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国被打脸——“加盐朋友圈”之济南杨孔明
本文主人公杨孔明(右一)与在德国考察
前记
2022年12月24日,圣诞前夕,周六,手犹香济南运营中心揭牌。
当时是疫情刚放开,全国人民普遍感染,窝在家里不敢动的时候。
杨孔明也是阳了,还没好透,却毫无畏惧,勇力举办了这次揭牌仪式。
周五报到,加盐正发着烧,远从广州赶来;胖子身上还酸疼不止,也从北京赴会;手犹香福州主理人包总,还没阳过,但为了给手犹香捧场,主动投入“羊窝”;安徽宿州合伙人盛总,刚阳第三天,仍带着两位同事,驱车5小时专程来泉城参会。
人生总有艰难的时候,环境总有不利的时候,但也总有逆行者,勇敢无惧,为了事业,为了友情,用他们的勇气,和不屈的奋进精神,顶风冒雪而行,将生命泼墨成彩。
手犹香酒业济南运营中心揭牌暨培训会
圣诞夜,经过一天的揭牌仪式和分享培训,大家共进晚宴。偌大的餐厅只有我们一桌客人。那可是济南著名的食府,平时需要提前几天才能预约上。服务员说:你们是开业后第一桌客人。
我很欣慰,在那最艰难的时光,我们毕竟温暖了那个大厅的清冷。
圣诞节凌晨,四点多起床,赶早上7点的航班飞西安。出了咸阳机场,满眼雪花,我们在机场合影留念,笑容灿烂。
我们是在疫情凝滞的时空中大雪纷飞的一群人。
周日下午,给西安的兄弟们做了一下午的培训,很多兄弟带病参加。为他们的奋进精神点赞。
周一一早,老包终于阳了,但他说不后悔,这一趟来得开心,又有收获。
当晚,我们的好兄弟,手犹香长春合伙人刘宇,连夜飞来西安。周二一天,在南门外的一家咖啡馆,我们开了一整天的会,讨论他运营的五个城市和1100名骑手的管理问题,规划手犹香长春运营中心未来的发展。
五天六地:西北、华南、东南、华东、东北、首都,对于手犹香的合伙人来说,时空、疫情都不是滞碍,恒沙一瞬,生命就该大雪纷飞一场。
而本文的主人公杨孔明,前四十年的生命,就是这样一场纷扬飘洒的大雪……
慈父严母野小子
孔明,并非诸葛武侯的外号,他本姓杨,名孔明,出生于山东章丘的青野村。
“青野”这个名字,在文学的意象中是很美的。据传,明代永乐年间,枣强县聂姓族人(另说韩姓)逃荒至此,见树木青绿,山野开阔,就定居于此,取名为“青野”。
在保留至今的元代史料中,还有该村的方位名称,叫做“青崖”。因风俗古朴流传,古建筑保存良好,历史文化厚重,被评为“山东省传统村落”。
最为特别的是,发源于青野村的一种独特地方戏曲——五音戏,传唱三百余年,号称“北方越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明的外公,曾经就是村里五音戏团的主要演员之一,专攻“小生”。
青野村古戏台
但在杨孔明的童年及青少年印象里,这个只有170余户的小村子,就是自己野蛮成长的乐土,既不普通也不特别。
和村子里的家庭基本一样,孔明的母亲不识字,是山东典型的那种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信奉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育儿理念。
我都能想象老娘拿着扫帚追着这伙计满村子跑的场景。
孔明是大孝子,从小就知道“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每次闯了祸,逃跑躲避时,看到娘实在跑不动了,不忍心她受累,就装作跑不动,被娘追上捶一顿。
母亲是三分劲,他是十二分嚎,娘亲解了气,他也就过了关。
孔明的父亲从事着青野村有上百年传承的工作——泥瓦匠。从小跟着长辈当学徒,从小工到大工,后来出去包工,当小包工头,赚的是一砖一瓦的辛苦钱,但也让孔明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村,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
后来父亲因为工伤,不能做重体力活,就拜师学了木工手艺。在中国的农村,好的木匠都是“心窍”比较灵的。孔明的父亲虽然读书不多,但横平竖直的道理有一肚子。在父权传统根深蒂固的山东农村,他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却是亲爱有加,以理服人。
