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三元思辨作文汇展(一)
来源:语文畅学优
三元思辨
01
【浙江省Z20联盟第一次联考】
话题 :“望远镜,显微镜,太阳镜,哈哈镜”
【作文真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望远镜——放眼远方,显微镜——揭微显隐,太阳镜——抵挡强光,哈哈镜——开怀一笑。
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原题答案】
23. [立意解读]材料从物理功能方面提示了四种镜子的作用,而联系人生,四种镜子又都有心灵作用:
望远镜一-志存高远/心怀远方/目 光要长远,风物长宜放眼量;
显微镜- -- 努力看清自己的不足/交友识人要看细/善于发现自已或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太阳镜- --看淡名利,看轻荣导,拒绝诱惑;
哈哈镜一--乐观豁达,笑对烦恼、苦难等。
考生应当选定上述四镜中的两镜,分析、挖掘其中的寓意,然后结合人生、社会现实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即可。
【作文指导】(语文畅学优 陈保侯)
1.四面镜子,四层关系。
作文材料引出四面镜子,“望远镜,显微镜,太阳镜,哈哈镜”,并对其物理学功用进行简短的精准介绍。四面镜子功用不一,作文要求从这四面中选取两面展开思考。可选择的多元关系为四层,思考的范围为两层。题型还是关系型思辩作文。题目变化的地方,不是给出二元或三元关系,而是四元关系,是“四选二”。从2022年高考作文来看,2022高考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未来”,同是思辨话题,变化很明显,多呈现三元关系。话题内容在广度上的拓展,必然带来深度思考上的难度。
2.“思选二”的有机关联
作文要求“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考生首先面临的是选择两面“镜子”。一旦选取两面镜子,就必须围绕这“两面”展开思辨论述,两面也就是两层关系,这两者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内在有机关联,不能“两张皮”,不粘合,无对接。这就涉及到对这四面镜子的生活内涵进行精准理解与把握。
3.精准理解概念内容
作文立意先要过材料关。材料给出的四面镜子,物理功能是表面的,是自然的。然后跳出材料本身,发挥想象,延伸到其比喻义、象征义,联系社会和人生,参悟出其中所包含的处世哲理。题目提示语:“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题目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从中我们可以读出,镜子具有人生“寓意”,对成长具有启发,是心灵的镜子。这四面镜子有何寓意呢?
望远镜:“望远”是其根本特点,人生要有远大志向,志存高远,胸怀大志,视野开阔,胸襟宽广,格局高大,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一点,很好理解。
显微镜:“显微”是其根本特点,这里就有与望远镜的“远”对应的关系“近”。远与大相联系,微与小相联系。其内涵是多方面的,如做事情要从眼前小事做事,注重细节,谨言慎行;要多照照镜子,看清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发现自己的细微漏洞,及时补救;也可以以别人为镜子,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经此观照自我;注重日积月累,最终成就自我,实现远大目标。
太阳镜:这面镜子的内涵理解有一定难度。太阳镜能抵挡强光,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要抵挡阳光?太强的阳光对人的眼睛有刺激作用,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太阳镜实际上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此可延伸到其比喻义、象征义,我们要抵挡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追名逐利,爱慕虚荣等),在浮华中安然自定,筑好心灵的防护墙,做真的自我。
哈哈镜:其内涵就在“哈哈”,笑对人生,宠辱不惊,乐观豁达,笑对人生一切风雨挫折。
4.对接生活写出深度
四面镜子,代表四种人生态度。无论是选择哪两面心灵的镜子,都要在写出其寓意的同时,还须结合生活实际谈其启发意义。这是考场作文的共性要求。特别是这次作文指向很明显——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这里的“你”就是考生,就是当代青年。作文中一定要有身份意识,不能抛开身份只一味地讲道理,要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话题对自己的教育与启迪。话题必不可少的要回归生活,联系社会,思考人生,体味成长,以此彰显话题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对接社会生活,运用相关素材,这样作文才可写出一定深度来。这一点,是作文构思的难度所在,也是作文提分点。
【考场作文】(文章来自公众号“陌上风尘”,原创作者:陌上風塵)
登高望远,俯身显微
