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推最有价值的小说《正思维心理学》,早看早收获!

  今日推荐:《正思维心理学》 作者:周乐。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三篇正思维之交际处世篇

  正如先哲培根所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长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于别人的美好行为或成绩视为理所当然,认为放在心里就行了,而不善于把赞美的阳光洒向别人。这种做法大错特错。要有肯定别人的思想,当你能够为别人出色的表现表示由衷的喜悦和赞美的时候,对方也会因为你的真诚而将你视为难得的知己,并对你产生亲近感,从而使彼此成为朋友。

  记住:小小的亲切可以推动世界,轻轻的掌声足以温暖人生,当你拥有欣赏的眼光时,你也会得到同样的回报。

  怨恨只会让误解加深,宽容才是友情的温床

  周华健的一首《朋友》不知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很多,和我们相识的人也不计其数。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只有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可除了亲人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人,这种人尽管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像亲人一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帮助我们、在乎我们,这种人就是朋友。

  一个人一生中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是一件幸事,但是,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朋友在于经营,需要我们用心去维护,因为友情禁不起折腾,“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需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远,务加让三分之功”。以宽厚之心对待朋友,是朋友间相处的法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朋友也不例外。当朋友损害了我们的利益时,我们应该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他,这样,不但我们自己的心灵能得到解脱,同时我们的宽容也能拯救朋友堕落的灵魂。

  如何对待朋友的过错?且看李显明是怎样做的。

  李显明很伤心,由于好友张小为在的他公司电脑上做了手脚,使他损失了几十万元,他心中一直愤愤不平,尽管他委托律师将张小为送进了牢房,但他还觉得不够。出狱后,张小为觉得对不起李显明,几次打电话向李显明道歉。李显明一听是张小为的声音,不容分说立刻将电话挂断。

  李显明的妻子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数次劝李显明应该宽宏大量,何况张小为是电脑专家,对他的生意很有帮助。李显明经过深思,觉得妻子说得有道理,可是每次拿起电话来他心中就会想起那几十万元,又想起张小为曾像只老鼠似的偷盗过那些钱,使他的生意差点垮掉,于是又放下电话,长叹一口气。

  尽管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李显明还是陷在这种矛盾中,一会儿觉得应该原谅张小为,毕竟他是个电脑专家,曾经帮助过自己;一会儿又想,难道要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吗?不,不行。

  直到有一天,一位心理医生告诉他:“你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不仅会妨碍你与张小为的关系,也会妨碍你与他人的交往,你必须积极地清除它。”

  李显明终于鼓起勇气,给张小为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张小为明天可以到办公室见他。第二天,他们谈得很顺利,李显明决定再次聘请张小为到公司工作,他对张小为说:“我相信你不会再辜负我。”

  张小为没有辜负李显明的期望,对公司尽心尽责,使公司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而他和李显明的友谊也越来越牢固,两人成了真正的知己。

  若朋友未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或有什么过错时,切不可怀恨在心。怨恨不仅会加深朋友间的误会,影响友情,而且还会扰乱正常的思维,引起急躁情绪。凡事要换个角度想想,这样或许能够理解朋友的所作所为。《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的极乐法。”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只要心中常有这种想法,那么人生就会快乐安详。因此,走不过去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就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给别人留三分便利。

  两个朋友结伴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他们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他却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伸出了自己的一个手指,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之后,他们继续往前走,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了一个湖的边上,好久都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湖了,于是,他们决定下去游泳。不幸的是,挨巴掌的那位游到湖中心的时候,由于过度疲劳导致小腿抽筋,差点溺水而亡,幸好被朋友救起来。在谢过救命之恩后,他拿起一把小刀,在石头上很小心地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朋友看到他又刻字了,十分好奇,就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把字写在沙子上,而现在却要把字刻在石头上呢?”

  他笑了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容易忘却的地方,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风雨抹掉;相反,如果得到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友情的珍贵!”

