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手指大小的U盘 为啥速度最高相差33倍?!
在日常生活中,咱们免不了要在不同PC平台之间捣鼓数据,这个过程中U盘无疑就是使用率最高的存储外设。
问题来了,都是手指甚至指甲盖大小的U盘,传输速度却相差最多33倍,拷贝数十上百个GB的数据,有的喝杯茶的功夫就拷贝好了,有的吃顿火锅逛完街还没拷好。
还有天理吗?
天理不知道,但道理自然是有的。
大家好,这里是科技健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影响U盘速度那些事。
U盘的核心,自然就是里面的那颗NAND闪存芯片了,这颗芯片的强弱,将影响一个U盘的性能底蕴。
我们都知道,影响闪存自身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制程工艺、闪存架构、3D堆叠技术等。其中,闪存架构即我们熟悉的SLC、MLC、TLC和QLC等。
制程工艺和3D堆叠技术相辅相成,最新工艺+100层以上的3D NAND技术可以将2TB容量封装进一颗NAND闪存芯片里。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最好的闪存芯片都被用于SSD固态硬盘,留给U盘使用都是一些【边角料】。
原因也很简单,SSD老早就用上了PCIe总线,天生有着追求更高速度的渴望。而U盘所用的USB接口,发展速度实在太慢了。
时至今日,我们竟然还能买到仅支持USB2.0的U盘,厂商美其名曰这是【车载专用】,咱们在网上购买保存有大量评书歌曲的U盘,大多也是USB2.0标准的,它们的实际的传输速度普遍都在30MB/s或以下,唯一的优势就是便宜。
回到正题,当U盘用上了最优质的闪存芯片,它的速度就一定快吗?
还不够,因为闪存芯片无法直接与PC(或是移动音箱等外设)交互数据,还需要通过主控芯片居中协调,并通过USB接口及其所支持的最高传输协议这条通道。
换句话说,闪存芯片、主控芯片和USB接口标准,就是影响U盘速度的三要素。
目前,U盘的主控芯片厂商主要以群联(Phison)、慧荣(SMI)、鑫创(SSS)、联阳(ITE)、安国(ALCOR)和银灿(Innostor)等为主。
而当前U盘所使用的接口则以USB-A和USB-C两种形态为主,传输协议则包含USB2.0、USB3.0、USB3.1Gen1、USB3.2 Gen1,后面3个接口互为马甲关系,都是5Gbps的传输速率,实际速度普遍最高约450MB/s。此外还要USB3.1 Gen2和USB3.2 Gen2,它们也互为马甲,理论传输速率达到了10Gbps,实际速度可以达到最高1000MB/s,注意这是传输单核大文件的持续传输速度。
USB2.0 U盘的实际速度30MB/s,目前最快的U盘是1000MB/s,这就是速度最多相差33倍的数据来源。
那么,什么样的U盘更容易达成最高的速度?
这还得看它的设计形态。目前U盘包含Nano迷你型(指甲盖大小)、单接口型和双接口型9(手指大小),理论上U盘的体积越大,而且内置的存储容量越大,就越容易达成更快的速度。
其中,Nano迷你型的U盘普遍采用了【黑胶体封装】(又称UDP和PIP封装技术),所有零部件一次成型,U盘主体上几乎没有一丝缝隙,也因此获得了不易损坏、可靠性高、防水、防震、防尘、防磁等优点。
不过,当前Nano迷你型U盘的速度上限只有USB3.2 Gen1,绝大多数产品的传输速度都在100MB/s上下,只有三星FIT升级版等极少数产品可以实现400MB/s的传输速度。
标准体型的U盘,大多也是USB3.2 Gen1标准,传输速度在100MB/s~420MB/s之间,写入速度则会打个8、9折。
现在最快的U盘,则以金士顿DTMAX、威刚UE800和忆捷SU66等为代表,它们均采用USB3.2 Gen2标准,传输速度可以达到900MB/s~1000MB/s,达到了U盘速度的天花板。
那么,U盘未来的速度还会有进一步提升吗?
在健圣看来,很难。速度再快一点,就U盘那小身板,散热可能就跟不上了。
此外,相同存储容量,相同传输速度下的U盘,其价格远远高于移动固态硬盘。我们可以将后置理解为内置M.2 SSD的硬盘盒。
如果选择自己DIY的方式,现在1个500GB的PCIe SSD价格只有200元出头,1个支持PCIe协议的硬盘盒不到百元,加起来也就是300多。而现在一个256GB的超高速U盘就已经卖到这个价位了。
U盘最大的优势,就是比移动固态硬盘小很多,抗震防水能力更好,结实耐用,更利于长途外出使用。
否则,单就容量性能价格比,U盘肯定是卖不过移动固态硬盘的。
现在影响USB3.2 Gen2超高速U盘销售的,就是很多笔记本连USB3.2 Gen2这种接口都没有普及,很多普通消费者哪怕咬牙购买了也会【英雄无用武之地】。
希望以后的笔记本厂商可以长点心吧,哪怕不给个雷电4或USB4,一个全功能的USB-C3.2 Gen2,怎么着也得给留一个吧?!
要不然,你让超高速U盘还怎么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