姚鼐登上泰山,赏“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壮景;屠呦呦沉心钻研,获得低温提取青蒿素的启发。伟人尚是如此,故而于我辈新时代学子而言,应当为心灵装配一“望远镜”以登高望远,一“显微镜”以俯身显微,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向将来进发。
“望远镜”可助我辈登高望远。登上高处,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也会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通达。放眼远方,则能则我们更好地规划人生,振翩高飞。
由此可得,“望远镜”实为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利器。
然,面对如此利器,我辈则更当理性待之。切莫沉溺于高峰体验不可自拔,否则将陷入与“神童退学”类似的困难境地。合理规划将来,认清自己心之所向,不要被短浅的表面蒙蔽而断送光明前途。
“显微镜”相比“望远镜”,则更显实效,更能在当下付诸实践。即使是音乐界天赋异禀的“lingling”们也都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何况像我们一样的平凡之人呢?正如韩愈所言“古之圣人,出一般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愈圣,愚亦愚。”我辈应当用好“显微镜”,关注当下的错误,积极去解决。以免为未来埋下隐患。暴露出隐性的错误,能够使我们不沉溺于如“柯立芝繁荣“般的表象浮华之中,而是更好地正视自我,约束自我,从而“止于至善”。
灵活结合“望远镜”与“显微镜”的使用,也是一大难题。我们既不可好高鹜远,眼高手低,亦不可过分钻牛角尖,深陷于当下某个过不去的挫折之中。有的放矢地灵活运用才最有利于我们心灵的成长。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有的放矢呢?要想真正发挥这两面镜子的效用,这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们应当借助身边家长、老师、同学的帮助,他们既可充当“望远镜”与我们探讨人生问题,思考未来去向,又可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迷途知返,当好“显微镜”。他们正是这两面镜子的生活原型,但当然只是包括但不限于借助他们的帮助。我们就更容易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仅限于纸上谈兵了。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要登高望远,俯身显微。
02
【东莞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查】
话题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原题再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禅家语常引人深思,譬如“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人认为: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也有人对“人生三见”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见”解读:
一、见自己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
见自己,就是要自知,要懂得自省。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大道至简,最重要的是本心,认清自己需要安静,需要回归本心,于是“见自己”就成了一个人存在的基础。
看不见自己的人,只能在生活的高山下负重而行。
见自己,就能够接纳自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弊病和长处。见自己,不因优点而骄傲,不因缺点而自卑,既不虚荣自满、自我陶醉,也不认为自己无能无用而自我贬低。
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禀赋,发挥出来了,就能“见自己”。
见自己,要诚实。诚实面对自己的极限和狭隘,诚实面对自己的七情六欲,诚实地和自己对话。做人,难的不是对别人诚实,而是对自己诚实。这还只是第一步,明心见性,拨开自己身上的迷雾,觉出本来面目。
见自己之后,才能真正地做自己。做自己的人是不大在意世间的目光的,不会因为别人的目光而做人,先面对真实的自己,然后决定自己如何做为。
二、见天地
一个人如果只懂得见自己,便会陷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当中,光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其他的东西,便会作茧自缚,最终难免会害了自己。
从见自己到见天地,是往上攀登,是要把自己的小我境界提到天地的大我境界中去。以地为躯干,以天为魂魄,以山川河流为血脉,这便是所谓的顶天立地。
人生有困苦有辉煌,沉溺辉煌,难免止步不前,反倒后退;面对困苦,强加反抗,与世无益,反倒伤了自己。
见天地之后,有格局。把自己看成水,不断让自己上涨,面对困苦,运用智慧,默默成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水涨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漫过了这份困苦。
