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故宫修大殿
回忆起第一次踏入太和殿顶棚时的情景,周乾笑道:
“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想象出来,顶棚里的积灰有20厘米厚,踩一脚下去,灰尘飘得满棚都是。领导笑着对我说,周乾你很走运,你闻到了三百年的灰。”
这也是太和殿三百年来的第一次大修。正是这次大修,让周乾有了做“故宫庖丁”的底气。他对故宫的了解,是从实践工作而来,加上专业的理论知识,让他成了“有血有肉”的故宫专家。
为大众所熟知的故宫,其实并不为大众深知。谈故宫之美,绕不开故宫里的建筑。4月2日,故宫古建研究专家周乾老师将带着他的两本力作《太和殿》《故宫建筑细探》做客,将故宫建筑里的秘密和趣闻娓娓道来。
主讲嘉宾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建专家。代表作《故宫建筑细探》、《太和殿》。
主办方
活字文化 世纪文景
时间
4月2日(周日)
16:00—17:00
地点
郎园vintage·参SPACE
参加方式
凭书市单日票入场
直播地址
不久前,周乾还接受澎湃问吧邀请,与读者一起聊聊故宫古建筑的秘史与冷知识——
故宫轶闻趣事
@药师傅:1992年雷雨夜,游客发现故宫红墙上有“宫女照”确有其事吗?
周乾:目前没有可信的资料证明其真实性。但是故宫的红土主要成分为Fe2O3(氧化铁),是录像磁带的重要材料之一。在古代,宫女在红墙内行走时,如恰恰遇到雷电天气,闪电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可在红墙表面产生γ-Fe2O3,使得“宫女魅影”有可能被“记录”在红墙上。该过程类似于磁带在电磁场作用下,保存视频和音频的磁信号。而上百年后,在红墙罩面灰仍保存完好的前提下,游客在雷雨天参观时,很有可能闪电与磁场再次相互作用,使得“记录”在红墙上的“宫女魅影”再现。该过程类似于磁带的磁信号在电磁场作用下,还原为视频和音频。由此可以认为,“宫女魅影”现红墙并非毫无科学依据,是有可能发生的。
红墙倩影: 1992年的一个雷雨天,有游客认为看到了故宫红墙上出现的四个宫女的影像,关于这个奇异的现象至今仍然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Monicaaa:故宫六百年来从未在雨季遭水患吗?古人建造的排水系统有多牛?
周乾:史料表明,602岁的故宫从未遭受水患。故宫的排水系统很完善,且每年在雨季来临之前都要进行维修保养,因而始终能够发挥有效的排水功能。故宫排水系统可包括屋顶、地上和地下三个部分。所谓屋顶排水,即雨水降落到屋顶后,而后从屋顶排至地面;地上排水,即是指地表雨水流入明沟、再流入暗沟或内金水河;地下排水,即暗沟的水排入内金水河。故宫屋顶排水巧妙;而地上、地下排水系统纵横交叉,巧妙地通向各个宫殿及院落,它们将雨水由中轴线排向东西两侧,再统一由北向南排向内金水河,并及时排出紫禁城,经筒子河流入通惠河。
@赞美虚无:您曾参加太和殿的大修工程,请问太和殿古时起到什么作用?为何需要大修?
周乾:太和殿在明清时期为帝王举行国家重要仪式的场所,如皇帝大婚、皇帝登基、皇帝万寿节(生日),传胪(殿试发榜)等。实际上,明清时期,太和殿平时都是关着门的,一年开不了几次门。但是,太和殿在明清时期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地位极其重要。古建筑大修有利于其延年益寿。我国古建筑历经时间长久,建筑材料老化,且在长时间自然(地震、大风、雨雪等)或人为(人群荷载、环境振动等)因素作用下,不可避免出现开裂、变形、拔榫、糟朽等结构病害,因而需要修缮加固。根据古建筑结构病害的严重程度,对古建筑的修缮加固可分为维护保养、小修、落架大修等方式。
《故宫建筑细探》实拍图
故宫建筑的科学性
@LY烈阳:故宫选址有什么讲究?
