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双减政策 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双减政策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领会中央精神 01
校外美术教学有何问题 02
什么是 美术学科 核心素养 03
什么是适合儿童的美术课程 04
什么是素养导向美术教学方法 05
结语 06
一、如何领会中央精神
? 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 减轻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作业负担 和 校外培训负担 的意见》:
?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 (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 , 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和 校外培训负担 ,现提出如下意见。
校外教育 学校教育
1. 总体要求:提升学校育人水平,规范校外培训
2. 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3. 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4. 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5. 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6. 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非学科类: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
7. 扎实做好试点探索,确保治理工作稳妥推进
8. 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
这文件 首先 是 全面规范学校教育 ,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尤其对 学科类机构 的 整治非常严厉 。然后是 从严治理校外教育 ,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而对于 非学科类机构 除了 严格审批、规范培训行为 之外,并无特别的 苛求 ,甚至还有一些 利好消息 。
二、校外美术教学有何问题
1 .教简单技法和简笔画
? 不少机构认为儿童学习美术的主要任务就是 由老师教他们画画 : 画直线、画圆、添画、填色、画简笔画 等。虽然要求儿童大胆想象,仍然是用各种 简笔画形象 “ 创作 ” 不同主题的儿童画。随着年龄增长,只是 从简单的儿童画变成复杂的儿童画 而已。
? 问题分析: 儿童学会用 简笔画 方法画人、画树等,以为 学会画画 了,就再也 不观察 真实对象而继续发展了,陷入 模式化 和 僵化 的状态;也没学到真正的 美术技法、风格 和 创作观 。
2 .一味临摹
? 这通常是以学习 国画、书法 为主的机构,主要目标就是临摹 古人、名人 或 教师 的作品,千篇一
律。目前也有进入少年期后一味临摹 卡通画 造型,进入卡通画模式化训练。
? 问题分析: 只 摹仿传统技法 ,没有儿童自己的 想象 与 思维 ,未必学到 知识 和 创作观 , 不认为儿
童可以 创作 ,不能培养儿童的 想象力 和 创造力 。
3 .强调 “ 原生态 ” 和自我表现
? 某些机构秉承国外 “ 儿童中心主义 ” 美术教学观,教师提供材料、给出主题,让孩子自由画画,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和自然本性,反对教师的干预,认为 成人的 “ 教 ” 会压制儿童天性和创造力 。 这对低幼儿童非常有效。
? 问题分析: “ 儿童中心主义 ” 只适合低幼儿童 ,如果进入二三年级还不改变,就有 放任自流之嫌 ,儿童学不到真正的 美术技法、风格 和 创作观 ,就得不到有效发展,到 小学中高年级 就会陷入 “ 青少年危机 ” 。
4 .提前学习素描
? 不少机构在儿童二三年级就开始学 石膏几何体、静物 等 素描 ,由于这是专业美术技法的基础,本着 “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 的中国传统信念,往往也能赢得家长的支持,却不符合儿童的心理, 苦不堪言 。
? 问题分析: 画石膏几何体、静物看似简单,但需要了解 形体、透视、光影、色调 等物理知识,儿童无法理解,事倍功半。最重要的是有悖于 儿童生理特点 和 兴趣 ,打击了儿童的 美术兴趣 ,也错过了大量儿童 该学的、有兴趣 的 美术内容 。
5 .按老师的意愿而创作
? 教学 内容 或作业 要求 是些教师自以为儿童感兴趣的主题, 比如: 梦想王国、太阳的畅想、恐龙王国、海底大冒险、机器人世界、森林之王 等等。甚至是教师想好 主要情节 与 构图 后,让儿童画出来,不是真正意义的美术创作。
? 问题分析: 脱离儿童的 真实 生活 , 并没关注儿童的 内心 与 情感 。需要提供足够的 感性材料 。
6 .围绕高考的应试教育
? 完全围绕高考的 应试教学 。高考素描画照片,就一味 临摹照片和画册 ;色彩考静物,就 背色谱、记笔触 等。
? 问题分析: 不观察、不写生、不调色,死记硬背 ,不按美术规律 组织教学;更不学 美术史 、不 欣赏名作 、提高审美能力等。
? 这六种教学方法 各有利弊 ,或需要正确认识并运用,或需要改进、完善。然而,却因为儿童画出了 社会认同的画 而得到家长的 认可 与 欢迎 。
? 但 问题 是, 社会认同 和 家长欢迎 的美术教育未必符合 美术本质规律 、实现应有的 美术育人价值 ,即不能提升学生的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
按儿童发展规律,按美术本质规律,按先进的教学规律办学
