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最年轻女院士黄如:三年北大博士毕业,50岁成为北大副校长。现黄如教授在微电

  由于出色的成绩,黄如被直接保送到了南京工学院,不仔细看,大家第一感觉肯定是这是不是什么职业学校啊?是大专还是本科啊?

  

  但是南京工学院其实就是现在的东南大学,这是一所和南京大学媲美的985双一流名校,低调有实力,是传统的工科强校。

  黄如在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电子专业本科毕业之后,继续留在了本校攻读硕士学位。

  02 硕士毕业后到北大读博,师从王阳元院士,仅用三年时间达到北大博士毕业要求

  1994年,硕士毕业之后,她来到了北大微电子专业读博,而她的导师就是微电子领域的超级大牛王阳元院士。

  

  在北大读博期间,在导师王阳元院士的指导下,黄如开展了低功耗器件的相关研究。

  而黄如也是对这个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就这样一直坚持了20年的研究,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并且把它做好,我想这就是真正的科研吧!

  有一次,导师向她询问是否乐意担任973项目中的一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其实老师知道她的实力。虽然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有些手足无措,但黄如仍然坚定地答应了下来。

  

  在黄如看来,年轻人需要一些冲劲儿,老外能做的事,中国人也可以做,并且可以做得更好。

  而她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达到了北大博士毕业的要求,经历过的人应该知道这有多厉害。

  03 北大博士毕业之后,留在北大任教,实现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

  于是在97年的那个暑假,黄如又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是继续出国深造,还是到民企赚大钱?

  但是,黄如最后却选择了一个让大家觉得对自己来说并不是最好的一个选择,那就是留在北大任教,可能这就是一种责任和热爱吧!

  

  也就是这样,黄如从北大的学生成为了北大的老师,现在她不仅仅要科研,还要做好教学工作,教书育人。

  黄如所在的微电子学研究院在王阳元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和影响下,是一个“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的地方,我想这也是当年吸引她留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里她可以心无旁骛地做教学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所谓的成绩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而黄如也没有让大家失望,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被评为了副教授,而那时候的她还不到30岁,可能很多博士在这个年龄还没有毕业吧!

  04 科研上做出了很多成就,2002年黄如破格升为教授,两年后担任北大信息科学学院院长

  2002年,黄如破格成为北大微电子系教授及博士导师,现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博士了。

  科研上,黄如也没有让大家失望,她所带领的课题组借鉴生物突触工作的离子输运动力学原理,全面揭示了基于二维材料和有机电解质的突触晶体管中离子的扩散动力学过程。

  

  他们还在多种二维材料体系中系统研究了材料层厚、材料结构等因素对突触可塑性行为的影响,展现出高质量的结果。

  大家可能看不懂具体的术语,但是这项工作对于如何基于纳米离子学从原理出发构建新型器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对于推进我国微电子器件的发展很关键。

  2004年,黄如教授受到学院邀请,担任北大信息科学学院院长。

  

  当了院长之后,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平时不仅仅要指导一群博士研究生做科研,还要给几百人的本科生上课。

  2005年,黄如教授被教育部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8年,黄如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5年的时候,黄如教授成功当选作为中科院院士,也是史上最年轻的女院士。

  201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刚刚50岁的她正式担任北大副校长,又一次实现了从老师到校长的转变。

  

  现在的黄如教授在微电子器件领域也成为了权威专家,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截止到目前,黄如教授已经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合作出版著作4本,获2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其中授权美国专利38项)。

  现在,正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候,要想赢得未来国际上的竞争,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发展基础科学,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只有顶级科技人才,才能担负起从源头上赶超国外科技的重任,并且逐步取得领先优势

  

  不过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数理化人才太过于稀少,中国目前拥有的顶尖数理化者不足世界的1%。所以才会有杨振宁所说的千辛万苦造出来,却没人会用,不过是白白为他人做嫁衣。

  好在最近几年,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国家教育层面开始有所改善,教育部加大了小学初中对物理化学的比重。在央视《第一时间》节目中,就提到了对于培养孩子理科思维的重要性,还推荐了一本特别适合孩子的启蒙教育书籍《这就是物理》。这套书目前也被清华附小列为“课外必读书目”。

  《这就是物理》这套图书,非常适合13岁以下的孩子观看,因为这套书从头到尾看不到一个物理公式,采用的是漫画的形式,却可以把初中、高中85%的物理知识点都归纳进去,让孩子在视觉上了解物理的规律和变化,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还能把知识学到。

  孩子并不是不喜欢物理,而是缺乏对这方面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慢慢开发理科思维,主动去了解学习。

  孩子们抵触的不是知识,而是枯燥的课本,这套书用漫画包装科学,锻炼孩子的科学思维,与其让孩子迷恋动画片、游戏,还不如给孩子一套好看的物理启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