  有时候朋友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而帮助却是真心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对那些芝麻大的伤害斤斤计较,对那些莫大的帮助视而不见,心里留下的也只有无穷的幽怨与烦闷。其实,只要我们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我们真心的帮助,就会发现,这世界上我们有很多很多真心的朋友。

  有一位哲人说过:一分钟可以认识一个人,一小时可以喜欢一个人,一天可以爱上一个人,但一辈子也忘不掉一个人。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想找一个知音是多么不容易啊!而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之间也会有摩擦,就算最亲近的故人之间也会有误解,我们也许会因为这些摩擦、误解而分开,但每当夜阑人静时,我们总会想起过去美好的回忆,觉得只有他们最了解我们的心,而此时已是我在天涯,他在海角了……

  所以,请珍惜我们身边的朋友,告诉他们,在我们心中他们有多重要,我们有多在乎他们!这样,我们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珍贵之物不应滥用,就像友情

  当我们一不小心跌倒时,自然会有人来扶持我们,那个人就是朋友。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朋友,朋友的一句关心的话语可以温暖我们的心,朋友一个关爱的眼神可以给我们无穷的力量,朋友一个细微的表情就可以让我们扭转局面。

  有朋友固然很好,但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来照顾自己。朋友可以信任,但不要依赖朋友,否则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变得很差劲,一旦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他,我们的世界就会坍塌。更重要的是,一有事情就去折腾朋友,不仅我们会感觉很累,朋友也会很烦,因为此时我们已成为他的负担。

  虽说“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但在与朋友相处时,友谊是纯洁的,切勿滥用“凡事靠朋友”这招来逼迫朋友为我们办事。

  张超是个很讲义气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工作。自打成家有子之后,他越来越有一种负疚感:自己到底是不是那种薄情寡义之人?

  他越来越怕接到朋友或家乡故人的电话或信,内容无非是说“我几时几时要到你那儿,请你帮忙买张卧铺票”“联系个著名的医生”“陪我逛逛百货大楼”“托你带件什么东西”“帮我……”诸如此类的事。

  要说这些事有多难吧,也确实没多难,要说没多大事吧,可每次总把他折腾得筋疲力尽。更可怕的是朋友到家里来住,地方小倒腾不开,再加上还要吃喝用拿,朋友走后的那几天,妻子的脸色总是怪怪的,阴晴不定,时不时嘴里冒出一句:“狐朋狗友!”弄得张超左右为难、尴尬万分。

  张超的感觉其实没有任何差错,错出在他的朋友身上。他们过度地依赖张超,不光张超自己感觉很累,而且连带家人都跟着受罪。

  友情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动力机器,但它毕竟马力有限,需要不时加油。为了让它发挥正常的功效,正常运转,请注意别让友情超载。

  首先,传统的友情理念总是抱定一种不讲道理的假设——是朋友就该如何如何。事实上,任何人都没有这种必须帮助我们的义务,假若我们真心当他是朋友,就不该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在友情的逻辑中,上述假定应更改为“只有如何如何,才够朋友”。

  其次,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下。健康的个体必然充分注重保护自己各方面的权利,他总是希望得到有价值的东西,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交往行为。许多人常常为功利与情义而纠缠不清,总想把自己真实的动机掩盖起来,其结果反而是两败俱伤、一无所获。要记住,积极健康的个体并非无私无欲,但要取之有道。

  最后要注意,别以为我们交代朋友的都是小事,这里面还牵涉着很多问题。现代人的生活就像在军营一样,上班、下班、吃饭、熄灯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是,这种秩序不是靠纪律而是靠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当我们找朋友帮忙时,或许没耗费他们的金钱与精力,却可能打乱了他正常的生活秩序。为了搞车票,要耽误工作而且欠人情;为了陪我们吃饭,没能接孩子,妻子不高兴……朋友也许不好意思说他的付出与牺牲,但我们若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或应该,时间久了,就不会再有朋友了。

  要想友谊天长地久,就要相互理解体谅。无论在哪里,都不能一味地“靠”朋友。拿朋友当拐杖则是贬低朋友,滥用朋友的情义。

  就算是再好的朋友,越接近,相处之道也越难以拿捏。比如,脱离上班族的生活,和朋友合资经营生意,过程是相当坎坷的,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利害关系,即使朋友间也不可能将这些因素拿掉,只单纯地交往。

  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犹如“地雷”,没有碰到它当然平安无事,一旦碰到它,炸响了就会使双方都受伤。这样的结果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说,要想把朋关系维系好就千万不要去碰这些“地雷”。

  (1)出门靠朋友。人作为主体与周围客体发生联系的时候,总会发现有的客体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有的则满足不了,于是大多数人总是会选择与前者进行交往。

  (2)没有真正为朋友着想。真正的友谊不在于共享欢乐或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而在于危机时的关心、指点、理解与支持。

