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熊荣军|走在新闻路上

  昨天,我和新闻在路上;今天,我和新闻在纸上;明天,我将打点行装又出发,永不懈怠,痴痴地走在新闻路上。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转眼走过24个春秋。新闻像我痴情的恋人,让我默默付出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题记

  引 子

  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痴恋新闻如醉如狂。1999年11月24日,是值得庆贺的日子。我的第一个百字新闻《毛坝岭村天麻收入户逾200元》,121字在《安康日报》第2版秦巴短波专栏由文字变铅字。此稿手写,誊正三次,装进信封,挤上邮车,来到安康,走进报社,变成文章。看到报纸 的刹那,怦然心动,激动万分……给了我无限的动力和希望。这个百字新闻开启了我的人生新阶段,从此踏上没有回程的单行线。花开花落二十四载, 如今我依旧在新闻的路上痴痴前行。

  

  1999年11月24日,《安康日报》第2版秦巴短波刊发《毛坝岭村天麻收入户逾 200元》 ▲

  一往情深,勤能补拙,新闻路上如琢如磨。2011年 9月,是收获的金秋。我的拙作30万字《走 在新闻路上》一书出版。《安康日报》资深编辑、我的启蒙老师田金会在序中写到,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走在新闻路上》一书最明显的特色,既有新闻作品集锦,又有新闻写作技巧借鉴和心得体会,无疑是基层通讯员培训的一部好教材,对提高基层通讯员队伍素质和新闻写作技巧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这个序是对我最佳的褒奖,多年以后仍然是我一往深情地走在新闻路上的不竭动力之源。

  一生痴情,宁静致远,怀揣新闻砥砺前行。2022年1月29日(腊月二十七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岁月更迭之时,我的随想《每个新年都是新的出发》,在《安康日报》我们 的新年寄望“让梦想如虎添翼,凭笃行以赴大观”专题刊 发。正如文中所说,每一次采访、每一次提炼、每一次撰稿都是对平利发展的记录;而每一天、每一篇文章、每一份报纸都是对我奋斗青春的见证。余生,我继续痴痴地在新闻的路上前行,捕捉感动瞬间,写活平利故事,在新闻里打磨渐渐老去的幸福时光。

  

  2011年9月,我的拙作《走在新闻路上》一书出版 ▲

  恒心——历时 11个月,9易其稿终见报端, 再次找回 24 年前的感觉, 和发表第一个百字新闻一样怦然心动

  晨起读报。2022年1月5日晨醒,习惯性地打开《安康 日报》,当《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看乡村振兴 的“平利风光”》跃入眼帘,惊喜欲狂,激动万分,我忍不住一口气大声读完,好心情油然而生,快乐由心间向全身四处蔓延。

  日志悟窍。那天清晨,小城被阳光沐浴,幸福一路荡 漾……上班泡完茶,我第一件事是找到发给编辑部李静老师的原文打印出来,对照《安康日报》数字报,逐字逐句学习李老师的推敲斧正,深刻领悟文字的奥妙。我在日志中写到:9易其稿终见报, 原文17段 4081字,经李老师对标题、导语、正文的精心斧正,最终成文11段 2382字。此文标题,高屋建瓴,充满诗意;导语,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正文,有情有景的乡村振兴故事,没了文件味,有了更多泥土的芳香、山水的味道、乡村的气息。斧正后的新闻娓娓道来,生 动诠释平利县从“两山论”到“两不负论”的发展理念,真情书写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平利实践”。