“严母慈父”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大都是主意正、胆子野的类型。孔明就是这样的野小子。
关键是,谁都没想到,他能从青野村,野到德国去,野遍全世界。
拼尽全力却无奈
在杨孔明的表述中,他总觉得自己从小到大都一般般——家庭很一般,学习很一般,性格很一般。
整个童年加上青少年时期,唯一惹出点动静的一个事件,就是上小学时与小伙伴们,一起偷拿了学校门口摆摊老奶奶的飞机状钢笔。
那时候,谁有个自动铅笔都可以牛上天,钢笔对八零后的农村孩子,有着天然的诱惑。
老奶奶后来告到了学校,学校告到了家长,家长们带着自家的“活宝”,挨个给老奶奶道歉,赔偿钢笔钱。
那一次,孔明挨了父亲唯一的一次耳光。挨打之后,自己抹干眼泪,拿着钢笔跑到自家屋前,把钢笔埋了起来。
那次,他甚至动了一个吓到自己的疯狂念头——离家出走。还好只是一闪念而已。
自尊心是青少年的珍宝,孔明觉得这件事很丢人,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离家远去。
但是,决心归决心,成绩归成绩。
初中三年,孔明学得很认真,但数理化的成绩总是像“薛定谔的猫”,只有公布成绩那一刻,才知道是开心还是心疼。
唯一让自己有自信的科目是英语,在英语中,他能体会到如鱼得水的快乐。
那年头的山东,中考录取率很低,只有很少的孩子初中毕业之后能继续学习。为了保证能够作为应届生一次考上高中,孔明特意留了一级。“初四”临毕业的几个月,每晚在教室点着蜡烛熬夜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考上了高中,离上大学更近了一步。
高中三年,不再贪玩儿,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这归功于教政治的张老师,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孔明开始定性了。
山东的高考在全国是知名的卷,孔明拼尽全力卷了三年的结果是,差5分没上二本线。成绩出来后,当考上的同学开始大摆筵席庆祝的时候,孔明家也摆了一桌酒菜,但不是升学宴,而是复读宴,宴席上最尊贵的客人,就是张老师。
在压抑肃穆的酒桌上,父亲和张老师达成了一致意见,让孔明复读。
于是当晚,孔明就收拾好行李,坐着张老师的车回县城。
但是,就在去县城补习班的路上,看着车灯前无边的黑夜和起伏颠簸的土路,孔明心潮起伏,终于决定,让张老师停车,把自己放下——他在半路下了车,不去补习班了。
孔明不想一条道走到黑。在当时的他看来,那是一种一眼看不到边际,你再努力学也没办法提高成绩的压抑和无助感。他没有办法再忍受一年这样的生活,而是决定走出去,走向更加向往的生活。
孔明最终选择了就读山东师范大学的专科,而专业是家长、张老师,包括孔明自己都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的“外贸英语”。
张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他报师范类专业,毕业后还能回家乡当老师,有个稳定的饭碗。
而这时候的孔明,又显现出了自己的执拗,坚决要报“外贸英语”,因为英语是他唯一觉得感兴趣的专业,这个专业像是来自未来的一种呼唤,对年轻气盛的孔明充满了未知的诱惑。
生活就是拆盲盒
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拆盲盒,在这一天未尽之时,你根本不可能完全知道老天会为这一天塞进什么内容。
这一生也如此。
孔明开学不久,在苦闷的学习中,不经意地却迎来了爱情。
他现在的亲媳妇,就是当年大学时的初恋女朋友。
开学报到时,孔明在报名册上看到一个名字——封娟,以前从没见过“封”这个姓,所以印象深刻。第一次班会见到真人后,发现不仅名字特别,长相还很可人。于是就在心里“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学外贸英语,老师要求大家组成口语小组,每天晚上去操场练习口语。孔明就将自己身高190cm的身板,硬生生塞进了封娟所在的小组。
