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间教室到千亩基地:一群残疾人孩子在南京种出了“最美的花”

  春花烂漫节,赏花出游正当时。

  在南京,春日赏花已成为市民出行游玩首选,而在一众赏花景点里有座特殊的“牡丹园”。

  3月下旬,在距离南京市中心五十多公里、毗邻无想山景区的南京市溧水区特殊学校内,一株赵粉早早地赶在了前头,率先开出了第一朵花,满园牡丹花已然含苞待放。与其他赏花景点不同的是,这片牡丹园的养护者主要是南京市溧水区特殊学校的师生们。

  3月24日下午,《华夏时报》记者来到南京市溧水区特殊学校。记者在教学楼内见到了校长杨锦先生,刚结束教研组备课会议的杨校长告诉记者:“与其说这边是个赏花景点,我们更习惯称之为‘基地’——既是残疾人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基地,也是实践的基地,更是残疾人群体就业的基地。”

  而这百亩校舍、千亩基地的前身,在37年前仅是一间向乡中心校借来的教室。

  创立初仅有21人的学校

  198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葛华钦老师毅然投身到了创办聋哑学校的工作中。

  当年国家提出来30万人口的县要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南京打算在溧水、六合、浦口、高淳、江宁5县创办一批聋哑学校。以葛华钦为首的三名老师报名成立了一个小组,参加了特殊教育培训,在当时的溧水柘塘中心小学借来一间教室,开办了聋哑班,这便是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前身。

  聊起学校创办之初,杨锦十分感慨:“当年,我们葛校长才32岁,没有教材就和同事跑到上海买聋哑教材,手提肩扛地运回来;没有学生,他们蹬着自行车跑遍溧水16个乡镇,招到了学校首届18名聋哑学生。那个年代农村家长对于聋哑孩子上学读书是没概念的,但最终还是愿意把孩子交给学校,葛校长他们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借来的一间教室、两间宿舍,3位老师,18名聋哑学生,这是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最初的模样。

  在特殊教育一线深耕多年的张小钦副校长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每一个残疾人孩子的家庭都是极其不易的,但只要有教育、有培训、有支持,这些孩子、这些家庭同样充满希望的。”

  1997年春,学校增设培智部,开办智障教育,从柘塘镇搬迁至溧水县城,并更名为“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且将原先的六年学制提升至九年学制。许多家长也逐渐开始主动地将残疾人孩子送进学校。

  一封残疾人父亲的信引发教育探索

  课程在完善,学生也在增加,一批批的残疾人学生已能识文断句走向社会。而一封毕业多年已为人父的学生写的信,引发了葛华钦对特殊教育事业新的探索。

  “老师我要吃饭,孩子要上幼儿园,我该怎么办?”这是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首届学生陈明生,二十多年前写给该校创始人葛华钦先生求助信中的一句话。

  “这封信让葛校长感触很深,”杨锦告诉记者,“如果就教育办教育,那么特殊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做特殊教育不仅是要教这些孩子识字,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他们融入社会,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所以,当时葛校长在收到这封信后,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2001年,葛华钦向区县政府部门提出申请,拟建立特殊教育实践基地来解决残疾人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在充分的基础上,结合农村残疾学生对种植和养殖等生活经验比较熟悉的特点以及南京市溧水区农业比较发达、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情况,在当地政府及区残联的帮助下,划拨了溧水县(现溧水区)石巷村附近186亩荒山作为“溧水县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而学校特殊教育学制也由9年延长到12年,再次增加了3年的基地实践技能培训,同时基地无偿为毕业生提供岗位。

  溧水特校牡丹创生文化馆中,师生劳作的照片比比皆是,基地建设之初,三尺讲台之外,一顶草帽、一副手套、一双胶鞋是葛华钦和老师们的日常装备。张小钦告诉记者:“我们那约800亩的老基地可以说是葛校27名教师一锄一锄挖出来的。几百亩的地,自己规划种植区、养殖区,自己挖鱼塘,一点一点地形成规模,一点一点地让社会看见它。”

  2008年,学校创办农业职业中专,形成“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

  而提到牡丹园,张小钦表示也是机缘巧合,“当年学校初建,空地很多,正好接触到了牡丹种植,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校老师和学生们边学边种,渐渐的牡丹花成为学校的一个代名词,现在我们学校的校标都是用牡丹花做的图案。”她告诉记者,学校的校标内藏着自强的手指语,“我们希望每一位残疾人学生都能够自强不息!”