  信念如初。此文,历时11个月,刊发之时,我的第10 稿《绿水青山为振兴作证》初稿再次出炉。第1稿写于2021年2月,是为《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典型案例专题撰写,2个月未采用,又按《农民日报》绿色生态版修改,2个月后仍不见报端,总是心有不甘,又针对《中国绿色时报》《中国环境报》《安康日报》等报刊相应版面相应栏目进行了一 次又一次地修改。我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最终会由文字变为铅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好的诗句需要匠心打磨, 好的新闻也是如此。9易其稿终见报端,这篇新闻也是我践行“四力”的具体体现。我一次又一次在平利山水间挖掘新的素材,一次又一次在白天黑夜间完善新的构思,一次又一次在字里行间推敲新的一字一句……不断用“脚力”寻找“新闻之源”,用“眼力”发掘“新闻之神”,用“脑 力”洞察“新闻之魂”,用“笔力”勾画“新闻之花”。

  匠心—— 12个字到 1张特刊, 经过了两位老师指导, 经 历了四次升华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县域经济报》推出“走百县,寻百年路”专栏系列报道,突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这条主线,通过镜头笔头,记录一百年来我国县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宣传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光 辉历程、伟大成就和现实图景。

  二十多年史诗故事。2021年 7月 1日,《中国县域经济 报》“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刊”第57版,“百年辉煌县域见 证 陕西省平利县”,主题报道是《从“生态立县”走向“处 处美”》,发展印记是《红色精神铸魂绿色发展》,地方名片 是《临湖叙旧事 依山品芳茗》,讲述平利生态立县史诗故 事。这张特刊主题“生态立县,追求‘美丽’十八年;产业 兴县‘点绿成金’二十载”,不光是“生态立县”在平利发展 中、在生活里、在新闻里的由量变到质变,也是平利在“农民富、农业兴、农村美”的振兴版图上创造品质生活开的花结的果,更是对我这20多年的新闻作品的再次重温、再次升华、再次结晶。

  两位老师点石成金。此版完成,我还有一个精彩的故 事。上文中提到9易其稿的第4稿,投到中国乡村振兴杂志 社。编辑邓荟雯老师看后,来电指导说:可按文中“生态 立县、产业兴县、质量强县”这12个字,针对经验交流专栏 撰稿。经过深入采访成文3500字的《乡村振兴的“平利实 践”》,邓老师精心斧正为2442字的《陕西平利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产力》。因杂志版面紧长,久久未刊发,再次增加新的案例,再次重新谋篇布局,成稿《陕西平利红色精 神引领绿色发展》,又投到中国县域经济报社。李彦东老师看后,发来“走百县,寻百年路”大型专题报道通知,指 导以“生态立县”为主题道报,配发红色发展印记、六张地方名片进行特刊组稿,经李老师实地、电话、微信多次指导、修改、斧正,最终成文5492字、配图2张,成为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张特刊。

  发光新闻美梦成真。这张特刊如愿以偿,一半是“诗 心”,一半是“匠心”。我用一颗“诗心”,仰望灿烂星空,拥 抱新闻理想;我用一颗“匠心”,下笔精益求精,成文字斟句酌……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是一张张报纸上的一个作者;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一次次采访平利新闻。然后,我昼夜相继同每个字搏斗,下足绣花功夫敲出一个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诗意文字;在一位位编辑老师指导下, 用一颗“匠心”孜孜以求地写出一篇篇有品质、有思想、有温度的发光新闻。

  痴心—— 第一个百字新闻,第一封信,第一个头版头 条,第一本书 …… 无数的感动激励着我在新闻的路上痴痴 前行

  白驹过隙

  从刊发第一个百字新闻至今,蓦然回首已是 24个春 秋。

  回想起刚参加工作时就酷爱看报,看多了心里就有了一股冲动,也总想写点什么,终于忍不住模仿《安康日报》范文,写了条百字新闻,可喜的是一周后还真见报了。自此以后的 8000多天,我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看报。看报是我每天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我每天最重要的事情。

  20年前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油墨飘香的报纸。20年后拂晓醒来,在床上打开手机看看数字报。看看写的新闻发没发,看看头版头条的风向标,学习点睛好新闻,看看有哪些专题、有哪些专栏,确定写稿方向,给合平利亮点 经验进行撰稿。