开始时,大家都很认真,用山东各地的方言英语交换着彼此的好感和讨厌。但时间不久,孔明和封娟,开始结为章丘方言区双人口语练习小组,美其名曰:“双修”。
一对同月同日出生的缘分,就这样织结在一起,转眼就是20年。当年的封娟,成了孩儿他娘;当年的孔明,成了孩儿他爹。从同窗到同床,成了真正的人生合伙人。
孔明与封娟的结婚照
象牙塔的生活,充实又空虚,美好又腻烦。于是孔明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赚钱。家教是英语专业大学生最容易找到的工作。专升本后的那个暑假,他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去一家艺考培训学校教英语。
50元的时薪,让年轻的孔明很满足。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美好,即使第一天上完课回家的路上,因自行车掉链子,推了十几里路,累成了狗。
一期课上下来,赚了五六百大洋,暴富的他狠狠地犒劳自己一次——花了九块九买了一件无比风骚的紫色T恤,结果因为面料太差,浑身过敏,出了一身疹子,好几天才止痒。
当然,大部分的钱,都分享给了亲友:为奶奶买了香烟还留了零花钱,给女友买了礼物,其他的,都跟兄弟们换成了酒。
那时候为了挑战自己,开始喝白酒,两瓶光瓶白酒,能搞大一群兄弟,比啤酒得劲的多。从此之后,喝酒就以白酒为主,啤酒为辅。与他一起创业到现在,不离不弃的合伙人,也是在街边烤肉摊上,一瓶白酒,约定了人生。
创业更是拆盲盒
回忆自己的前四十年,孔明觉得,有两位老师对自己的人生影响很大。一位是前文提到的张老师,让他这野小子定了性;另一位是教大学外贸实务的牟老师,让他开了眼。
牟老师其实不是老师,而是一家贸易公司的高管。学校聘请有实战经验的他,来为学生们上外贸实务课程。
牟老师以丰富的实操案例,给孔明以方向性的影响。虽然学的是外贸英语,但师范类学校的性质,让很多同学毕业后仍然习惯性地选择做老师。
孔明和封娟却坚定地选择去做国际贸易,想看看牟老师讲述的外面的世界。
2006年大学毕业,2007年先结了个婚。按照老人老话的训示,先成家后立业。生活的脚本,看似平淡无奇,毫无波澜。
此后两年,这个一米九的大个子,不是在求职的路上,就是在辞职的门口。
那时候,报纸每周二都会出招聘专栏。那些豆腐块,就是孔明填充未来饥荒的精神食粮。他一直坚持在外贸领域工作,然后憧憬着自己创业的前景。
有一次,一位外贸公司的女老板,要招聘一名助理,各方面都符合要求的孔明进入了终面。
女老板看着这个大个子,满意地点点头,然后问了句:“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憨厚的山东大汉说:“我就是想来学学经验,然后自己做个外贸公司!”
女老板脸上收敛了笑容,堆起了冰霜,让他立马滚蛋。
终于,2009年迎来了创业的机会曙光。一位亲戚,出资在某平台上开了一家跨境电商店,请孔明主理。
孔明挥一挥羽扇,准备大干一场,通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平台很有起色。
但是,后端供货的工厂却倒闭了。
生活从来不欺骗你,只会真实的釜底抽薪。
但已经找到创业感觉的孔明,再也回不到职场的路上。那种感觉就像,你自己开过一辆破车在山路上颠簸转悠寻找方向之后,就再也无法安静地坐进绿皮火车的硬座上,安稳迷茫的看着窗外的风景,预期着没有惊喜的目的地。
2011年,孔明决定自己创业。
不过,要开一家外贸公司,他还缺10万大洋的本钱。于是就有了“在街边烧烤摊上,一瓶白酒,约定一生”的场景。这个人生合伙人,就是他的大学同学刘兵。
他们起初选定的方向是食品蔬菜加工设备出口,但做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经常有客户询问,“你们有没有精酿啤酒的设备?”
问的人多了,他们就开始留意起来,慢慢地,精酿啤酒设备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客户打脸祸福依
耶稣说:“当别人打你左脸的时候,你把右脸也给他。”
创业多年之后,当孔明看到这句话时,心里不禁感叹:“上帝,嫩说的真dei啊!”
