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三百年民间艺术 朝阳区永昌街道东北秧歌传承基地授牌
东北不仅有二人转,东北还有大秧歌。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非遗传承保护,推进东北特色文化建设,3月28日上午,长春市朝阳区文化馆联手长春人文学院为“长春市朝阳区永昌街道东北秧歌传承基地授牌”。
“朝阳区永昌街道东北秧歌传承基地的成立为朝阳区群众提供了一个知识共享、信息交流、非遗体验、互动交流的人文空间,对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长春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田秋在授牌仪式致辞中表示,东北秧歌是流传在东北地区的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舞蹈,希望永昌街道东北秧歌传承基地作为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和补充,能积极为公众提供丰富的群众文化高品质服务,同时期待街、馆、院三方共建互补,共同开发利用东北特色优质资源,努力打造本地特色文化品牌。
“有关东北秧歌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所著的《柳边记略》,这一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舞蹈不仅反映出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也体现出东北人民内在的气质,更折射出这片黑土地上古老的民俗文化和富有生机的人文精神。”长春人文学院舞蹈系主任、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北秧歌)传承基地主任张万励在致辞中介绍,长春人文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北秧歌)传承基地2020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建立,旨在传承、弘扬东北秧歌舞蹈形式及文化内涵,基地依托本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和社会影响力,通过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专业化的传承体系,从课程、社团、工作坊、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和展示交流六大方面,力求东北秧歌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
长春市朝阳区永昌街道办事处主任董彬在介绍采访时表示,永昌街道依托辖区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民间秧歌队伍资源等优势,将朝阳区首家东北秧歌基地设在了这里,下一步将依托长春人文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北秧歌)传承基地、朝阳区文化馆交叉融合的平台优势,进一步弘扬东北秧歌传统文化、传承东北秧歌舞蹈,以“请进来”的服务方式,希望老师、学员通过“传帮带”培育新人,开展“授课—展演—传播”的系列活动,为推动永昌街道东北秧歌传承基地的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文化馆和永昌街道为我们建立了一个优秀的平台,在这里既有长春人文学院舞蹈系专业的老师教授我们东北秧歌,又有这么舒适的环境,我们很开心。在健康快乐的同时,又得到了新知识,我们会学得更有劲儿!”朝阳区居民逯华在接受采访时高兴地说道。
授牌仪式结束后,中国舞蹈家协会顾问、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王小燕还结合自身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就其独创的东北秧歌步伐“扭浪步”进行了教学演示。
长春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姚默、长春市朝阳区永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马小敏、长春市朝阳区文化馆馆长马莉、长春市朝阳区文化馆副馆长赵剑雨、长春人文学院舞蹈系副教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北秧歌)传承基地副主任李卓等领导和嘉宾也出席了授牌仪式。
文:孙凌伟
图:孟绍东
原创内容,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