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十几年,一问月薪三千元?”

  VX搜索“远播国际教育”,了解更多教育资讯、招生信息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近期,语文课本里的孔乙己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纷纷开始“孔乙己文学”的创作。

  

  他们说,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自嘲自己辛苦念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

  那么,面对这么多的争议,我们究竟如何看待“孔乙己文学”?“长衫”究竟能不能脱?那些脱下“长衫”的年轻人,又怎么样了呢?

  

  中传硕士当保洁、北大毕业回村种地

  脱下“孔乙己长衫”的他们

  终于能活在自己的意志里?

  最近三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076万,创出历史新高。

  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情况受到冲击,找一份专业匹配且待遇尚可的工作,肉眼可见变得越来越难。

  在一些人看来,学历没有兑现利好,而是成了身上难以脱下的“孔乙己长衫”: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曾经意气风发,步入社会后发现象牙塔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所需,骨感的现实支撑不起丰满的理想。

  巨大的反差,让一些人情绪消沉,不愿意从事比自己预期低的工作,尽管这个工作可能是自己喜欢的。

  

  对此,央视网也发表评论,却因为一句“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引发巨大争议。

  有网友直言:

  “孔乙己的悲剧是因为科举制的僵化让读书人只有无用之才,也无才可用。九年义务教育教给我的东西,现在居然反过来说这是他个人的问题,和时代、制度无关,我不能理解......”

  

  毕竟,“孔乙己文学”的背后,是由于疫情、国际环境、政策等导致的就业困境,而不仅仅只是年轻人“放不下架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孔乙己文学”也只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调侃、自娱自乐,是面对巨大压力下的一种情绪性反映,大可不必上纲上线,更无需站在高处批判。

  更何况,当我们深入“孔乙己文学”的宇宙,其实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坦然面对生活的困境,在脱下“孔乙己长衫”后,反而活得更加通透、自由。

  前有《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登上热搜,两位主人公用坦然地坦度分享着自己“失败”的人生,却治愈了无数网友:

  对于成功的定义早已不是一成不变,更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不躺平,而是“更快乐地去努力”,就会在自己的时区中走出属于自己的步伐。

  

  后有《北大毕业,他三年存款1千,她辞职回村》引发热议,两位同学在经历了各自的失败后决定重新出发、合伙“折腾”,开始回乡建设农村。

  尽管到目前为止,他们的三农创业宣告计划宣告失败、新的项目计划书还没能成功投出,甚至每天还要帮助父母修路、盖房、搭鸡棚、挖鱼塘......以至于很多人评论道:“北大完了。”

  然而,他们依旧满怀热忱,在这条道路上缓慢却坚定地踽踽前行。

  

  或许有人认为,这些都是文凭贬值、就业内卷的典型代表,但对他们来说,只是“终于没有活在别人的剧本里,而是在自己的意志里。”

  

  

  读书无用、学历贬值?

  教育带给人的是格局和眼界

  很多人对“孔乙己”的共情,往往在于投入和产出的不匹配,高学低就的巨大落差。

  毕竟,从个人选择来看,辛辛苦苦“内卷”多年考上名校,想要找一份“岁月静好”的工作,无可厚非。

  前期投入了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和时间成本,好不容易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一路冲向了大学,结果哐当一声,跌入谷底,似乎真的验证了“读书无用”、“学历贬值”。

  但是谁说平凡的工作,就没有上升的空间呢?

  此前,北大法律硕士生张天一毕业卖米粉的新闻也曾引发很大争议,一度让其父母都难以理解。

  但是,凭借一次次地不断突破与奋斗,张天一成功逆风翻盘——2022年,他创立的“霸蛮”米粉企业,不仅市值做到了5个亿,自己被评为福布斯30岁以下青年企业家,他的创业模式还入选了哈佛大学商业案例研究库。

  

  看到没,一个TOP校毕业生,哪怕是卖米粉,也能创造不一样的价值!

  事实上,近年来,名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已变得逐渐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挣脱学历的束缚,不再以收入、社会地位作为衡量学历价值的标准,而是选择一份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将它作为实现梦想的渠道,体现自我价值。

  985硕士女生赵笑雪毕业后,选择入职养猪场,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她不仅成为了“母猪产后护理”的专家,而且成功升职到运营管理岗位;

  秦玥飞曾以托福满分考入耶鲁,毕业后却选择回国担任大学生村官,凭借自己开放的全球化视野,为当地乡民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短短几年间,带领着一个又一个村子实现了“脱贫”,自己也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所以,读书从来都是有用的。一个有学识,有眼界,有想法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中也一样能创造出自我的价值。

  好的教育赋予人们的,不一定是就业市场中的硬性指标,更多的应该是格局和眼界,以及对自我人生的思考。

  

  科技浪潮的巨大冲击下

  未来的职业竞争愈加激烈?

  当现在的毕业生们还在为学历、就业而焦虑时,未来的竞争可能同样不容乐观。

  有数据统计,2023年,高考人数预估为1130万—1198万之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惊人的1158万人。

  而与这帮庞大的待业人群相对应的,则是稍有回暖,但仍旧严苛的就业环境;是国外银行破产,国内大厂裁员,人工智能突飞猛进。

  前段时间,微软的人工智能GPT-4发布会,令无数网友惊呼:这是要革打工人的命啊!

  远播教育集团总经理、远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邹宏宇先生就曾表达过对人工智能的担忧:

  “假设在不考虑法律和道德限制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在很多地方可以取代人类,比如工业、军事、科研等领域。

  如果要应对强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不注重‘人’,不注重底层的思维方式的培养的话,教育或许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和失败。”

  不难预见,面对科技浪潮的冲击,未来将有极大一部分的岗位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我们的教育、职业等也都面临着冲突、融合、重新构建。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孔乙己的长衫能脱吗?当然可以!学历的高台能下吗?这是肯定的!

  人生的路总归是自己在走,别人不能左右,更不能强加进他们的想法。学历也许是敲门砖没错,但它不是唯一的敲门砖。

  与其纠结于要不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不如试着放下学历焦虑,拥抱这个多元融合的社会,将目光放到更多的就业渠道上,相信凭借实力,都可以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