2013年底,一位德国客户定了一套精酿啤酒设备。客户对设备的标准要求非常高,提出要来中国现场考察。孔明就把客户带到了代工的工厂,客户提出了很多要求,孔明一一答应,然后就进入制作流程。
2014年初,孔明赶赴德国慕尼黑,准备协助客户安装设备。
这是孔明第一次出国,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外部的世界,第一次由外而内审视自己的心路历程,可谓刻骨铭心。
孔明抵达后,客户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带着他考察各处的啤酒厂,给他讲述了很多啤酒设备的相关知识。
第一天还开心地喝着啤酒,吃着烤肠的孔明,在随后几天里脸色越来越暗。不是不想笑,是实在笑不起来。
看了那些德国啤酒厂的设备,他就在心里想:“完犊子了,我们的东西根本达不到要求。”一开箱,果然不出所料,这个盲盒开出的不是啤酒设备,而是赔偿协议。
这位与德国人相比也算高个子的山东大汉,顿时觉得萎缩了一截,矮了一截,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他答应了对方的赔偿要求,签订了赔偿协议,然后一分钟也待不住了,参观一结束,他定了最早的航班,灰溜溜地回了国。
回来之后,跟合伙人商量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亲自下场做设备。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
刚开始,他们连怎么下料都不会。一个锥体的发酵罐,他俩琢磨半天,不知道该怎么做。请教了度娘之后,才知道一张半圆的料就能卷出来。为此,较他更为擅长数学的刘兵,不得不把中学的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又捡了起来。
正在他俩忙乱得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时候,一位天降之人救了场。这就是现在工厂端的工程师杨工。这中间的故事,比电影还戏剧化。
话要说回当年,孔明还在报纸的招聘栏里找工作的时候。那时候每一期的招聘栏里都有一个醒目的招聘广告,是当时济南很多的啤酒设备制造商招聘外贸员的广告。孔明却从来没有去应聘过,因为他心里有一个很简单的认知:“外国人怎么可能买我们的国产啤酒设备?”
而这位杨工,正是从当年发招聘广告的某国营大型啤酒设备厂离职的,此时正赋闲在家。离职的原因也很狗血——违反计划生育,生了二胎。
这要搁现在鼓励生育的年代,杨工不但不会认识孔明,也不会赋闲在家,还会受到表扬。可是,时代在跟个体开玩笑时,从来都不会过问你的意见。
有了专业人才,生产很快就走上了正轨。毕竟刘工是从做过出口生意的大厂出来的,工艺标准也很熟悉。这一次,设备如期达标交付。
客户签定协议
而那位德国客户和孔明一直保持联系。由于他们的设备质量这回很靠谱,对方又接连下了更大的单。
2017年,孔明带着自己新工厂生产的设备,再一次返回慕尼黑。这次,是去德国参展,自信满满的在伤心之地展示他的最新产品。当时孔明的朋友圈是这样发的:“三年之后,Again,Munich!”
从此,精酿啤酒设备制造及出口成为了孔明的主攻方向。这不就是被客户打脸打出来的方向吗?
客户就是上帝,当上帝要打你的左脸时,乖乖的把右脸也给他,然后光就出现了。
跨界创业奋进者
这几年疫情,也影响了孔明的生意。但是因为之前积攒的商誉,欧美日韩也还一直有单。越做越有经验的孔明,也找到了更专注于生产的合作伙伴——安徽的盛总。
专业人做专业事。孔明的公司目前专注于客户开发与维护,盛总那边则专注生产和研发。
啤酒等食品设备,在国内有非常成熟的供应链和技术工人,在国际上又不属于敏感高科技,不用受打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的性价比很高。孔明很有信心,这一份跨境事业,未来会越做越好。
然而,创业者总是不安分的,总是在寻找机会。就像在山里越野或徒步,总想找一条新的道路试试,看看不一样的风景,收获更丰富的人生。
在精酿啤酒设备行业驾轻就熟的同时,孔明也一直在寻找着跨界发展的创业机会。只是寻寻觅觅多年,一直没有找到好的项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何加盐公众号看到一篇《每一个心有不甘的中年人,都需要一次人生的自我救赎》的文章,里面提到,何加盐团队成立了手犹香酒业项目,正在招募合伙人,他一下子动了心。
2022年10月,手犹香酒业青岛运营中心开业的时候,孔明冒着疫情封控的风险,专程从济南跑到青岛,参加了开业仪式,并认真听了一堂手犹香行业认知和酱香酒认知的培训课。
作为何加盐的多年读者,经过与何加盐团队的线下接触,参加完青岛活动后,孔明深深地认可手犹香提出的“奋进者”文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手犹香酒的事业,成为手犹香济南合伙人。
从此后,从啤酒设备制造出口商,到手犹香坤沙酱香酒合伙人,孔明全方位涉入酒类消费升级的赛道。
这个当年章丘青野村的野小子,已经成为一位奋进者,走在了奋发开创,持续进化的道路上。
祝愿,孔明的未来之路,越走越光明。
本期奋进者简介:
杨孔明,1982年生,济南章丘青野村人,山东师范大学外贸英语专业毕业,持续创业者,山东明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手犹香酒济南合伙人、济南运营中心主理人。
手犹香,敬奋进者、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