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加强版“南理工”,北理工的录取分数线,为何比肩同济?
一种观点认为“
人在北理,
这几年,深感学校在努力抬着我的学历在进步。
也有幸参加过天津市与河北省的招生工作,大致了解考生与考生家长的心态。
北理这几年“口碑”的提升,主要还是源于政策层面的支持。的确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首先说2010年左右北理为什么落寞:
当年的热门专业——土木、建筑,北理自建校开始,根本就没有相关的学科建设,直到今天也没有;
2. 至今仍较为热门的医学专业,北理也没有,即便是北理目前的医工融合,也是最近几年的产物,许多高校都有附属医学院,北理至今没有;
3. 至于经济、金融、管理等人文社科类学科,更属于北理当年为了建设985工程不得不组建的“新学科”,学科实力自然弱一些。
4. 当年的材料学科属于新兴学科,北理也没有抢到最顶尖的那一拨人才。
5. 北理只能靠“传统的机械、强电、弱电、化工,以及那个大多数人敬而远之的兵器专业”强行吊着一口气……
再谈为什么近几年北理的分数会膨胀,甚至会被认为“虚高”:
一是我国近几年的高精尖科技发展进入快车道,国家投入力度明显加大。航天、电子、船舶各研究所的待遇均有明显提升,同时受益于国家的扶持,大量的新兴技术企业开始蓬勃发展,中国正在尝试在几个大城市圈形成类似美国硅谷的环境。
其中以航天口的提升最为明显,目前在京的优质航天口研究所为“本985/211+硕北理”提供的待遇普遍提升至“25-30w税前+集体京户”,国防七子的北理毕业生在进入航天、电子、船舶各研究所时是毋庸置疑的加分项。同时,以华为为首的中国民族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并形成扩张态势,快速、大幅提高了行业的薪酬待遇。
(个人实验室情况举例,实验室已毕业多年的师兄,2016年秋招北京航天口研究所普遍给北理本硕15w税前+集体京户,当年找工作的师兄师姐甚至觉得这个价位非常“公道”;2021年秋招以华为海思为例,本硕北理offer普遍达到45w税前的水平。2022年秋招,尽管大经济形势不乐观,OPPO Zeku base上海,商汤base北京等企业仍然开出45-50w税前的薪资)
二是北理工的传统强势学科转型成功,搭上了发展的顺风车。北理工的强势学科之一为机械车辆,如果对本领域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北理工的机械车辆侧重的是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国家与国内资本对于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等新领域的扶持力度与投资力度是空前的;
(个人举例,十年前比亚迪在我眼里就是个LOGO都要抄宝马的国产野鸡牌子,而今BYD Build Your Dreams的2022年全年销量已经超越特斯拉,成为继华为之后第二个走出国门占领高地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参与的科技部主持的某车规芯片课题终于结题,要说撒钱能力还是国家妈妈强,数亿人民币的资金支持,比亚迪和华为海思作为国家队主力参与了本课题,我们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承担了一些外围的小课题。
北理工的另一强势学科为电子信息,其中不久前通信工程专业获评第五轮学科评估A+,而“电子信息”大类目前是全国范围内就业情况极佳的专业。
(十年前,大家可能都会问“程序员是个啥?”当然提出这个问题的也包括我自己……而现在已经没有人否认相关领域的薪酬待遇。同时,电子信息大类在就业时属于真正的“多面手”,不仅专业领域相关的企业,航天、电子、船舶等研究所每年消化大量的电子信息大类毕业生,银行、保险、金融等众多看似无关的单位也招聘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岗位”,同时体制内的事业单位、甚至公务员都存在面向电子信息专业的岗位……本科同学甚至找到了中南海里的事业单位编制信息技术支持岗……当我第一次得知的时候也是深感震惊。
作为出身“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很多时候我都对社会如此海量的需求量感到困惑,唯一的解释可能是很多60后-70后的领导层面对信息时代快速进步的各种工具、手段、方法已经有些力不从心,迫切需要一些懂一些弱电、再会一点点编程的年轻人来处理相关工作)
三是不得不谈的北京的地缘因素。毕竟在北京,除了清北是可以抛开地缘因素的top2,一众的北京高校,都吃到了“北京地缘因素”的加分。
2013年来到北京,至今已有10年,北京已经成为第二故乡,对于年轻人来说,北京、上海这样的超一线城市提供的机遇的确更多。
当然这类城市的缺点也显而易见,生活节奏很快,宜居性差一些,房价不友好,交通情况更差……如果有能力获得户口以新北京人、新上海人留下来,由于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人们对于两座城市的种种缺点或许可以更容易坦然接受。
最后个人还是觉得,没必要以高校分数评价高校的能力水平,大部分高校的学科建设侧重本就不同(国家发展布局),而随着历史周期的发展,国家对于各领域的侧重又有所不同,势必会造成同水平高校的分数差异波动加大。
看了这么多年师兄师姐、同辈同学、师弟师妹的招聘行情,在HR的视角看来属实是“半斤八两”。
所以,这些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决定性因素更多的在于专业的对口问题与个人的素质能力,高校的牌子更多的只是一块“敲门砖”。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一个人的眼界与前瞻性毕竟有限,做当下最优的选择。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利用高分学生想要保护专业的心理罢了,毕竟学校之间的差距远不如专业之间的差距。
640保第一专业,650保徐院,只要你报我就保。什么?录取线642?642就642,大家都是保第一专业,至于你说你640最后没过提档线,那对不起,没过提档线我操作不了啊。
首先所有专业都是大类招生【xx工科实验班】,保护第一专业和保徐院的分差本就没那么大,起码热门大类专业不会炸的太厉害,到时候专业分流,随便操作一下。
徐院人数超太多了怎么办,尽量引导呗,如果再整开学考试刷一半人,舆论炸了怎么办?想个办法吧,奥,对,专业分流。反正他们高分学生给了保研名额也无可厚非,其他专业低一些吧。但是专业分流被质疑当时保证的徐院不分专业怎么办?徐院大一确实不分专业啊,后面分流也只是分了研究方向而已,下面让不同学院专业老师带带那也正常啊。徐院淘汰的人就放到冷门专业里吧,不然显得有些专业招不到人一样,嗯,完美,养蛊,让他们自己卷。
我徐院依然是只要不挂科就可以保研,但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多样性,你需要拿几个参赛积分,我这叫培养方案,怎么能说变相增加门槛,说话不算话呢?你说你当初是听我的随意保研才来的,结果现在依然卷四年,我骗你。怎么会呢,大学可不是让你躺平的,你努力不是很正常嘛?你获奖发论文,你获得提升,我也获得声誉,这叫双赢。
你说你去哈工华科东南卷三年也能保研,学校更好。狭隘了小兄弟,都是985能差多少呢?我虽然只有四个一流学科,其中三个还是坑,但是我计算机强啊!什么?他们计算机也都强,还是计算机一流学科?没事,刚高中毕业的学生懂什么一流学科。
你们觉得北理工,近些年为什么突然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