  最初看报,是为学习,是为模仿,是为照葫芦画瓢。如今看报,已成习惯,已成自然,如果有一天忙着没看报,总会觉得当天少了点什么,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躺下前总要看看当天的报纸新闻才能安然入睡。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基层新闻人要常态化学习 中央和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把握写新闻的魂;每天学习《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安康日报》,摸清当前宣传方向;经常看平利电视新闻、平利政府网站,掌握平利新闻线索;常态化在网上和书上学习新闻写作技巧,提高新闻写 作能力。24年来,平利县从“生态立县”到建设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我对接中央、省、市、县的政策精神,深入一线采写政策与形势在平利产生共振的事实,月月推出精品新闻、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讲活“平安顺利幸福安康”好故 事,宣传平利发展,宣传平利品牌,树立平利形象。

  喜从天降

  每当夜深人静,翻开已经发黄、带着体香的剪辑本,一幕幕往事, 如电影一样浮现在脑海里,让我思绪万千。

  

  2002年 8月 20日,我收到来自陕西工人报社编辑阎冬老师的书信抖 ▲

  1999年,暖冬,暖暖的阳光像春天一样温暖。好几天都沉浸在《安康日报》发稿的喜悦中,晚上梦中想,白天吃 饭也在想。11月 27日晚上9点过后,大贵镇当时的书记柯 昌富敲门进我宿舍,拿着报纸,指着《毛坝岭村天麻收入户逾200元》说,稿子发了!以后还要多学习,多看报,继续好好写稿子。见报的得意,书记的鼓励,让我一发不可收,2000年在《安康日报》发表新闻71篇。

  因写新闻,一纸调令,我从大贵进了城,真是喜从天 降。2001年8月8日,真是个好日子,我来到当时想都不敢想的平利县委宣传部专职写新闻。

  灿烂星空下,坐在老家桂香小院独饮,22年前的回忆异常清晰。在大贵工作5年,深思熟虑决定辞职之际,喜迎我的人生贵人。2001年7月中旬,雨过天睛的一天,当时的平利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向东晓一行,走进我的办公室。我很是意外,很是惊讶……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向部长亲切地谈起我写的新闻,和蔼地问起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和毕业于什么院校。临别之际,同行的陈永乐带走了我的新闻剪辑本。

  人生遇贵人,胜得千两金。可以说,我的贵人就是向 东晓部长。我的第一个百字新闻,改变了我的这一生,让我成为新闻路上的追梦人。怀着对贵人的感激,对新闻的 痴迷,我沉心静气,我孜孜不息,在心底默默告诉自己写新 闻就一定要写出“大名堂”来。

  前行动力

  第一份荣誉。我的新闻生涯中,第一份荣誉来自安康日报社。一篇又一篇新闻,在一版、二版、三版源源不断地 出现,我很荣幸地在2000年被安康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第一个电话。第一个告诫电话还是来自安康日报社。2001年10月 11日,接到安康日报社编辑部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田金会老师亲切的声音,第一次和田老师通话很是激 动。田老师核实新闻稿件中的数量单位,问“10000万斤”是不是笔误,原来手写稿把“公斤”写成了“万斤”。出现这样的错误,我的脸不由得发红,火烧火燎的。我在电话这 头逐字逐句地用心记录田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诫,投稿前一 定要用心校对,逐字推敲。从此以后,我牢记心中,慢慢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第一封信,来自陕西工人报社,我珍藏至今。2002年8月20日,我收信一封。打开一看,是编辑阎冬老师写的,激动的心,颤抖的手,信也在手里直打抖,手写的书信字里行间中洋溢着师之情、爱之切,读着读着就泪流满面。今天再次读信,眼框瞬间湿润了,20年前的温馨,20年前的鼓励,至今记忆犹新,仿佛就在刚刚。