三、什么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 讨论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先要了解 核心素养 。从上世纪末开始的全球性的教育改革,均源自于 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时代?如何为一个未知社会培养人? 这是世界各国都不停追问的话题。从而各大国际组织和各发达国家纷纷研究 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的定义: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 个人终身发展 和 社会发展 需要的 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 。
张华 比较了世界各地的研究之后认为: 核心素养 亦称 “ 21 世纪素养 ” ,是人适应 信息时代 和 知识社会 的需要,解决 复杂问题和适应 不可预测情境 的 高级能力 与 人性能力 。
什么是 “ 复杂问题 ” ? 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书本 上的 问题 都是 封闭、静态、条件齐备、结构良好 的 简单问题 ,而 现实社会 的 问题 往往是 开放动态、结构不良、错综复杂、不可预测、无标准答案 的 复杂问题 。需要 创造性 地利用 多种资源 ,运用 多学科 认知能力、人际能力 和 内省能力 等 协同解决 的 真实性问题 。复杂问题 就是 现实社会 发生的 真实性问题 , 核心素养本位的学习 的重要特征就是 “ 真实性学习 ” 。全面发展的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自主发展, 社会参与,文化基础。
为落实 “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教育部要求各学科厘清 “ 学科本质观 ” 和 “ 学科教育观 ” ,分别凝炼出本学科的 “ 学科核心素养 ” 。
张华 《论学科核心素养 —— 兼论信息时代的学科教育》 :
? 当我国课程改革由 “ 三维目标 ” 走向 “ 核心素养 ” ,是对课程改革本质理解的深 化:既要改变 教育价值观 , 又要改变 教育知识观 。
? “ 学科核心素养 ” 标志着我国教育 知识观 的根本转变: 让各门学科课程由 结果 走向 过程 ,让学生从 掌握学科事实 转向 发展 学科理解 。 其 本质 是每一个学生 富有个性特点 并体现 学科特性 的 学科理解 或 思维 。
?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加德纳 指出: “ 人类明日之需要,以及我们今日对智能、脑和师生文化之理解,均呼唤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教育。这种 未来中心教育 ,所需要的不只是掌握最重要的学科形式,更是灵活运用这些学科形式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思想的能力。 ”
? 加德纳 把 “ 学科智能 ” 列入面向未来的 “ 五种智能 ” 之首,这既是一个人从事 创新性职业 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参与日益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生活的条件,还是其自我实现的条件。 “ 倘若一个人不能至少稔熟一门学科,那他注定要任别人摆布。 ”
? 未来 “ 学科核心素养 ” 是一种 大众素养 , “ 学科智能 ” 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 智能 。
? 张华 认为,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适应信息文明要求和未来社会挑战,运用学科核心观念、通过学科实践,以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科 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 。
? 该能力以 学科理解 或 思维 为 核心 ,受内部动机所驱使,贯穿人的毕生而发展。
? 学科核心素养 本质 上是 学科知识观 的 转型 。什么是 学科知识 的 本质 ?旧知识观 认为: 学科知识 的 本质 是 学科事实 或 真理 ,由 概念、定理、公式、信息 或 权威经典 等所构成。一旦载入 教科书 ,就 恒常而稳定 ,可 普遍使用 、 代代相传 ,是 “ 事实本位的学科知识观 ” 。课程中最重要的是 “ 双基 ” 。主要学习方法是 记忆 和 提取 。
“ 学科核心素养 ” 不否认 学科事实 与 信息 ,但 超越学科事实、走向 学科理解 ,倡导 “ 理解本位的学科知识观 ” 。知识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并创造世界的过程与结果。人们创造 学科体系 只是为了更好地 理解 并 创造世界 。
张华 总结 : 转变 知识观 是发展 学科核心素养 的 锁钥 。
学科知识本质 上不是 学科事实 ,而是 学科理解 ;不是 遮蔽世界 ,而是 揭示世界 ;不是 越多越好 ,而是 越深越好 ;不是培养具有 “ 常规思维 ”“ 维持性思维 ” 的 奴性人格 或 熟练技工 ,而是培养具有 学科思维 和 创新性思维 的 自由人格 和 创造者 。美术知识 本质上是 学生 理解并创造 美术作品 的 过程 与 结果 。
美术学科 按 “ 像专家一样去思考 ” 的原则,根据 美术家的思维 和 创作特点 与 过程 ,提炼出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 和 文化理解 五大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 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美术表现 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审美判断 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
?创意实践 指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
?文化理解 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
? 素养来自实践,实践必须植根于情境。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该 如何落实 ?