  (3)滥用他人的友情。关键的朋友要留在关键的时候再用,不要把他们的善意滥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就像遇到危险之前要保持火药干燥一样。倘若我们迫不及待地让朋友为我们办事,日后还有什么能让他们为我们做的呢?能够帮我们的朋友比一切都珍贵,珍贵之物决不应滥用。

  朋友间的交往方式,没有固定的公式或是正确答案。但我们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细水长流。不能因为两个人非常合得来就过分接近,这样反而会产生摩擦。和朋友、知己间保持多少距离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抓住感觉,了解“和这个人要保持多少距离,和那个人要保持多少距离”,以此和不同的人交往。

  与朋友相处要求同存异,宽容为怀

  朋友有这样的特性:肝胆相照,两肋插刀,彼此信任,有所担当。如果碰到这样的朋友,那算是自己千年修来的缘分,高山流水遇知音,此生一人足矣。

  但我们的大多数朋友却是这样的:关系比较密切,肝胆相照但不一定会两肋插刀,彼此信任但不完全信任,有所担当但要我们对等地付出。这样的朋友也算难得,会说真话,也做真事。

  还有一些朋友是为了彼此需要、互相捧场,出于利益而来往,与感情无关,与道德无缘,唯有利益和需要决定彼此来往的密切程度。

  所以,对朋友不要过于苛求,倘若是第二类朋友,能说真话、做真事在如今己是很少,这就值得重视和珍惜。要在平时少些计较、多些宽容,少些刻意、多些真诚。

  哥德与席勒的友谊为世人所称颂。两位德国最伟大的、至今仍然备受推崇的诗人不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小城中,相距不过几百米远。即使死亡也无法把他们分开:他们的棺材并排放在同一个墓穴中,在城市的纪念碑上他们像双胞胎一样肩并肩地站在底座之上。人们经常能在书中读到关于他们“真挚的友谊”的描述。两个人都是那么著名、那么受人尊敬、那么富有文才。

  但他们又有着巨大的差异,哥德于1749年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有的城市贵族之家,随心所欲地在不同的城市学习法律,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著名的诗人,并供职于魏玛的宫廷。他是上天的宠儿,一个不必为金钱发愁的人。而席勒只是一个军医的儿子,出身于拮据的市民家庭,13岁的时候被公爵强制塞进了斯图加特的军事学校,不情愿地学起了如何当医生。他是一个病恹恹的、永远要为生计奔波的人,一个上天的弃儿,一个带着债务来带着债务走的人。

  而且他们相识之初根本不喜欢对方。席勒评价哥德时说:“即使对他最亲近的朋友,他也从不吐露心声。在任何事情上都抓不住他。我的确认为,他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利己主义者。”而哥德当时对席勒也并无好感,只不过这位年长的诗人比较内敛含蓄,谈起席勒时不是那么冲动,感情色彩不是那么强烈。

  直到很多年后,他们才坐下来讨论这个问题。其中一个人这样写道:“我怀疑,我们是否真的走得很近……他的世界不是我的,我们的思考方式看起来是那么不一样。总是围着他转让我感到很颓丧。”而另外一个人则觉得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根本就是在“地球的两个半球上”。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两人成为朋友。1794年7月20日,哥德和席勒参加了自然研究协会在耶拿召开的一次会议。散会后,两人同路,边走边谈,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谈话。交谈中,哥德生动地描绘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席勒听后说道:“这并非经验,而是一种观念。”与其说这次谈话使两人观点更接近,毋宁说使差异更明显。但席勒认为这并非坏事,他深信哥德对此也有同感。因此他在8月23日真诚地给哥德写了一封信,对哥德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评价。

  席勒在信里谈道:哥德是个天才。天才的本质特点是自己的行动并无意识。因此席勒大胆地说,哥德对他自己并不了解,也无法正确分析,“天才对自己总是个谜”。他对哥德的深刻分析表明,他对哥德的了解的确胜于哥德自己。

  席勒正直诚恳的性格和深邃精湛的思想,给哥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哥德捐弃了对他的成见和隔阂,把他视为知己、引为挚友。就这样,两位诗人肩并肩、手携手地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启发,酝酿和创作了一系列的辉煌巨著。

  正是因为不计较对方的缺点才让两人结下了伟大的友谊,也让我们再次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求同存异”所蕴含的道理。

