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王祠外话岳飞
文 | 刘子業
沿着三塔路向东行驶,过了血印禅寺,就来到了岳王祠。
停车驻足,准备好好参观一番,但是,紧锁的大门把我拒之门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景点竟然不对外开放。于是我从西边的小门进去,试图找寻一进口处,可惜,围墙的门全部封锁,只能望墙兴叹了。
记得前几年我曾经来过这里一次,整个祠庙占地广阔,里面的建筑还算宏伟。好像有三座大殿,供奉着岳飞,还有佛像等。只能等下次开放时,再进去游览,做个有心人。
虽然参观未行,但是祠堂供奉的主人—岳飞,却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历史大人物,当然,作为历史业余爱好者,我自然也对岳王爷投入了不少关注。但是,要真正想写一点关于他的文章,却发现无比艰难。
一来我非历史专业研究者,读史一知半解,仅仅获得片言只语和碎片化记忆。
二来研究岳飞的史料汗牛充栋,对岳飞和南宋初期的那段历史,无数名家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我一介门外汉,再来大胆写岳飞,岂不是拾人牙慧?
但是,如果不追求考证的严肃性和塑造历史人物的丰满性格,本人不揣鄙陋,仅仅把自己一直以来对岳飞的些许印象,给自己做一个交流,不也是读书的另一种方式吗?所以,就权当是一家之言,胡言乱语,贻笑方家耳。
岳飞,留给我的印象当然是非常美好的,也是完美人物的典范。无论是小时候读历史人物故事,还是现在偶尔读一些关于他的史料。对他的美好印象始终没有太大的改变。
简单为他画一个人物肖像:家贫,至孝,武艺高超,带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年轻建功立业,含冤被害,后人怀念。也许,他是武将中最符合儒家道德理想的人物。《宋史 岳飞传》中,作者不吝溢美之词,处处赞扬他品德高尚,道德纯洁,含冤悲情。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武《兵法》。家贫 ,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 关云长也喜欢夜读春秋,是不是有此呼应?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
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论曰: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当然,我们更为熟知的还有他那首著名的词—《满江红》,慷慨激昂,吟出我们满腔的沸腾热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不仅词写的好,书法也是不俗,草书《出师表》,龙凤凤舞,草法有古典继承,又恣肆汪洋,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所以,岳飞不是一介武夫,而是文采超群的儒将。这一切,都符合儒家关于一个君子的人格要求。
岳飞死时,39岁,英年可惜。这样一位大英雄,最后被奸臣昏君害死,让我们无限惋惜。笔者以自己不成熟的读书心得,时常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和岳飞本人,有几个问题思考。
第一,岳飞,是不是不可节制的军阀,亦或是独立的地方武装,有没有威胁朝廷的统治安危,或者直白说,有没有造反当皇帝的可能?
第二,害死岳飞的凶手,到底是宋高宗赵构,还是秦桧?
第三,岳飞的情商是不是很低?
第四,宋金和议是不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个问题,岳飞带领军队,确实取得了抗金的重大胜利,郾城大捷,大败金军,武装力量也逐步壮大,但是,还不足以构成地方武装,十二道金牌召回正要直捣黄龙的大军,说明朝廷对岳家军还是有震慑和控制能力的,并非尾大不掉。岳飞本人也没有把岳家军当成是自己的私人武装,所有,他不是军阀。
当然,他的性格也一直秉持忠君爱国,抗击外族侵略,完美的道德人格我们必须承认。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岳飞不想造反,到了一定程度,他手下的将军是不是和他有同样的想法?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不得已,不得不让赵构深夜难眠。
第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岳家军越是节节胜利,赵构就感觉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作为统治者,他不仅要防备外族侵略,还要提防本朝武装,苗刘之变的经历让他心惊胆战。
第二个问题,害死岳飞的凶手。其实,很多史学家也得出了一致的研究结论,真正的凶手是宋高宗赵构,秦桧只是做了一个帮凶。
明朝文学家文征明写了一首词《满江红》,就是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最后直接说明秦桧陷害岳飞是为了迎合宋高宗的意图,是做了皇帝的帮凶。
当然,笔者赞同此观点。但是,我更觉得秦桧也有自己的打算,就是宋朝一直存在着文臣与武将的权力之争,秦桧打压武将,也为了满足自身独揽朝政大权的目的,秦桧与赵构可谓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岳飞是不是情商很低,比如,他经常念及的迎回二圣,又犯颜直谏高宗早立太子。这些与其说岳飞情商低,不如说他怀有一颗毫无私利正直的心。
徽钦二帝被掳走,是中华历史上汉族最为耻辱最为伤心的事件,金军作为北方刚兴起的蛮族,其野蛮和未开化程度都让人不寒而栗。岳飞迎回故主,正是忠君的体现。他又建议高宗早立太子,这是早定国本的建议,当然也是承认宋高宗合法君主的证明。
所以,在他看来或者在我们人性善的角度看来,都没有问题。但是,岳飞没有看到人性恶。宋高宗是根本不想让父兄回来的,不是说他不心疼家族人员在北方的受苦,而是回来之后怎么办,就算宋钦宗一再保证只想回来做个平民别无他想,‘传语九哥,吾南归但为太乙宫使足矣,他无所望于九哥也’。但是回来后至少是个麻烦,赵构何必再为自己找个不必要的包袱呢。
另外,岳飞手握重兵,却干预朝廷立太子的大事,这不是犯了君主的大忌吗,何况赵构又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是一根刺,岳飞却偏偏去碰。
第四,宋金合议,表面上看,赵构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收兵,让岳飞感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无。似乎是宋朝马上可以灭掉金国,只是昏君奸臣贪图安逸误国误民。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南宋建国以来,双方的交战情况以及两国的势力对比,应该得出结论:绍兴和议是双方力量平衡的结果。战争不是一种历史常态,到了一定时期,一定会出现和谈。一旦平衡打破,那么又会重新出现战争。不论是后来的开禧北伐,还是嘉定和议,都反映了宋金的国力的均衡。
只有到13世纪,当草原部落蒙古力量的崛起时,才足以灭掉宋金的任何一方。从这个角度来讲,岳飞之死,对于宋金长期的历史发展,也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作者简介:刘子業,男,曹州人氏,斋号:暂得居。旅居江南。喜舞文弄墨,孜孜不倦而难入法门,初学古文,慕司马公之高山仰止,遂西施效颦而作红史人物列传若干篇,以今览之,掩袖啼笑,可付之一炬。于是乎遍寻古书法名迹,欲觅得右军技法于万一,奈何资质鲁钝,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方今已届不惑之年,碌碌无为,掩倦沉思,何不效法王逸少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于是暗发宏愿,当细游名山大川,古迹胜景,一饱眼福,不负人间走一回,不亦快哉。
【来自虎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