三、见众生
如果把生命的过程当作是一种修行的话,在见自己和见天地之后,再去见众生就是一种慈悲的觉悟。
见众生,就会对世人报之以体谅与悲悯,对世道人伦多一分看破与接纳。
从见天地到见众生是一个不断向下走的过程,也是内敛锋芒的一个阶段。渐渐地懂得了卑微,慢慢地将自己的身段降低,甚至根植到泥土里去。这个阶段的人是谦和、淡然而又深邃的,他已经获得了内心自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所谓的见了众生,便是没有了自我的感觉,学会了放下。以众人心为我心,以众人见为我见。两者合二为一。正如老子曾说过的一句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来自安慧语文 作者 安慧)
语文畅学优补充:
作文材料先给出话题“人生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然后以有人认为的方式对这“三见”内涵做解读,实际上是命题人的提示语。“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这一句解读,对作文立意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作文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考生思考的重点是文章如何把“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三者揉合在一起,体现出综合性和思辨性。
作文虽然是“三见”三元思辨,但是立足点是自己,是以自己为思考中心,“见天地”“见众生”,是对“见自己”的补充和升华,也就是写作时要有“我”的主人公身份意识,以“我”的视角来观天地万物,观芸芸众生。始于“我”,亦终于“我”。“自己”贯穿于“三见”始终。
要抓住三个关键点:自己的分量,自己的卑微,自己的所求。
要思考上面三者间的内在联系。
①见自己,知自己的分量,是一个人以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也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特长),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做好自己。
②见天地,知自己的卑微,是一个人观照世间万物来认识自己。如果说见自己是内省,那么见天地还有见众生,则是从外向角度来认识自己。宇宙之无穷,万物之神奇,人事之纷繁,人生之短暂,生命之渺小,都足以见证明自己之卑微。那么,认识自己的卑微目的何在,这里不是悲观主义,是要放到“三见”之中综合思考,正是因为认识到一己之卑微,才不至于生出虚妄和自大,才会认识到对万事万物怀有一份敬畏之心,才能认识到只有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我,才能在平凡、短暂与渺小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里的见天地,实际上也是“风物长宜放眼量”,打开人生格局的表现。
③见众生,知自己的所求,刚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自己。这一层是重点,也是文章立意的关键。见自己的分量,见自己的卑微,目的是认识自己、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见自己的所求,便是实现自我、见证自我和奉献自我。见自己,见天地,乃是为了见众生。“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不为一己而活,心为众生所想,这就是由“小我”到“大我”的升华。
作文时,考生要有强烈的“自我”身份意识,要联系时代、社会和国家,明确见自己、见天地和见众生的内涵,把握三者间的思辨关系,结合鲜活的时代素材,突出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参考范文】(来自壹爸课)
人生三觉醒:“见自己”“见天地” “见众生”
人生是一场觉醒的过程,人生在世,往往会被外相迷惑,困于成败,迷于名利,陷于得失。所谓觉醒,就是要打破外在虚相,提升内在境界。从而回归自然本真,领悟自然大道。觉醒的程度不同,达到的境界就不同,人生命运也会不同。人生有三次觉醒,分别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认识局限,开始反省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讲:“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是明智的;不知道自身的无知,是愚昧的。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发现自身局限,不断自我反省,从而突破小我,走向觉醒的。明朝时期,有一个县令是大家公认的清官,但他脾气有些古怪。在审案的时候,有时会大发脾气,冲人大哄大叫,可没人敢提醒他。于是,辅助他的师爷,便想了一个办法。在一次审案现场上,县令看到罪犯还不认罪,刚想发脾气的时候。身旁的师爷,突然大声喝道:“大胆罪民,证据确凿,你还不认罪?你想挨板子吗?”在场的人包括县令都被吓一大跳,所有人都盯着师爷默不作声。县令刚想出声提醒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也经常这样发脾气说话。下堂后,县令反省了自己,决定以后再也不这样乱发脾气去审案了。后来,县令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爱戴,成为有名的好官。