? 张华介绍了杜威和布鲁纳的 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 的 双向融合理论 后总结:
? 知识 + 实践 = 素养 。只有将学生的 学科学习 转化为 学科实践 ,才有可能发展学生的 学科素养 。
1. 总结 了 美术家 思维、 创作 和 解决问题 的 过程 , 以及相关的 美术实践活动 。
2. 按 像专家一样去思考 的 原则 ,这也是学生 学习美术和创作 、 解决问题 和 研究性学习 的过程 ,明确了困惑多年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这些 美术创作 过程和实践活动 ,又 与 五大 美术核心素养 相互对应、环环相扣。
4. 素养来自于实践 ,从而明确了 落实美术核心素养 的 过程与方法 。
5. 美术核心素养 培养方法:学生围绕 情境化主题 , 经历 像美术家一样创作过程 , 体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 ,持续探索 大概念 ,在完成自己 作品 的同时 全面提升美术核心养。
儿童语言、动作等行为都是由少到多、由简而难循序渐进地发展, 儿童绘画 似乎也由 涂鸦期、符号期、写实期、理性期 逐渐发展,近百年来,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
? 但是,种种理论仍难以解释儿童画中种种 令人困惑的荒诞现象 ,尤其在 10 岁左右 的 “ 青少年危机 ” ,导致部分儿童从此不爱画画等,成为 世界公认的美术教育难题 。
? 1994 年 王大根 提出 “ 儿童绘画 — 言语发展相关论 ” ,理顺了儿童绘画发展全过程中种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对于认识 儿童绘画发展规律 、 指导不同年龄学生的美术教学活动 等都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根据 。
? 美术机构需要了解 儿童绘画 — 言语发展相关论 ” ,认识 儿童绘画发展规律 、 不同年龄学生的美术教学特点 和理论依据 ,明确儿童绘画发展过程中种种 令人困惑的现象与原因 ,然后,据此设置 “ 儿童美术课程体系 ” ,研究相应的 美术教学方法
五、什么是素养导向美术教学方法
涂鸦 按 “ 儿童中心主义 ” 理论,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活动方式,让儿童 尽情 涂鸦,表现其 天性 和 兴趣 。画内心的故事用线与色速写按 儿童成长要求 ,学习 观察方法 和 速写 ,写生各种 感兴趣 对象,长期坚持,不断进步。既是 联系生活的纽带、 美术创作 的 源泉 ;也是解决 青少年危机 、走向 专业美术 的 必由之路 。
按 “ 儿童绘画 — 言语发展相关论 ” ,提出与 儿童生活情境 有关的 主题 ,让儿童以 自己的符号 ,画 日记画、记忆画、想象画 ,表达儿童的 所想所爱
写实期
? 儿童到 八九岁 后,随着身心发展,对 符号化儿童画 的 兴趣渐渐减弱 ,开始喜爱 造型逼真、有更多细节 的 写实性绘画 ,而且他们的 观察能力 和 表现能力 也日益增强了。
? 可以 按儿童成长 和 追求写实 的 要求 ,学习 观察方法 和 速写 ,写生各种 感兴趣 的对象,长期坚持,不断进步。此时儿童还比较 天真单纯、无所顾忌 ,又能理解 观察方法 和 要求 ,也有 大胆的表现力 ,这一阶段的 速写 是 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艺术形式 。
? 而 过了这年龄再学速写,就会拘谨、犹豫、成效缓慢 。 从 图 1 可见, 速写 既是培养 观察力 和 造型能力 的 基础 ,也是 独立的艺术 ,其学习年限可一直持续, 终身受用!
? 对于 核心素养导向 的美术教学而言,要遵循 “ 像专家一样思考 ” 的原则,开展 “ 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 的 大单元教学 :引导学生围绕 真实性创作主题 展开 单元化研究性学习 ,经历 不同性质美术活动 ,按 美术创作过程 有序推进 ,持续探索 美术学科大概念 ,在完成 美术作品的同时, 全面发展 学生 的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 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 的大单元教学示意图美术创作
六、结语
?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中央两办 《美育》《双减》 和 《非遗》 文件的 精
神 和 要求 , 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回归教育本质,变挑战为机遇,再创
新的辉煌!
? 深入 反思 并 正视 机构在 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和 管理机制 等方面存
在的 问题 ,按 美术学科的本质规律 、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和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 解决问题 ,提升内涵, 创新 特色,打造品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