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教”课堂照亮乡村学子艺术梦想

  转自:长春日报

  这节美术课,杨菁华和同学们一起画庐山瀑布。

  杨菁华和同学们一起探索国画世界。

  3月24日,星期五,绿园区民丰小学综合教室内。

  “同学们,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谜底就在画面里。”话落笔起,美术教师杨菁华拿起蓄满墨汁的毛笔,在宣纸上勾勒出一座山峰,又一座山峰。

  “老师,是《望庐山瀑布》吗?”

  杨菁华惊讶地看着同学们,也就十秒钟,同学们便揭晓答案。“恭喜你们,答对了,那我们就一起将李白诗中的庐山瀑布画出来吧。”

  “同学们,先用湿笔,勾勒出山的轮廓,要注意构图留白。”

  “同学们,画山石的技法有很多,我们先学披麻皴……”

  紧跟着老师的节奏,同学们又一次开启了水墨世界的探索。

  “老师,我的瀑布快被挤出画面了,快帮我抢救一下!”

  “老师,紫色云雾的颜色太难调了。”

  看着兴致勃勃“求救”的同学们,杨菁华的笑意溢出了嘴角,这是同学们对学习国画的热爱,也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求。

  其实,国画课和杨菁华老师对于民丰小学各年级的同学们来说都是“新朋友”。

  新学期,为了弥补学校艺术领域短板,民丰小学从绿园小学引进了美术、音乐特色课程与骨干教师,让全校110余名学生推开了国画与竖笛领域的大门。“民丰小学是一所超小规模的乡村小学,为了解决学校师资力量短缺问题,按照绿园区教育局规划,2021年秋季学期,我们与绿园小学建立了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成为绿园小区西校。”校长卫广薇表示,正是共同体携手打造的“走教”“支教”形式,让学生们有了更多认识“新朋友”、接触新领域的机会。

  以国画课为例,来自绿园小学的杨菁华每周五到民丰小学“走教”,以大课形式教学,一二年级课程主要了解色彩、形态,感悟气韵;三四年级开始学习运笔技法等基础知识;五六年级以作品赏析为主,“这是我第三次来学校上课,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比如校园写生、校际国画大赛等,给孩子们更多创作空间和展示平台。”杨菁华的兴致勃勃与学生们同出一辙。

  “走教”仅是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共研、共享、共进、共赢”的其中一条路径,根据教师需求导向,共同体通过课堂实践、集体备课、教学研训、试题分析等方式班本化引用优质资源,增强课堂实效;选派教师到绿园小学跟岗学习,学科教师一对一结对,增强教师创新意识……通过引才、引智、引技等多种途径推进,民丰小学逐渐变了模样。

  “校长,您看到了吗?孩子们眼中都闪着光。”国画课下课后,帮着同学们一起清理墨迹的保洁阿姨感慨道。

  不知从何时起,校园里欢笑声更多了,读书声更响亮了,这座小而温馨的学校如春天般散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