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言传,更重身教”:古代官员如何教育后代?谈古代教育的重德
在我国自从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产生了科举选官制度,由于我国自古代社会以来都存在着世袭罔替的现象,所以,很多的朝廷大臣,为了自己这一家族的源远流长,就会更注重于对子孙后代的家教,以求家族兴旺。
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行为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古代的大臣门也懂,所以他们不仅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所以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家训。
2014年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庄庸的《读廉经典:廉政家训》中就有很多的家训榜样,能够让读者达到律己教子、涵养正气的作用,当然诸如此类的书籍还有很多,今天我门就从这些家训中来了解古代教育的重德文化。
(1)司马父子与《俭训示康》
如果我们说到司马光,大家都很了解他童年的一个故事叫做司马光砸缸,然而司马光的故事并不是只有砸缸,他是北宋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可以说这样的司马光真的是官高权重权倾朝野,但司马光更出名的是他的《训俭示康》。
这一篇带着家训意义的文章我们传颂至今,这一篇文章的出现是因为他严于教子,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他在训俭示康中总结了历史上很多的达官显贵之子因为祖上显赫,而自己不能独立从而导致家族没落的例子,他用《训俭示康》告诫他的孩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司马光家风教育这一方面做的非常好,所以大家虽然不认识他们父子,但是都知道司马光父子的美名,人家称赞司马光之子,都是说个个恭谦有礼,人生有成。
(2)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颜之推是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所编写的《颜氏家训》中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和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又有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等名言警句,颜之推所写的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在说作为父母不仅要有威严,也要有慈爱,那么子女就会生出敬畏之心谨慎的诞生孝顺之心。
反过来细细品读就是父母一味的溺爱是不能让孩子诞生出孝道的,他又说过积财千万无过读书,意思是哪怕你积累了其财富有千千万万,那也比不过多读一些书有用,他这是在对他的子女告诫到,人存于世要以读书而立世。
他的那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有一词语叫做信口雌黄,结合这句话,就是当你没有看遍天下的书的时候,请不要乱下结论,乱发议论,读书是一个事情他间接地教育了自己的孩子,做事情一定要谨慎小心。
这是我国关于传承优良家风的两则家训故事,我们在这两则故事中,见到了古代人的智慧,古人以优良的家风孕育子孙后代优良的品德的方法,只有拥有了这些优良的品德才会让自己的家族渊源流长。
(1)官至司空的长孙道生教子之道
我想大家应该都听过长孙道生的教子方法,长孙道生一生清廉节俭,他有一条用熊皮做的障泥,障泥的功用是为了骑马的时候遮挡尘土,而长孙道生把这一条障泥用了一辈子,脏了就洗,洗坏了就缝起来再用。
而当时的长孙道生在北魏时期已经官至司空,这一行为不负长孙道生的一生清廉之名,长孙道生的后世子孙见到自己的父亲都这样清廉。也都已父亲为榜样,一生请清廉,长孙道生用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孩子们做好了榜样,这样的以身作则为榜样,确实值得我们后世之人学习。
(2)包拯与《诫廉家训》的故事
我相信说到包拯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包拯包大人一生疾恶如仇,身居高位,他做官以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不惧皇亲贵胄而出名到了晚年,为了防止自己的后世子孙之中出现不肖子孙,于是就立了一块《诫廉家训》的石碑。
碑文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后世子孙中有人踏上仕途做官,如果犯了贪赃枉法之罪,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之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之中,如果不听从我的意向那么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包拯的儿子为包珙,他用自身的行为为孩子做足了榜样,被后世传颂佳话,用《诫廉家训》流传于后世,引导自己的后世子孙们,走上正道。
(3)身处盛唐不尚浮华:
“我死后就以平常穿的衣服入殓,坟墓只需要修建的能够辨认出来就行,埋葬我只需要用棺材就行,不要用棺椁。”这段话是唐朝的宰相刘承庆临终之时交代给自己儿子的,这是一种面对死亡的言传身教。
而当时正在盛唐时期,在盛唐之时社会之风气繁华无几,作为盛唐时期的大臣,能够简朴清廉,不崇尚浮世繁华这是一种对社会风气有意义的正能量,不仅教育了自己的后代,当时的世人,还教育了我们新时代的人们,生活本就朴实,我们要做精神里的富人。
用自己的亲身所为教育自己的后世子孙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千年文明传承中他们的思想随着时光一起传颂到了现代,为官必清廉节俭,做人不崇尚浮华,他们的这些思想精神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所需要的。
古代自从出现了竹简,再到后面的印刷术也就出现了书籍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教化万民的本源,书籍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明,所以,我们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官员。在对子孙的教育中都说到读书要比奢华的衣着食物来得更加重要,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大臣对于自己的子孙后代提出训诫,要读书明理。
(1)相当重视教育的曾国藩:
在我国晚清年代有一位著名的大臣叫做曾国藩,他在他的儿子曾纪鸿九岁的时候写信说道:“别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做一个大官儿,但是我却不愿意你去做大官,我更加愿意让你去读书成为一个明白道理的君子”文中又说到什么样子才能算是君子?
他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也可以处约,这才算是一个君子,曾国藩这样的教育理念源自于他出生的家庭,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中,但是他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为官之时主张凡事都要勤俭廉劳、不可以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立志为先,以忠谋政,可以说他的一生已经可以达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境界。
他也曾经写过一些代表作品例如《持家教子之术》,又或者《曾国藩家书》,他是我国晚清年代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也正是因为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对持家教子有着特别的看法,所以曾国藩对子孙的教育不仅仅是勤俭自持的简朴教育,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教育
(2) 曹丕与《诸儿令》:
曹操我相信大家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曹操不仅在历史上作为一个枭雄,在作为父亲上他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教育家,曹操为了自己的儿子有治国平天下之能发布了《诸儿令》令中写到:“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这一段的意思是:“我的孩子们小的时候我每一个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要学会量才而用,并且说到做到,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公正唯才是举,选出最有才能的人才能当我的接班人。”
而曹丕作为魏国的开国皇帝,以博闻强识、才艺兼备而著称,曹丕能有如此成就,与曹操的重视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曹操的教育更像是狼性的教育,曹丕读天下书,炼自己的才干,最后才能继承曹操的天下霸业。
我国渊源流传了千年的文明还有着很多的父母以言传身教教育自己孩子的品德和文化,古代的大臣们训诫自己的后代子女们大多以家训传世,在封建社会越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官员,就越会注重自己的家风养成、孩子的品德养成。
古代大臣们对于自己子孙后代的教育更加侧重于个人的品德,当然教育是以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位而定义的,就例如本文最后的曹丕,他身在帝王家和大臣们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是不一样的,但我们读完此文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父母的教育与孩子的未来一生密不可分,我们可以不重文化,但必重品德,若想要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人,那就要从自身的言传身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