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荐书 丨《陈寅恪家族史研究:从客家棚民到文化世家》出版

  

  陈寅恪家族史研究:从客家棚民到文化世家

  义宁陈氏文献史料丛书

  刘经富 著

  2022年出版

  168.00元

  978-7-5732-0496-7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陈芦根 摄)

  刘经富,1956年生,江西修水县义宁镇人。1970年底初中肄业,1971年3月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三线军工造船厂船体装配工。1985年参加江西省高教自考中文专业考试,1988年毕业,获优秀毕业生称号。曾任造船厂宣传干事,修水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县文化局副局长。2002年经季羡林先生书面推荐,南昌大学破格引进任教。2010年破格评为副教授,2013年破格评为教授。

  主要著作有:《义宁陈氏与庐山》(2004,原名《陈三立一家与庐山》)、《陈衡恪诗文集》(2009)、《陈隆恪分体诗选》(2009)、《陈寅恪家族稀见史料探微》(2013)、《陈宝箴诗文笺注·年谱简编》(2019)、《陈寅恪家族史料整理研究》(2019)、《陈三立墨迹选》(2020)、《陈寅恪研究编年》(2022)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个源头、一条主线、三个阶段、突出重点(陈氏五杰)、照顾全面(陈氏家族其他人物)”为框架脉络来展开叙述论说,详述陈寅恪家族由耕读传家到诗书传家的发展历程。致力于用区域社会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阐述诸如耕读、家族、世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用考据学的学理、工具考释科举、官制、经济、风水、民俗等细节。内容丰富而有序,是作者积二十余年之功搜集到的关于陈寅恪家族稀见史料的通论叙说,对陈寅恪家族史研究具有总结意义。

  目录

  仰从文化窥义宁,敬开《辞海》看世家(代序)