  新的开始新的挑战

  2017年,为配合城区规划,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再度搬迁,“这对学校来说算是第三次创业”杨锦说道。

  新校区毗邻无想山景区,与S7号线无想山地铁站相距仅8.8公里。学校占地近百亩,建筑面积23205.32平方米,按照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配齐了各类专业功能室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能满足从学前段到中职段15年的学生教育培训需要,并能同时满足接待1500名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含食宿)需要;而“基地”总规划面积达1075亩,现一期占地近500亩,已建成牡丹园、竹园、桃园、月季园、茶园、区、果鸡生态放养区、蔬菜栽培区、256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和5000多平方米的连栋大棚。

  杨锦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新校区将学校和‘基地’进行了融合,原来的办学模式也一直在传承和发展,坚持为残疾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走的是一条教育、培训、就业、康复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而我们的‘基地’一方面为我们中专学生的教学提供实践资源,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南京市的普通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服务,让特殊教育反哺社会,普特教育融合。”

  去年,实践基地接待了近3万人次中小学生实践。今年1月,基地又成为南京市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基地溧水分基地,将迎接南京市一批批校园安全教育骨干、班主任开展安全实操培训,这进一步拓展了“基地”实践育人的功能。而除了对外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和安全培训外,牡丹园也将持续对外开放,打造特色赏花景点。

  “去年12月,我们获得了南京市最美赏花基地,此外我们还是江苏省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创意主题农业园等等,通过养殖、旅游、社会实践服务获得一些经济效益,从而反哺这些残疾人,我们也算是走出了自己的一个模式。”杨锦表示。

  开出最美的“花”

  结束了与杨锦的专访,记者随着张小钦参观了“基地”。

  张小钦带着记者穿过一条大道,来到与校区相隔不过20米的“基地”,一块写着“南京溧水牡丹园”字样的石标映入眼帘,3月下旬满园的牡丹尚未盛开,仅有几株早花悄然开放。张小钦带着记者边参观边介绍道:“基地内牡丹园占地近两百亩,有来自五个国家,一百多个品种,九大色系十类花型的牡丹和三十多个品种的芍药近10万株。花期从3月末将一直持续到5月,学校每年举办一届牡丹节,牡丹节期间,向广大市民开放,提供观赏、休闲及学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服务。而这满园的花卉,都是学校的师生一起种下的,平时也由学生及基地的职工照料。”

  今年3月31日,学校将举办南京溧水第十六届牡丹节,目前学校已开始为牡丹节做前期准备。行走在牡丹园中,记者遇见了在基地忙活的陈明生,二十多年前写信给葛华钦校长的他,和他的爱人在“基地”里已成“前辈”。

  相隔甚远,陈明生打着手语和我们打起了招呼,在得到张小钦的回应后又埋头干起来活。张小钦告诉记者:“老基地建成后,陈明生就来基地工作,一直到现在,目前他和他爱人吃住都在基地,夫妻俩一年也能挣个十来万。”

  而像陈明生这样留在“基地”工作的毕业生非常多,学校设立了南京市溧水区双力残疾人之家。在牡丹园的旁边就是连栋大棚,张小钦带着记者来到花棚,5名职工在照料着满棚的鲜花,张小钦介绍其中大部分职工都是从学校毕业的特需学生。顺着花棚往里走,除了花卉,小番茄、西瓜、葡萄、香瓜等等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苗在连幢大棚里努力生长。

  张小钦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带着学生种下的,播种、育苗、嫁接、施肥、授粉等等,一步步的步骤,我们老师都是带着学生亲手去操作的。我们的理念就是,这些学生能够在这里学到技能,未来能养活自己。”除了种植,“基地”内还划分了养殖区域。

  谈及学校发展杨锦深感责任重大,“学校从当年的一间教室,发展到目前百亩校舍、千亩基地的规模,很不容易,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都给予的非常大关心和支持。目前从学前到中专,全校共有200多名学生,16个班级,51名在编在岗老师。社会在进步、在发展,怎么让残疾人群体幸福起来,让每一个残障学生毕业后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美好的生活,让他们都能成为的建设者,携手走向共同富裕,将是南京市溧水特殊教育学校一生的课题。”

  一期占地近600亩的“基地”,绿树成荫、鲜花满园,20年前葛华钦在特校埋下的第一株牡丹花苗抽枝、发芽,开出了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