杨绛先生曾在书中写道:“人生一世,需有三个自觉,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深以为然,能够自觉的反省自己,改变自己的人,都是生活的强者。突破原有认知,打破固有思维,改变惯有习性,灵魂才能升华,境界才会提升。
“见天地”:了解大道,顺应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是:有大智慧,洞悉大道的人,都是顺应自然,遵循人的本性做事。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天地的广阔,自然道法的玄妙,就会一意孤行,做出违背常理,偏离大道的事,最终让自己陷入困境。
古今成大事者,都是宽宏大量、气吞山河之人。一个人的命运大多取决于他的格局,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能宽。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嘛?第一个人没好气说:砌墙,你没看到吗?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心胸狭隘之人,局限的不只是自己的思想,困住的更是整个人生。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见众生”:理解他人,心存善念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说:“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圣贤的人,擅长发现每个人的优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对待别人没有分别心,总是一视同仁。从前有一位僧人,黑夜赶路,因天太黑,被行人连撞多次。他继续前行,见一人提着灯笼而来。此时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提只灯笼。僧人忙上前问那瞎子:你真的看不见?瞎子说:我天生眼瞎。僧人纳闷:眼瞎干嘛提着灯笼?瞎子说:天太黑,大家都看不清。我提着灯笼,我看不见,但别人看得见。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让别人看到了我。瞎子的一盏灯,既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理解他人,就是原谅自己,善待别人,就是度化自己。正如作家冷莹所说:“你对别人的好和善意,最后成全的都会是你自己。”
每个人的觉醒,本质上,都会经历这三个时期。开始,看“见自己”,学习反省;然后,看“见天地”,懂得敬畏;最终,看“见众生”,了悟真理。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愿我们不执着于外在,追随本心,始终平静喜悦,内在丰盛。
03
2022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三月联考
话题 :适度、降噪、停顿和滋养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回顾2021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内卷、倦怠、躺平的现象。有学者认为:“我们是一个‘追赶超’型的国家。中国人都是很勤奋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也是勤奋工作的结果。我们完全赞成和鼓励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同时,我们反对常态化的过度劳累。”
逃离倦怠,远离喧嚣,保持身心健康,追求个体生活的质量,需要关注四个关键词:适度、降噪、停顿和滋养。外在的世界即便再嘈杂,我们还是应该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清爽明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上述关键词中任意两个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学校组织的“逃离倦怠,呼唤健康”主题演讲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指导】
这是一篇情境化任务驱动型作文,由作文材料、情境任务和写作要求组成。
一、品读作文材料
精准的立意从材料中来。
作文材料有两部分。
第一段:
第①句,指出有辉煌成就,也有倦怠躺平。可理解为两种现象,奋斗与躺平。
第②句引用学者的话,指出勤奋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就是勤奋工作的结果,但也反对常态化的过度劳累。这里的关键词是“勤奋”与“过度劳累”。
总结第一段,我们总结以下关键词:“勤奋”“倦怠、躺平”“过度劳累”。命题人告诉我们的是:辉煌的成就靠勤奋取得,但是也有人内卷、倦怠、躺平;赞成和鼓励勤奋工作学习,但反对常态化的过度劳累。暗含其中的观点是:
勤奋是必须的,倦怠躺平不可取;赞成和鼓励勤奋,但反对过度劳累。
接下来的第二段,是提示语,也是立意重点。
逃离倦怠,远离喧嚣,保持身心健康,追求个体生活的质量,需要关注四个关键词:适度、降噪、停顿和滋养。