  引言

  第一章 ?赣西北棚民迁徙立足的艰苦历程

  第一节 ?客家民系——棚民

  第二节 ?义宁州客家棚民的特殊称谓——怀远人

  第三节 ?陈氏迁宁始祖陈鲲池及其书香遗脉

  第四节 ?一个特殊的棚民群体——护仙坑姻亲族群

  第五节 ?一份独特的产权界定文书

  第六节 ?义宁陈氏祖籍地——上杭行

  第二章 ?竹塅陈家的兴盛与耕读门风的确立

  第一节 ?眉毛山区的耕读遗风

  第二节 ?眉毛山下的“风水宝地”——竹塅

  第三节 ?眉毛山区民居的“瑰宝”——陈家大屋

  第四节 ?竹塅陈家四房的迅速崛起

  第五节? 陈家第二次分家与耕读门风的确立

  第六节 ?陈氏子弟在科举上的成功

  第七节 ?科举制度在民间的生动演绎

  第三章 ?竹塅陈家在怀远都社会活动中的贡献

  第一节 ?竹塅陈家对怀远陈姓联宗修谱的贡献

  第二节 ?竹塅陈家家史脉络在宗谱上的展示

  第三节? ?“三恪封虞后”派号的文史底蕴

  第四节 ?竹塅陈家对怀远陈姓联宗建祠的贡献

  第五节 ?竹塅陈家对“梯云书院”建设的贡献

  第四章 ?陈家从规字辈到封字辈的代表人物

  第一节 ?第三代“规字辈”代表人物

  第二节 ?第四代“观字辈”代表人物

  第三节 ?第五代“三字辈”代表人物

  第四节 ?第六代“恪字辈”代表人物

  第五节 ?第七代“封字辈”代表人物

  第五章 ?新政疆臣——陈宝箴

  第一节 ?崛起于阡陌之中

  第二节 ?“四觉草堂”为陈宝箴崛起起了推动作用

  第三节 ?漫长候补期

  第四节 ?宦海升沉

  第五节 ?新政波澜

  第六章 ?神州袖手人——陈三立

  第一节 ?传薪佳子弟

  第二节 ?融入荆湘士林中

  第三节 ?际会风云贤乔梓

  第四节 ?宁沪杭间一臞儒

  第五节 ?最后的辉煌

  第六节 ?吏部诗文名海内

  第七章 ?文人画旗手——陈衡恪

  第一节 ?文采斐然世家声

  第二节? 京华十年

  第三节 ?扛起“文人画”的大纛

  第四节 ?佳句流传江海间

  第五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第六节 ?朽者不朽

  第八章 ?学人魂——陈寅恪

  第一节 ?读书种子

  第二节 ?学术生涯的两次重要抉择

  第三节 ?学术成果的三次高峰期

  第四节 ?“义宁之学”的面貌及要点

  第五节 ?“义宁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第六节 ?发皇心曲苦讴吟

  第九章 ?园丁巨匠——陈封怀

  第一节 ?家学转型

  第二节 ?中国植物园事业的先驱

  第三节 ?学术科研成就

  第四节 ?长与匡山伴古今

  附录一:口述资料选辑

  附录二:竹塅陈家四房世系图

  附录三:陈寅恪名讳读音ko与其家族史的关系溯源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书摘

  中国近代不乏书香门第、文化世家,如曾国藩、李鸿章、翁同龢、俞平伯、周一良、钱锺书家族,“义宁陈氏”即其中之一。义宁即今江西修水县,清代称义宁州。修水位于赣西北,从地图上看是偏僻一隅,为大山区。以前从修水到省府南昌要花上几天时间。南昌人笑义宁人是山老鼠,是从山的缝坼里钻出来的。但这个地方的人文却比较深厚,它会在蓦然间崛起一个大名人让你刮目相看,宋代有黄山谷,近代有陈寅恪。多少人一提陈寅恪的名字就肃然起敬,其实陈寅恪背后还有一个著名家族。清同治元年(1862),陈寅恪祖父陈宝箴以举人身份入曾国藩、席宝田戎幕,立下战功,从此踏上仕途,累擢至湖南巡抚,领导了湖南新政,是晚清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清史稿·列传》立《陈宝箴传》。陈宝箴长子陈三立,“维新四公子”之一,“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陈三立长子陈衡恪,近代著名书画家;三子陈寅恪,现代史学大师;次子陈隆恪、四子陈方恪为著名诗人;五子陈登恪,武汉大学外文系和中文系教授,文学院代院长。陈衡恪次子陈封怀,著名植物学家,我国植物园事业创始人之一。与其他名门望族相比,“义宁陈氏”不以权势、豪富名世,只有书香一脉,绵延不绝。……

  义宁陈氏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

  在社会剧变的近代中国,国家政体与政策导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也随之而变。在这历史巨变的过程中,传统的士绅阶层,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以及纷至沓来的西学,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分化蜕变,逐步形成新的知识阶层。不过,如果具体到士绅个人,我们又会发现,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家学传承的不同、个人经历的迥异,他们在士绅蜕变的大潮中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义宁陈氏作为一个绵延两百余年的士绅望族,在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中,也同样经历着对中国文化蜕变、守望、融合的困扰思辨。从陈宝箴到陈寅恪,三代人的文化观特别是中西观有着内在传续的一致性。

  陈宝箴生当华夏文明危机空前深重的时代,“内感民族文化之衰颓,外受世界思潮之激荡”,投身于晚清变法维新的时代潮流,领导了湖南新政,为湖南近代化的全方位开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中国文化的走向有着深切的体认思考,多次表达过“中学为体”的观点。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他在《时务学堂招考示》中申说:“查泰西各学,均有精微,而取彼之长,辅我之短,必以中学为根本。惟所贵者不在务博贪多,而在修身致用。”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练表述。既认定中学的根本性价值,又承认西学“精微”,应“取彼之长”补“我之短”。

  陈三立的中西体用思想,与他父亲陈宝箴完全一致。他在戊戌变法后无意于政治学术,一心肆力于诗,徘徊于新旧之间。他悲怀传统文化已是“劫灰”之余,道统德教已经“王泽竭,教化衰,俗流失”,在诗文中对新学质疑批评不辍。对当时全盘西化、毁灭中国文化的主流舆论至为忧愤,严词痛斥。

  1904年,陈三立《感春五首》之二云:“巍巍孔尼圣,人类信弗叛。劫为万世师,名实反乖谩。起孔在今兹,旧说且点窜。摭彼体合论,差协时中赞。吾欲衷百家,一以公例贯。与之无町畦,万派益输灌。”这段诗句明确表示,孔子学说代表了人类基本价值;当前,中国应当以孔子学说为根本,折衷吸收百家万派之学说,不分中西,不分新旧。

  1911年,缪荃孙撰《丁修甫中丞传》,表彰丁修甫的志节操守,结尾引陈三立言论:“吾友陈伯严吏部曾言曰:举世欲破三纲,吾欲加兄弟纲益之,以为治家之法。”