  朋友之间怎样相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的人甚至用毕生的精力也没能研究透彻。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穷究原委,试图领悟友谊的真谛,希望能拥有一段轰轰烈烈的友谊。然而友谊哲理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洞悉其全部的内容。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必须用这样的思维方式与朋友交往,对朋友不要太计较,否则,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最终使得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着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朋友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成为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朋友相处时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气量,能容人。如此一来,我们就会有许多朋友,且能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过分挑剔,“明察秋毫”,眼里揉不进半粒沙子,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等,这样一折腾,朋友也会躲我们远远的,最后,我们只能关起门来当“孤家寡人”,成为别人避之唯恐不及之徒。

  有时朋友冒犯我们,可能是另有原因,比如不知哪些烦心事使他此时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我们赶上了,只要朋友不是恶语伤人、侮辱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忤,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没有必要与朋友瞪着眼睛折腾。假如折腾过了,大动肝火,枪对枪、刀对刀地干起来,再酿出个什么严重后果来,那就太划不来了。而且与朋友如此,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

  当然,要求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计较、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我们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经常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委婉批评是帮助,戳人痛处是激怒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我们的朋友也不例外。那么,作为朋友,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向他指出来。只是,人都好面子,尤其对方还是我们的挚友,说浅了起不到作用,说深了会伤害感情,那怎么办呢?

  刘志辉和张会林在学校是同室好友,关系十分亲密。张会林家里有钱,又是独子,有点娇气,但是性格很直爽,为人很热情。刘志辉家境不太好,从小自立,自尊心很强。他在学习的同时,每天早晨不到5点就要到一家餐厅打工。随着学习压力增大,在考试期间,两人产生了矛盾。

  有一天,刘志辉4点半就起床了,在洗漱的时候声音太大,把其他人都吵醒了。张会林想,其他人跟刘志辉的关系都一般,有意见也不好说出口,自己作为他的好朋友理应批评他一下。于是就说:“你干吗上班时非得把全宿舍的人都闹醒啊?你倒是赚了钱,但人家还陪着你不睡觉啊?”刘志辉一愣,心想:别人说出这些话倒也罢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怎么不考虑一下我的难处就来批评我呢!于是他没好气地说:“你以为我乐意早上5点就起床去那臭烘烘的厨房里干活吗?我父亲可不愿一年到头供养我,我得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我不像你,赖在屋里,靠家里供养。你自己清楚,你是我认识的人中最懒的一个。”

  张会林一下子被激怒了,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你说话也太损了吧!“哦,别来这一套。昨晚看书一直看到两点的是谁?谁又说什么了?难道你就不能轻一点吗?怎么那么自私呢,就不能稍稍考虑一下别人!”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针尖对麦芒。最后,双方都撕破了脸,几年的友情瞬间化为乌有。

  人往往就是这样,一旦被戳中了痛处,就会全力反抗的。显然,张会林没有注意到自己不恰当的批评方式会让刘志辉下不来台。

  假如他们都不那么感情用事,而采取负责的态度表示自己的不满,就可以避免朋友的怒气,至少可减少朋友发怒的可能性。如果张会林当时能这样谈起,就完全可以避免一场争吵:“我想告诉你,我有些不舒服,也可能是这些天的考试使我过于紧张烦躁了,昨晚我没有睡好,现在又被你弄醒,我心里有点恼火,你似乎没考虑过我的休息。另外,这里还有其他人,也要注意下他们的感受。”如果这样说,刘志辉或许就会明白自己的过错,而且不会发火。

  作为好朋友,直陈人过没有不对,但说话时还是要讲究方法,不要因对方一件事没做好,就说些不顺耳的话,否则小则造成不愉快,大则会把真诚的友谊折腾没了。指出朋友的缺点时,不仅要使用委婉的话语,还要注意不要当众批评朋友,免得让朋友在众人面前难堪。

  有人曾说过:一句不慎的话,足以让十句光彩照人的话黯然失色,一段真挚的友情也会因此产生裂痕。所以,同样是起到批评人的效果,为何不能换个方式,温和地表达呢?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足以传递出或善意或严厉的批评,但是都可以是甜的。甜甜的批评是从对对方充分的尊重和自我最高尚的修养而发出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并且,善意的批评会比粗暴的批评更有效。

  老于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凭着自己的坚毅和果断创办了这家公司,只是这位老总平时少言寡语,给人的印象就是严肃认真,但他也有出人意料的时候。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