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前不生二胎,以后麻烦就大了! 优生优育这个概念被扭曲了
晓梅今年31岁了,儿子4岁,从30岁开始就在面临各种催生,理由五花八门,无外乎,孩子需要有个伴,孩子多了不发愁养老,等到父母老了独生子女压力大等等,其中最让晓梅觉得刺耳的就是“再不生,过了35,以后麻烦就大了”。
确实是,相比20多岁最佳生育年龄的女性而言,35岁已经属于高龄产妇,相对应的就是更高的生育风险:不易顺产,妊娠高,胎儿畸形,产后母子体质较弱等等。
所以很多人把年龄看作是优生优育的唯一标准,其实这也是不对的,这个世界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可能性、选择性和包容性。而不是让20多岁的女孩子都去生孩子,35岁之前都把二胎也生了。
20多岁的年纪确实对应了“优生优育”的“优生”—在身体条件最好的时候,受孕生产,无论是对于母体还是孩子,都会拥有最好的健康因素。
那么“优育”呢?应该是心智成熟和爱的综合因素。
心智不成熟的父母,经营婚姻的能力有限,养育孩子的心态不稳
1,20多岁的年轻人,大部分刚迈出大学的校门,活力满满,精力充沛,但是心智尚不成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就决定了经营婚姻的能力有限。
大部分人的20多岁,心理上正是对外界世界充满向往,还不能甘于每天的柴米油盐;状态上自我为中心,生活琐事里里对彼此的容忍度不高,容易挑剔和争吵。
结了婚最初几年是磨合期,有的甚至一言不合就离婚的,这个时候孩子受到的伤害是最无辜的。
35岁以后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上都有了一定的阅历,历经世事,让人心态趋于成熟,懂得进退和忍让,不会再动辄争吵,而是有办法去解决问题,也有能力去容忍解决不了的问题。
人们习惯于把近年来离婚率的攀升,归结到女性越来越独立上。其实归根是由于年轻人的心智不成熟,一方或者两方,没有承担起婚姻的责任的心态,也没有扛起生活中的压力的能力。
就像《三十而立》里,钟晓芹喊出的那句:都想避风,关键谁是港啊!
小雪原本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女,结婚前几年,和老公以及婆婆矛盾不断,总是对各种事情不满意。特别是生完大宝之后,觉得老公不贴心,婆婆不得力,几乎把自己弄得产后抑郁。
与此同时老公和婆婆也很委屈,毕竟老公还需要上班,压力本身就大,已经在尽力地给予小雪照顾。而婆婆更是无可奈何,知道自己照顾孩子观念落后,但是又没有办法一时改进。何况上了年纪,还是有些体力不支等等。大宝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也总是时时小心谨慎,怕妈妈发脾气。
在无数眼泪和委屈的浇灌之下,36岁的小雪毅然决然地要了第二胎,这个时候的小雪,已经懂得体谅先生的工作劳累,不要求老公时时刻刻围着自己转。也开始体谅婆婆年纪大了,很多时候照顾宝宝是真的力不从心,开始温柔宽容。二宝和大宝都在稳定温馨的家庭氛围里,成长的乐观懂事。
心智的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历。但是这份成熟会换来一份和谐温馨的原生家庭环境。
年龄渐长的人心态平和,这对养育宝宝至关重要。
年轻妈妈总是会有很多的问题和担心,担心宝宝不爱睡,又担心宝宝睡太久;担心宝宝不爱吃,又担心宝宝吃太多;担心宝宝3个月还不会翻身,6个月还不会自己坐,8个月还不会爬,1岁了还不会走等等,总之,就是儿在怀里母担忧。
到了30多岁,大概就是佛系育娃,不强求。顺其自然,孩子也舒服大人也舒服,知道了给孩子时间去成长,总有些孩子不翻身就会坐了,不学爬就会走了,也总有些孩子1岁3个月才愿意走路,这有什么区别呢?
妈妈平和,宝宝就有稳定感,稳定感和安全感紧密相连,是“优育”的必备条件。
二、在年龄之外,我觉得还有一种情况值得尊敬,那就是出于爱,想养育一个孩子。
2018年,毕业几年的我回到了在县城的高中,在教师家属院散步的时候,碰到几位40多岁的恩师,牵着一个小萌娃。
教师是公职单位,曾被要求严格遵守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规定,老师们都只有一个孩子,16年二胎开放之后,很多老师都选择了生二胎。
教师家庭由于职业环境,大都温和而又喜欢孩子,而且也具备教育好一个孩子的物质和精神能力,谁能说这样的情况不如20多岁的优生优育呢。
40岁高龄的王菲,在事先知道的情况下,坚持生下了先天性唇腭裂的女儿嫣然。如今多年过去,在父亲的悉心照料、精心培养下,那个小女孩儿已经成长为经常参加时尚走秀,写得一手好书法的优秀姑娘。
是啊,年龄不应该是“优生优育”的唯一标准,爱和具备好好去爱的能力才是最好的“优生优育”。
女性的能力在这个自由度越来越高的时代,已经被越来越认可,我想20多岁的女性除了可以选择生孩子之外,还可以选择继续读书深造,就像那些读了博的才女;也可以选择在事业上打拼出一片天地,就像那些职场精英;当然还可以选择平平淡淡的独身或者二人世界。
“优生优育”的概念不应该被年龄这个唯一的标准所扭曲。这个世界有很多可能性,也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在20多岁时生一个有更多机率健康的孩子,也可以选择在35岁以后生一个你有能力给予更多稳定的爱的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只供想象,图文无关,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