中国播音主持作品政府奖评委,教育部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评审专家等。主编、出版了《张颂学术年谱》《中美播音理论研究发端著作点校、整理及翻译》《中国朗诵艺术教程——朗诵的知识与实践》(上下)、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播音主持心理学教程》。参与录制《我爱读古诗》系列丛书(六册),主编并参与录制《诗词吟诵》。策划编著的《百年中国播音史》系列专著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他受国家广电总局聘请,起草制定了《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200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2005年)、主持编写了《广播影视业务教育培训丛书——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考试教材(2005年);主编全国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资格考试教材《播音主持专业理论与实践》(2003年)等。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播音史史料学研究”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融入艺术学类专业思政教育研究”项目研究(项目组第一成员)。

  

  马玉坤教授的加盟,使该专业师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逐渐形成了一支以高素质的教学和管理人才为龙头、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与专业设置相适应、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作为我校首批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近20年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紧跟国家媒体融合步伐,既守住传统媒体就业面向,又出击网络视听领域,实现人才培养升级,做出了相应成绩。该专业在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后进一步坚持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同心、人才培养与业界平台同构、人才培养与业界发展同步、人才培养与教育规律同频,持续探索校企机制与管理运行机制,推动项目式、仿真式、竞赛式、梯度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与创作氛围。近年来,该专业师生参与摄制了包括建党百年献礼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四川卫视2023花开天下新年演唱会等,获得了广泛好评。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随着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则着眼现代数字传媒产业发展新趋势,用人才培养升级服务传媒产业转型,明确以掌握新技术、深化新应用、拓展新思维、契合新要求为目标的培养定位;践行“艺术+技术、文化+科技”的“新文科”建设培养理念;落实“教学在现场、项目在课堂”“实践、实习、实战”“作业、作品、产品”的教学思路;打通“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三方教学、科研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结合”的协同发展、全面育人新格局。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来,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果:获批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改立项5项,参与建设国家级科研教学基地2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5项,600多名师生参与了多部电影、电视剧及纪录片制作与创作,本专业团队参与国家广电部及省级科技项目20余项,编写了由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4K超高清视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实施指南(2020版白皮书)》等4部国家标准,师生参与了院线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电视剧《公诉精英》等多部影视剧后期视效制作,建设了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实践基地10余个,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动画专业

  动漫行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动画专业在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后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紧紧把握“媒体融合时代”的现代动画产业发展趋势,用人才培养升级服务动画产业转型。通过与成都影视城、广播影视行业、动画企业等共建专业及实习/实训基地,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突出动画专业教学的“项目驱动、实践动手、完整流程、复合能力”的实践导向;积极探索“政产学研”新路径,以项目为依托,打通实践能力培养与就业创业的有机结合,形成“实践+就业创业”双导向的人才培养特色。师生参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获得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后进一步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确定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围绕“四新建设”,继续高标准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坚持突出特色,坚持产教融合,努力做强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同时,将充分发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科技+艺术”“艺术+科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服务传媒行业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在“元宇宙”“数字媒体”“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领域统筹谋划,借助学校“川传云”“融媒体”“超高清”等平台,优化“协同育人平台生态圈”,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总体水平,推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争创“具有行业特色、应用特质的一流应用型传媒高校”。

  

  四川传媒学院新闻中心出品

  【在这里,读懂川传】

  编辑:01

  欢迎投稿

  我知道你 在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