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教育部出手规范整顿

  为人父母,最担心孩子的健康问题

  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不好?

  有没有乱吃垃圾食品?

  营养摄入够不够?

  孩子的健康问题,牵引着万千父母的心

  近日,事关校园食品安全

  教育部联合四部门

  开展保障学校食品安全相关工作

  强调中小学校、幼儿园原则上

  不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

  学校周边不得设置售烟、售酒网点

  教育部:部署各地保障春季学校食品安全

  

  众所周知,学校小卖部是孩子的“乐园”。

  孩子一下课,就一窝蜂冲去小卖部,这个买饮料,那个买辣条,有吃有喝,好不热闹。

  这就产生了不少问题:

  孩子宁愿吃零食,也不愿吃正餐。

  孩子不理性消费,容易攀比跟风。

  不得在校内设置食品经营场所

  除了对孩子影响不好外,小卖部所售食品也不健康。

  教育部门指出问题所在:

  售卖高盐、高糖、高脂食品和酒精饮料。

  对含糖饮料、调味面制品等零食进行广告宣传。

  

  

  的确,小卖部里琳琅满目的散装食品,存在不少安全与健康的问题。

  第一、高盐、高糖、高脂。

  比如鱿鱼丝、海苔、跳跳糖、可乐、薯片、面筋等。

  盐分摄入过多,容易损伤黏膜;糖分摄入过多,容易出现蛀牙;脂肪摄入过多,容易导致肥胖。

  第二、存在食品卫生问题。

  孩子买零食,往往不会看包装上的标识。

  是否过期?有没有生产商?是不是三无食品?

  一旦吃了有害食品,很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第三、诱导孩子抽烟、喝酒。

  有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小卖部出售电子烟、酒水等。

  好奇心重的孩子,会想办法偷偷尝试;爱跟风的孩子,会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

  如此看来——

  取消小卖部,把健康还给孩子,可谓是用心良苦,着眼长远。

  打击和防范学校利用小卖部搞腐败

  要知道,学校小卖部是很赚钱的。

  一是因为孩子的钱好赚,二是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利润高到吓人。

  湖南一个中学小卖部,三年经营权拍出了320万。

  

  有人算出这笔帐:

  这个县级中学,有3000多名学生,在三年经营权320万的情况下,一年利润能有100来万。

  校园生意的暴利,早就不是秘密了。

  而家长最担心的,莫过于“羊毛出在羊身上”。

  正如新华网所说:“封闭的消费环境很容易造成垄断经营,学生议价能力弱,难免成为待宰的“唐僧肉”。如此高昂的年租金,商家会不会暗中涨价,甚至以次充好,将经营成本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的确,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是毫无疑问的!”

  为此,国家重拳出击,坚决把小卖部清除出校园。

  无论如何,都不该让孩子买单!

  严控校园食堂食品安全

  除了小卖部外,学校食堂也要重点关注。

  教育部明文规定:

  督促校外供餐单位和学校食堂,严格遵照相关操作规范,强化食品加工等各环节管理,严控食品安全风险。

  前年,教育部也在《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中提出:

  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搭配学生餐,制定食谱和菜品目录,公示带量食谱和营养素供给量。

  总之,学校食堂就要做到两个保证:

  保证卫生,保证营养。

  比如,设立“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学校厨房,要进行可视化监督,保证后厨的干净卫生。学校领导,应该陪学生用餐,及时发现并解决用餐中的问题。

  又比如,落实“家长陪餐制度”。让家长走进食堂,和孩子一起用餐,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学校也要公开用餐信息,对每餐的食品做好留样,满足检验需要。

  保护孩子,责无旁贷。

  学校必须担起这份重责,落实各项安全制度,让孩子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保障孩子饮食安全注意这几点

  春季来临,万物复苏,气温回暖,各种致病菌生长繁殖加快,食物加工、储存、食用不当容易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

  历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发现,尤其以学校食堂微生物污染引起的事件居多,为预防校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学生和学校食堂应分别注意以下几点:

  NO.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俗话说:病从口入。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防止疾病发生、确保饮食卫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我们的双手有很多的小动作是不自觉而又经常重复的,如擦鼻子、抓弄头发、触摸口部、抓痒等,这些动作若与进食连在一起,就有了污染食物,传播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一定要做到: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瓜果洗净后再食用;

  3.不喝生水;

  4.不吃已确认变质或怀疑可能变了质的食品。

  NO.2 食品安全五大要点

  为保证食品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1.保持清洁。

  食堂从业人员拿食物前先洗手,食物制备过程中也要经常洗手;

  便后洗手;

  食物制备过程中,要清洗操作台面并保持餐厨用具的清洁;

  防止昆虫、老鼠及其它有害生物进入厨房接近食物。

  2.生熟分开。

  生鲜肉类、禽类和海产类食物要与其它食物分开,加工处理生鲜食物要用单独的器具,如刀、案板等;

  生熟食物要用不同器皿分开存放,不要生熟混放。

  3.完全煮熟。

  食物尤其是肉、禽、蛋类和海产品加工过程要完全煮熟;

  炖汤、炖菜要煮沸,食物中心温度至少应达到70℃;

  肉和禽类食物的汁水要变清,不能是淡红色;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4.食物要保存在安全温度下。

  食物加工制作完成后,熟食不要在室温下存放超过2小时,熟食和易腐败的食物应及时冷藏;

  热餐在食用前温度应保持在60℃以上;

  即便在冰箱中的食物也不能储存过久;

  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解冻。

  5.确保水和食物原材料安全。

  确保学校饮用水符合安全标准;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

  选择经过安全处理的食物,如巴氏消毒奶等;

  要清洗水果和蔬菜,尤其在生吃前;

  不要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NO.3?校园食源性疾病特点及处理方法

  校园食源性疾病的特点:

  1.发病者在相近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相同的可疑中毒食物,未食用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

  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

  3.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4.所有发病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一般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

  校园食源性疾病的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供应食用可疑中毒食物;

  2.采用指压咽部等紧急催吐办法尽快排出毒物;

  3.尽快将病人送附近医院救治;

  4.马上向相关部门报告,同时注意保护好中毒现场,就地收集和封存一切可疑食品及原料,禁止转移、销毁;

  5.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现场调查,切实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

  来源 | 教育部官网? 编辑?| 王一萍? ?终审 | 朱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