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将来的生源危机有多严重?教师的铁饭碗不稳了?
你知不知道就在此时此刻,首轮幼儿园关停潮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我们袭来。当多米诺骨牌第一张倒下时,大家都知道后面的排倒下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接下来就是中小学,然后就是大学。所以按照目前出生人口的变化情况,倘若保持目前的高校招生规模不变,到2039年,中国的大学招生数将超过出生人口,所以到那个时候是不是婴儿一出生就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大学校门呢?
怎么可能!假设而已,你忘了中考五五分流了,而且现实也并不需要所有人都上大学。毕竟有些活儿总得有人干啊。先说幼儿园,时间回到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政策效应效果并不理想,政策效应也很快释放完毕。在短短一年生育高峰后,从2017年起,中国出生人口持续快速下滑,2018年比2017年的1723万新生人口减少200万人,2020年,2021年都比前一年减少200万左右,到2022年已经降为956万人。未来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基本是不可逆的,这每年减少的新生儿就是幼儿园丢失的生源。从一园难求到一孩难求,低生育,少子化,犹如釜底抽薪,所以现在幼儿园都抢生源的抢生源,抢不过的就只能苟延残喘。2022年成了人口负增长的元年,虽然目前这个阶段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学前教育,但从更长远来看,义务教育将来受到的影响最严重。那将来会有多少中小学关闭,过剩的教师又会何去何从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团队曾用模型预测了2020年~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动,发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先短期缓慢上升,在2024年达到峰值约1.46亿,随后呈现加速下滑趋势,最终至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相比2020年的1.4亿减少约3000万。实际上这个团队当时做预测时使用的总和生育率数字是1.5。简单介绍一下,所谓的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考虑到死亡风险后,通常国际上通常把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保持人口总量不增不减的水平,通常把低于1.5的生育率称为“很低生育率”。但2021年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了1.15,所以现实比当时所预测的还不乐观。
事实上,从2003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一直在减少,现在平均一天就有六七所学校消失,未来减少的速度只会逐步加快。根据预测,2035年全国小学,初中需求数分别是9.28万和4.79万,就2020年分别减少5.14万和0.38万。显然人口负增长对小学影响比对初中要大得多,因为小学在规划时分布更密,服务半径更小,所以总体基础上也就更大。而初中辐射面积则更大一些,所以存在更多的冗余空间。既然12年后小学数量将减少一多半,首先肯定是人口萎缩严重的区域小学数量最先收缩,另外就是民办小学也会死掉一批。以城镇和农村来看,农村小学减幅要大的多。教育早已经和盖房子进行了结合,地方把教育资源集中到一起,所以学生的城市化率比人口城市化率还要高出十几个百分点。未来教育资源更加倾向于城镇已是必然,这又会加剧农村小学数量的萎缩。与在校生数变化趋势类似,2020年~2035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需求量总体减少,按现行生师比标准,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小学教师需求量过剩较大,初中教师先短缺后过剩。
为了应对过剩,首先来说,学校自然而然的就要转向小班化教学,班级规模缩小,生师比降低,老师也有条件从主要关注班级控制,转向更关注每个个体,这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际上其他经历了“人口坍塌”的国家,在教育上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趋势。但对此也不必过于乐观,毕竟随着整个社会老龄化加剧,养老,医疗,卫生保健方面不断增长的财政需求肯定会挤占教育经费,这是没办法的。教师培养方面,将来在稳定部署和省属师范大学招生计划的同时,肯定会逐步减少师专和高职高专的示范称招生,保持一定的师资规模和质量。师范专业的设置也会调整,目前语数的大课老师相对过剩,音体美等小课老师相对短缺。将来会扩大音、体、劳、通用技术、学前、托育和特教等学科招生人数,减少文化科目招生计划。
那对于已经在职的老师,将来的处境又会如何?首先是编外的老师,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这一部分就这样逐渐消化了,这个现在已经很普遍了。其次编制内的,首先是减少招聘量,甚至停招,针对现有岗位有冗余的,很多地方也有了退出机制。继去年11月浙江宁波公告征求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意见以来,今年二月,陕西汉中略阳县中小学教师推出教学岗实施办法开始实行,前几天贵阳市又引发了贵阳教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再次提出教师退出机制,基本都是待岗,转岗,解聘。这当然还只是开始,不过目前情况对于一二线城市,尤其是人口流入的城市都还好,但对于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的公立学校的老师,尤其是编制外的老师就非常不友好了。所以现在很多学校招人普遍要的也都是没有编制的合同制老师,毕竟以后解聘也很方便。其实或许很多教师都等不到那个时候了,有不少编外老师已经半年没有领到工资了,编内老师年终奖之类收入没发的也是比比皆是,或许何去何从,他们早已在做打算。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了,对于还在想进入教师队伍的人,要考虑清楚了,除非你是已进入一二线城市的重点学校为目标。
当然,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危机也会延伸至大学,对高等教育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们最初所假设的每年高校招生数将超过出生人口的情况自然不会发生,因为在这之前那些办学教育质量不够,没有特色的学校早就关停并转。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启动非常仓促,没有按照科学的节奏来走,简单快速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加剧了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失衡。按照国外经验,工程,医学甚至师范教育本应是精英教育,不是任何层次的学校想办就能办的,但现在低层次的工程,医学和师范教育比比皆是。既然幼儿园的关停已经开始了,那对于他们也不会远了。除了数量的减少,规模也会变小。像现在的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这种巨型大学也很难再看到。但大学的毛学率会进一步提升,未来学生数量的不断减少,高等教育必然会进入买方市场,学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权,到时候学费收入会减少,政府补助也可能会减少,这也会倒逼大学自身改革和提升,不会像现在这么放水,四年本科,实际在校学习三年,玩儿一年。将来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可能会大量出现,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也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总之那些误人子弟的学校越来越难了。实际上,不仅是教育行业,未来与出生人口强相关的行业都会步入这一后尘,甚至公务员这种铁饭碗,也会在落后和人口不断流失的地区渐渐失去魅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毕竟当时代的浪潮汹涌袭来的时候,未必会一下子拍死我们,但绝对会让我们由衷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