这一句是对第一段所指出的现象、观点进行深入解读,引出了本次作文的重点话题——适度、降噪、停顿和滋养。命题人告诉我们:保持个人生活质量,要在“逃离倦怠,远离喧嚣”的同时,要做到“适度、降噪、停顿和滋养”。第二段明确了作文立意方向。四个关键词就是立意重点。(四个关键词为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度生活关键词。)
作文立意重点是:
反对倦怠,在保持勤奋的人生态度同时,还要兼顾个体生活的质量,反对过度劳累,学会“适度、降噪、停顿和滋养”。
二、明确情境任务
这一部分有主要有三个任务:
①立意范围。在四个关键词中任意选取两个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表达思考与感悟。
②写作主题。“逃离倦怠,呼唤健康”主题演讲,主题就是作文立意范围。这个主题有两层意思,“逃离倦怠”是大前提;“呼唤健康”是重点内容,如何健康生活,就得围绕“适度、降噪、停顿和滋养”四个关键中的两个来做文章。
③文体要求。文体要求是演讲稿,应注意演讲稿的正确格式,有称呼、开头、结语等。
三、理解概念内涵
事实上,这则材料就是要求以“逃离倦怠,呼唤健康”为论点,以“适度、降噪、停顿、滋养”中的任意两个为分论点,来阐明该如何“逃离倦怠,呼唤健康”。弄懂了,操作起来就非常简单,只需在文采上下点功夫就容易得到高分。
作文话题最后要落实到“适度、降噪、停顿和滋养”四个关键词上来。
①适度。这个适度在作文材料中是指勤奋工作与常态化的过度劳累之间的平衡“度”。勤奋工作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过度地劳累也不行,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正所谓一张一驰,文武之道理。
②降噪。“噪”与“静”相对,外界的喧哗与浮躁,往往易乱人心性,迷失自我。“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信佛的王维对“静”有自己的禅悟。每个人都有对属于自己宁静空间的心灵追求。外界越是喧哗,我们越是要保持宁静。静,是一种独立思考,是一种心灵修为。“降噪”,就是减少外界的消极干扰,较低内卷焦虑,清静而自我地活着。
③停顿。停顿,是暂时放慢脚步,是休憩,是顿悟,是总结和反思,更是沉淀和升华。拳头缩回来是为了打出去更有力,箭拉回来是为了射得更远。埋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我们每走过一段路,每学习过一段时间,都要“回头看”,这里的停顿,是必要的,也许一分钟的停顿胜过一天的努力工作。停顿是智者获胜的密码,因为聪明的人,不仅仅是不停地工作,他还能不停地思考。
④滋养。必要的滋养是为了更勤奋的工作打底。马儿跑得再快,它还得要草;花儿开得再艳,离不了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就人的健康而言,身体和心灵都须要滋养。身体过度的劳累,导致透支健康,得不尝失。一个人不再世事中成长,不时时擦拭尘埃,自然也就一片荒芜。唯有心灵的强大,才能敌过世间的挫折。滋养的途径是多样的,阅读,聆听,学习,感悟……一个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不断滋养自己的人,其进步是明显的,品位也总能超出常人。在人人都是麦克风时代,你想成为出色的那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先不断滋养自我,这是本源。面对喧哗,很多人陷入内卷焦虑之中,也有人竞争力不够而选择倦怠躺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从自我出发,想一想自己缺少什么。实力与价值成正比,消极的情绪与错误的处世态度也成正比。滋养自己,完善自我,这是最大的身心健康。
【学生佳作】(来自网络)
素履以往,人生澄明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在此发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素履以往,人生澄明”。
山河骛过,山陵浸远,回望一路急行军的中国,创造出七十年“当惊世界殊”的灿烂成就,也面临着时代大潮新的喧嚣。我想,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一个国人的辛勤付出与拼搏奋斗。诚然,中华民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实干品质令吾辈赞叹与学习,但揆诸当下,过度的竞争,裹挟,压力也让新时代的人们喘不过气——由此观之,唯有适度的良性竞争,将复杂的世界简单化,素履以往,行至天光;以及内心的自我滋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找到自我的满足感,人生澄明,吾辈才能真正逃离倦怠,保持健康,为国家书写更灿烂的华章。
素履以往,人生澄明,是适度,是保持自我内心的安定。“万物静观自得时,四时佳兴与人还。”
斟昔,殷纣王暴虐无道失天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秦二世最终被阿房宫所累,如画江山响悲歌。这些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王朝的陨落,不正是君主们被过度无节制的欲望所控制,最终迷失自我,落得失去家国的惨痛代价吗?反观孙中山先生,连一块像样的手表都舍不得买,被戏称为“布衣总统”,这便可以告诉吾辈,唯有适度的追求与竞争,决不以过度的目标感去满足内心的欲望,才能在这个波谲云诡的社会立足,安身立命。我想,当下存在的“躺平”现象,也正是当代青年困顿于社会达尔文式竞争下的疯狂内卷,想寻求适度的平静与放松的呐喊与挣扎吧?所以,吾辈当秉持“适度”之尺,如此,人生将清爽明白!
