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死的时候,柏拉图才二十多岁。作为雅典最具智慧之人的学生,苏格拉底的死在柏拉图看来,是绝望的。于是他才开始了他十几年的流浪之旅,美其名曰“环游世界”。

  “柏拉图”并非柏拉图的本名,这个词愿意是“宽阔、平坦、广大”之意,大家看柏拉图长得异常的强壮,所以给他取了这么个小名,有点类似咱们叫隔壁老王的傻儿子叫“王大壮”,其实人家的大名叫“思聪”。不过,后来柏拉图把“柏拉图”这个名字被沿用下来,一直到今天。

  十几年后,周游世界够了,柏拉图回到雅典,发现雅典人民对哲学其实不排斥。于是他在雅典附近开了一座学习,叫柏拉图学院,广收学生,雅典人民也接受了。

  柏拉图毕生撰写了许多哲学对话录,如苏格拉底的对话录。最著名的有体现政治纲领的《理想国》,讨论修辞学和辩证法的《斐德若》,讨论审美教育的《会饮》,谈理想国社会组织的《法律》等篇。

  柏拉图

  他提倡贵族政治,反对民主制度。在哲学上,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道理原则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是不真实的。

  关于爱情,柏拉图认为那是从“美的形体”窥见“美的本质”以后所引起的爱慕,反对把爱情当成利害关系和情欲的满足。人经过这种爱慕或满足而达到永恒的理性美。柏拉图对于爱情的理解虽然具有反对庸俗,但本质上是精神贵族的观点,是他唯心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后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就是导源于他的爱情学说。

  “希腊三杰”除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有一个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学,因此后人把亚里士多德学派成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虽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的哲学理论却与柏拉图截然不同。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批评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是截然分开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抽象世界是离不开现实世界的,所谓抽象的对象,只不过是我们撇开具体事物的某些性质——比如运动,比如偶性,来考察它的某些更纯粹的性质——比如数量关系,比如存在,这些都只是我们人“设立为独立”的东西,他们“事实上”并不能与事物脱离。

  两千多年前的那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仅表达了亚里士多德勇于追求真理,还敢于质疑权威。此两点无论哪一点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或敢于做到的。

  亚里士多德摒弃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说,认为世界由各种本身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组成。“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希腊三杰

  希腊三杰中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名度远高于亚里士多德,但亚里士多德的成就却是三人最高的。他不仅开辟的一种哲学思想“形而上学”,还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学科分支。逻辑思维是他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自始至终贯穿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

  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式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几乎无人可比。他的著作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研究及其广泛,甚至搜集各国宪法,对其一一比较研究。马克思称其为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恩格斯则称他为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有个学生,叫亚历山大,马其顿王子,后来统一了欧洲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历史上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第二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亚历山大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