  1920年,陈三立撰《南昌东湖六忠祠记》,申说:“吾国新进学子,驰观域外,不深察其终始,猥猎一二不根肤说,盛倡于纲纪陵夷、士气萎靡之后,以忠为戒,以死其君为妄,溃名教之大防,绝彝常之系统,势不至人心尽死,导而成蜉游之群,奴虏之国不止。为祸之烈,尚忍言哉。”同年,他为老家新修宗谱撰序,从“一姓一族亦可推知保种保国”生发开去,疾呼“变其所不当变,不变其所当变,其害皆不可胜言”。其中学、西学及中西会通的思想见识,代表了近代中国中体西用思想的深度。其托命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自然会对其子女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1931年,陈三立撰《朱鄂生〈真斋诗存〉序》慨叹:“运移祚覆,大乱益炽,匪徒斫杀焚劫之祸绵岁纪而盈宙合,而邪说充塞,蹄迹纵横,莽莽非人世,其狂逞几欲举古先伦纪、道德、典籍、文字尽摧灭而变易之。”对“全盘西化”思潮关于彻底破坏传统文化、艺术、文字的极端观点,难以接受。

  陈衡恪比20世纪初叶的“洋化”文人更有国学根柢,后又留学东洋八年,相较于保守的“国粹”派文人,他又是开明的现代文化人。这种身世阅历,决定了他的文化思想与艺术观念的兼容并蓄与立足民族本位的立场。所以他在强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西化”思潮中,能够独抒己见,撰写《文人画之价值》《中国画是进步的》文章,反驳否定传统文人画的观点,抵制民族虚无主义的论调,捍卫民族艺术的尊严和传统文人画的价值。针对当时文化界领军人物蔑视中国画,崇拜西洋画,主张全盘西化的思潮,力排众议,强调中国画是进步的,抗衡全盘西化的极端主张。

  陈寅恪在祖、父、兄的基础上,以史学家的眼光识见,对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思考达到了更高的层面,提出了“中国文化本位论”的重要命题。1931年,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时立论:“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论者谓寅恪此论是中国近现代学者对待外来文化最精彩的表述。其核心思想是传统文化不能一成不变,但也不能大面积地加以破坏和抛弃。中国文化可以也应该接受外来文化,但外来文化不能取代中国文化,必须“一方面吸收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从而创造出适应时代的本民族新文化。

  “五四运动”以后,关于中国新文化的建设问题,基本上是全盘西化论和激进主义观点占主导地位,突出中西文化之“异”,抑中扬西,以激烈的变革来实现以“西”为主的文化体系。对于外来文化基本上不加识别地全盘接受,几乎所有外来文化的拥护者都以外来文化的价值设定来重新审视评估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知识界的主流人物纷纷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万恶之源,齐声呼唤,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摧毁传统文化。陈寅恪却与“新潮流”保持着距离,在他看来,各民族文化个性不同,可以互相吸收改造,但决不能简单地彼此互换。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有缺陷,但西方文化也并非十全十美,在输入时不可不慎重。

  中国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自有其独立的价值,早已和代代中国人融为一体,不能为了吸收外来文化而抛弃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以强力入侵之后,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发生重大变化,今后也不得不继续在变中求生存、求发展。但无论怎样变,中国文化的主体终究不能抛弃。否则民族与国家都将失去独立与尊严,而“变”也就毫无意义。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主要依据的是一脉相承。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承传中国文化精髓的大儒屈指可数。如果我们承认中国几千年文化确实存在着这么一个奇特现象的话,那么在当代的大学者中,自觉承传中国文化命脉的只有陈寅恪可以作为代表。“纵览陈寅恪的一生,充溢着一种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它不仅使陈寅恪的生命过程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文化意绪,还因为陈寅恪文化生命的巨大魅力,使经受了二十世纪数次社会重大变革的当世中国知识分子在以理性回首这一段文化历史进程时,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学人之‘根’原有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在二十世纪因了陈寅恪的存在,增添了一段十分感人的传奇。”他不遗余力地阐述弘扬民族精神,呼唤大师巨匠勇于担当师道尊严、学统兴废。他对中华文化的忠贞不贰,可与世上最虔诚的宗教徒相媲美。1927年王国维自沉后,陈寅恪撰写挽诗,在诗前小序申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程度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成为陈寅恪的名言之一,可视为陈寅恪一生心魂所系、文化托命的人格写照。

  责编:黄芬;排版: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