  第一个《安康日报》头版头条奋斗了3年,《平利致力打造经济发展平台》2002年 9月 12日刊发;第一个《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奋斗了 5年,《外地资金争先恐后拥向平利》2004年 9月 12日刊发;第一个“国字号”头版头条,奋斗了 整整20年,《“社区工厂”温暖秦巴》2018年5月31日在《中国社区报》刊发……一个又一个第一,是新闻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激励,是新闻路上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更是我跋涉在新闻路上披荆斩棘、执着前行的动力之源。

  名师引领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新闻路上遇到好老师,是我人生的幸运。写新闻是一条漫长而艰辛之路,是一条不断向前辈、编辑、记者的学习之路。对于新闻人来说,学习是一 门必修课。我在前辈指点下入门,在编辑和记者指导下进步。

  清晰印脑海。2001年,来到宣传部,就遇上我的新闻启蒙好老师吴斌和陈永乐。当年给我改稿绝不亚于贾岛推 敲,两位老师一字一句打磨细节,一直牢牢记在我心里,直到今天依然清晰印在我脑海里。

  为我做嫁衣。随后在我的新闻生涯中,陆续遇上了好老师:安康日报社从田金会到李静,陕西日报社从李卫到张斌峰,人民日报社从姜峰到高炳,陕西工人报社阎冬,陕 西农村报社张忠德,中国社区报社赵雪,中国县域经济报 社李彦东,农民日报社肖力伟,中国青年报社孙海华,时代报告 · 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王夏……这一位位可爱好老师甘为我做嫁衣,大爱无痕,无私奉献,在电话中指导敲定选题,在微信里指导谋篇布局,在现场传授采访技巧。每一 次采访,老师都传授了技巧,每一个电话,老师都用了真情,每一次微信老师都用了真心,每一次斧正,都凝聚了老师的心血……这每一次的每一次,都让我在新闻路上受益匪浅。

  大爱情无痕。授我以渔的好老师,还有一大批报刊编辑,我都不知姓甚名谁,编发着一篇又一篇稿件……有些老师对有些稿子几乎进行“推到重来”式地重新谋篇布局。 如《一片叶子“点绿成金”—— 陕西平利县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在《中国环境报》2021年 5月 12日美丽中国“两山”实践创新之路系列报道见报时,让我觉得只有我的名字没改过。

  如果没有这一路走来的各位良师,没有当年的幸遇贵人,就没有我的新闻人生,更不会有我300多万字的新闻作 品。

  薪火相传

  平利新闻团队历来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20多年前,我有幸加入,一路走来。我既是前辈经验的受益者,也有义不容辞的“老带新”责任。

  打磨五千天。10年以前,我精心准备《功夫在新闻内 受益在新闻外》新闻写作课件。我在和广大通讯员一次次交流中,一种意念越来越强,为何不整理成书供初学者借 鉴呢?说干就干,2011年终于集文成书。从这以后,我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完善,到2022年形成《走在新闻路上》课件。

  书送爱好者。2022年4月,平利县通讯员轮训启动,我 从基本知识、六点认识、三大关键、五条经验四个方面进行授课交流。轮训期间,我每周组织所带学员学习报纸专题 专栏,结合实际确定标题;对学员稿件,从标题、导语、正文一对一进行从点评到修改;告诉学员投稿邮箱,推荐编 辑老师,畅通发稿渠道;赠送学员书籍,期望能从《走在新 闻路上》一书中学到写作经验。10多年来,我陆续为新闻爱好者送书《走在新闻路上》300余本,从平利送向金州安康,送向古城西安,一路送到好客山东,希望他们能从中受 益。

  后浪推前浪。平时工作之时,我就爱和通讯员交流新闻写作心得。特别是2022年,三轮带出7名出色学员。刘媛媛短短两个月在《农民日报》等报纸发表新闻18篇,程小莉写出意境优美的散文式新闻,吴澄写新闻有我当年的 劲头……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当年勤奋的影子,我真是无比欣慰。薪火相传,新人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平利年轻一代新闻人会比我写得更好更精彩。