素履以往,人生澄明,是滋养,是获得精神上的富足与充实。“余则褞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续易安灯火,继静安绝学,诗词的女儿叶嘉莹一生清贫节俭,她却活得自在充盈,这便是由于叶老的内心早已被万卷诗书填充得满满当当,灵魂早已被文学滋养得澄澈明净,所以外物的名利,嘈杂都无法动摇她将诗词传承下去的决心,这便是滋养的力量。犹记一位农民工在返乡时特意来到扬州图书馆并留言:“书籍是涤荡心灵的良药。”是的,要想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拥一隅自己的小角落,活得通达且健康,通过知识、书籍等的润泽与滋养是不二选择。当吾辈的心灵得到了滋养与富足,那么外界再怎么“卷”,再怎么“成”,我们都能够不骄不躁,以素履去拥抱我们澄明的人生!
当然,逃离倦怠,呼唤健康决不是逃避责任,放弃理想与追求。当今世界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警报正为我们拉响,核爆危机阴魂不散,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双头怪胎竞相疯长,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将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吾辈决不可全然“躺平”,不去踔厉奋发,努力担当。我们反对的是常态化的过度无效劳累和“得即高哉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的俗耐与浮躁。
旭日初升,其道大光,鹰隼试翼,浴火烽芒,让吾辈后浪携起手来,秉持“适度”,心怀“滋养”,素履以往,获澄明人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04
武汉市2023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
话题:“进档、倒档和空档 ”
【真题再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60分)
通常说,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只有三个档位,分别为前进档、倒档和空档。前进档和倒档分别控制着汽车的前行和后“退”,而空档用于停车时使用,既可以保护发动机也可以避免重新启动时突然移动产生危险。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
以上材料给人启示,引发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说】
【题目分析】本题材料引入汽车驾驶术语,以驱动汽车的不同行驶动态来创设写作情境,材料虽然取自驾驶术语,但贴近生活概念清楚明晰。材料中精准阐释了“前进档、倒档、空档”三者的含义和关系;材料以行车为喻,又不止于行车操作。考生在审题时,不仅要关注对“前进档、倒档、空档”三种不同概念的内涵及辩证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还要揣摩出命题人暗含的情绪指向,即“根据对外部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方向的选择,汽车的进“退”,不仅蕴含了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道理,更可扩展到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思维。考生需抓住“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进行三者逻辑关系的思考: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暗含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事物的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果断地“退”与理性地停一停。
【审题参考】考生可以从行车三种不同方式出发,先做多角度分析,然后联系现实,揭示其哲理,确定立意,但要注意,不同于2022年高考的“本手、妙手、俗手”可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三个概念之间更加凸显的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无论是进、“退”还是暂停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安全驶达目的地。
【作文指导】语文畅学优 陈保侯
1.作文材料
取材:汽车自动变速器只有三个档位——前进档、倒档和空档
材料对三档的基本层面解读:①一是三档各自作用。前进档和倒档分别控制着汽车的前行和后“退”,而空档用于停车时使用,既可以保护发动机也可以避免重新启动时突然移动产生危险。②二是“三档”综合分析。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
材料对三档的深层面解读:前进档、倒档和空档,可引申这“进、“退”和“停”。三者都是在“进”的大前提下,“停”和““退”是为了更好、更稳、更安全地“进”,因为汽车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进”的高速、高压状态之下。“停”和““退””是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及时的调整。
2.作文类型
延续2022年高考作文三元思辩,重点要阐述三元概念内涵和三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要“移过来,说开去”,结合现实将这三元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明白,不能空说道理。
3.概念内涵
前进档——进。进可以理解为向前发展,进取,奋斗,竞逐,是一切向上向前的追求姿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从历史、时代、社会和国家,还是个人、团队、企业,奋进是永恒的主题。
倒档——“退”。拳头缩回来是为了打出去更有力,箭拉回来是为了射得更远。进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肯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挠,所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实际做出判断,进而不能进时,就要选择适当地“退”让。“退”并不是懦弱的表现,相反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是保存实力,是避开锋芒,是机智绕开,是迂回战术,是以“退”为进。毛泽东和朱德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红军游击战争作战指导原则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退”在做人、做事上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寺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贤们的处世哲学已经包含了“进”“退”思想。于人生而言,山高爬不过,水深趟不过,那就先退下来,不做无畏的牺牲,不逞莽夫之勇,退下来冷静分析,及时调整,再找到最合适的解决途径,这种韧性的退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进呢?