  新闻生涯

  回首往事,工作27年,24年长途跋新涉闻,出书1本,抢占60种报刊重要版面,发表72个头版头条,发表的新闻作品有300多万字, 用青春倾情书写平利故事。

  

  作者熊荣军 ▲

  从一见钟情开始,我与新闻感情日渐深厚,乃至到痴 迷。有人说我写新闻有瘾,这话是真的。见到好新闻,如不写出来,吃饭都不香,觉也睡不好。2004年《兴隆寨村的 “村规民约”》完成于凌晨 3点;2022年《农民变工人精彩故事多》完成于破晓时分,这些新闻都不是专门采访的,都是我偶遇的, 都是我连夜一气呵成的。

  用心用情,不负青春,把新闻追求写在每一篇报道中。翻看过去的报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生态立县、 脱贫攻坚、抗击疫情、乡村振兴……我用新闻记录着一个个真实的平利故事。从 2000年大贵大雨到2010年平利特大洪灾, 从 2003年“非典”到 2020年“新冠肺炎”,从2003年 “生态立县”到2021年建设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新闻人的特殊使命,让我经常“挑灯夜战”度过8000多个日日夜夜, 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五更”。当晨曦将染红黎明之时, 我战斗的身影已在采访的路上了;当星光点亮夜幕之时, 我疲惫的身影还在返回的路上;当在美妙梦乡但灵感突来之时,我瘦弱的身影一头从床上爬起来写稿到天明。这些年,我就这样写了一篇又一篇,写了一年又一年,写出了一大批好新闻如:《让“女娲”走向世界》《“非常时期”看平利》《生命至上 安全第一》《乡村振兴 托起百姓安居乐业新生活》《理“响”平利情暖平利 德润平利》《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让茶叶晋级茶业》《和谐新村画中藏》《蓝天碧水生态美》《绿水青山间的幸福》《乡村振兴贵在实干》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我为平利的发展贡献了舆论力量。24年来,我通过《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 女报》《农民日报》《中国社区报》等60家报刊,一次次把平利的芳名推送到更多的读者面前,吸引了更多朋友的目光聚焦到平利。蓝图成为实景,期待变成喜悦。24年的新闻生涯,我与平利发展同频共振,记录平利“一砖一瓦”如何砌筑, 展现平利奋斗进程中的鼓舞与振奋。

  后 记

  手中的笔,脚下的路。万紫千红总是春,布谷声中令夏新,清秋醉美水莹莹,冬润瑞雪迎新年。瞬间,我在新闻路上又一年。回忆我的新闻生涯,从读者到作者,从集字成句到集句成文,从开始写得像,到写得是,再追求写得好,久久为功,长途跋涉在新闻路上。百字新闻、头版头条、纪念特刊、集文成书,24年的新闻生涯,24年的时光印记,在历史的长河,无非一瞬。但我依然相信,新闻,不仅仅是记录平利,不仅仅是见证青春,更是对时代的回应。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忘昨天的新闻初心,奋进今天的新闻征程,奔向明天的新闻憧憬。历史是昨天的新闻, 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整理昨天新闻资料,书写时代报告文 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文并不是我新闻人生的尾声,而是新的开始!它在我心里种下文学的种子,让我在新闻生 涯中思考报告文学, 在文学思考中延伸新闻志向。

  作者简介:

  熊荣军,平利人,从事新闻写作24年。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中国社区报》《中国县域经济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建设报》《中国人事报》《中国交通报》《中国水利报》《中国社会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商报》《经济参考报》《精神文明报》《现代教育报》《中国县域经济》《中国报道》《中国乡村振兴》《中国扶贫》《中国林业》《当代县域经济》《陕西日报》《安康日报》等 60种报刊发表新闻作品300多万字,出版《走在新闻路上》作品集。

  本文原载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2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