空档——“停”。汽车发动机永远处在高速度运转状态,对车身行驶不利,对安全行驶不利。生活中,停顿,是暂时放慢脚步,是休憩,是顿悟,是总结和反思,更是沉淀和升华。埋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我们每走过一段路,每学习过一段时间,都要“回头看”,这里的停顿,是必要的,也许一分钟的停顿胜过一天的努力工作。停顿是智者获胜的密码,因为聪明的人,不仅仅是不停地工作,他还能不停地思考。停顿更是韬光养晦的滋养。必要的滋养是为了更勤奋的工作打底。马儿跑得再快,它还得要草;花儿开得再艳,离不了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就人的健康而言,身体和心灵都须要滋养。身体过度的劳累,导致透支健康,得不尝失。一个人不再世事中成长,不时时擦拭尘埃,自然也就一片荒芜。唯有心灵的强大,才能敌过世间的挫折。在人人都是麦克风时代,你想成为出色的那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先不断滋养自我,这是本源。再看社会层面,疫情中按下暂停键,是为了千家万户的安全,是为了更好地消灭病毒的扩散。中华传统节日,清明、中秋、端午、春节,这些停顿,让我们体会到人生奔走的意义所在。
【考场佳作1】
及时换档 因时而变
武汉一考生
历史洪流滚滚而去,时代潮流瞬息万变,身处其中的我们驾驶人生之船极易陷入迷茫的游涡。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我们应当锻练出强大的断决力和洞察力,及时调整方法,进退有度,来去自如。
行驶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档位调整状态,归正方向。前进挡促使我们以专一的态度奔向目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倒档提醒我们暂时的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亦或“退一步海阔天空”;空档保证我们在休息时蓄积力量,避免长时间工作的损伤,自知“止,吾止也”。
或许前进是人生的常态,但我们决不能忽视退与止的功用。物理学中,不断加速意味着速度提升,从而使物体具有更大的能量,一旦遭受碰撞,其毁灭性会超乎想象。顽固不化的努力,自以为下足了功夫,终会如同老牛拉磨,小鼠转轮盘一般一步也不能前进原地打圈。灵活运用“档位”,才能让人快速达到目的。
退,不是畏缩,而是心灵的进步。苏轼遭受贬谪后未曾陷入低迷,而是乐于现状,迟高位而安其生。纵然“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改其乐。抛却执念与名利,以追求灵魂的升华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成功。鲁迅弃医从文,退出医治形体之痛转而以笔刃向黑暗拔剑见义,刺入人心的痛楚。这样的“退”何尝不也是一种“进”呢?止不是自我放弃,而是精神的休养生息。僧人幽居山中深林,静坐禅悟,通习佛经,感知天地;武功绝学之材团关修炼,远离尘俗,终究参透,更上一层楼。现如今的人,于繁华中驻足,让清风穿过心灵走廊,在另一边产生花朵与万物,聆听生命之美的同时,能否也使人内心舒畅,镇定焦躁不安的心?长久的水流换取岸旁风物的挪移,静静待发的青叶终等到万木荟蔚之美。止中有静,而静中亦争,在危急面前,越是能止住不安,静中沉思,远虑深谋之人,越可成就大器。
面对外物的改变,我们当代青年亦应用好进退止之法,进而不躁,退而知时,止而知思,唯有自如之心方能见难知法,见危而化。这样的努力,才会事半功倍,同时养心静气,达到人格的升华。路亦漫长,行亦致远,奋辑笃行,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