周乾:以朱棣选址北京中心为例说明。选址依据可包括以下几点:
(1) 地理环境的优越性。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东南则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
(2) 古天象的合理性。古人认为天为圆形,所有的星宿围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转动,这个中心即为北极星所在位置,是天帝的居所,亦是天体的中心。北京是古天象对应的大地中心,因而符合朱棣对紫禁城的选址要求。
(3) 元故宫遗址奠定基础。紫禁城虽然建造于明代,但其选址应该由元代开始。其原因在于,紫禁城是在元故宫遗址上建成的。可以认为,元故宫为明紫禁城的选址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4) 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皇帝兴建都城、王宫,其选址应满足“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思想。紫禁城选址为北京城的中心,与“中”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
(5) 中国传统建筑风水思想的影响。紫禁城建筑的选址无疑渗透着传统建筑风水的思想,如“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等方面。
(6) 朱棣本人的主观因素。朱棣借“靖难”之名,攻打南京,历时四年,夺取了皇位。为了巩固地位,朱棣打下南京城后,对建文帝的大臣进行残酷的屠杀,虽然震慑了建文帝朝人,但是也失去了南方民众的拥戴。且他攻打南京时,建文帝失踪,生死不明,这令他不安。以及,朱棣常年在北京生活,不适应长期居住南京,使他产生迁都的想法。此外,元被灭后,其残余势力退入漠北,占据东至呼伦贝若草原、西至天山、南临长城的广大地域,并屡谋复兴,意图重主中原。这对朱棣政权亦构成威胁。迁都北京,对朱棣而言,利大于弊。
《故宫建筑细探》实拍图
@澎湃网友RrUnyu:故宫的风水体现在哪?
周乾:“风水”实际是古代堪舆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就是满足建筑使用者的环境地理设置。《故宫建筑细探》里解读的“三垣”、“四象”、“五行”、“七星”、“八卦”等内容,均属于故宫古建筑风水。
@小兔兔:故宫的门窗有啥讲究?故宫里面的房屋数量是如何计算的?
周乾:故宫的门窗纹饰有等级,拙作《太和殿》之“装修”,将门窗纹饰按等级由高至低分为三交六椀菱花纹、双交四椀菱花纹、正方格、斜方格等。
在古建筑领域,四根立柱围成的空间称为“一间房”,拙作《太和殿》之“华章”内有详细记载。故宫的房间数量,是按这种方式数出来的。
故宫鸟瞰图
古建筑的修缮保护
@ontheroad9898:山西应县木塔这类全木结构的古建筑,如今有什么特殊的保护手段吗?
周乾:关于古建筑的修缮保护,我首先推荐传统加固方法。这些方法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传承,到现在是很成熟的,效果也是被历代工匠证明可以的。关于现代材料在近代历史文物修缮加固中的运用,我觉得还是持谨慎的态度。
另关于现代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运用,我认为在不扰动文物本体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脉动测试技术、无损检测及分析技术等来作为古建筑的维修保养的辅助手段,这是可行的,它们有利于古建筑更全面、更有效的保护。犹如人的体检,由传统方法再增加到现代科技手段,只要是科学合理的检测、分析、评估手段(注意所有手段并未扰动主体),这些科技手段就是有积极意义的。科技发展推动古建筑修缮和保护,主要表现在为古建筑提供更为科学、有效、全面的检测评估手段。
@Puzz康:您觉得保护研究古建筑最重要的意义何在?古人的智慧对今天的建筑设计有什么具体的启发吗?
周乾:我觉得保护古建筑最重要的意义,是学习其中蕴含的古代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并进行传承和弘扬。古人的智慧对今天的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比如我在《北京日报》发表的《故宫古建筑如何防震抗震》,就是基于今年2月6日土耳其地震造成的古建筑震害,解读了故宫古建筑的抗震智慧,并为现代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读友:故宫的开放程度是根据什么决定的?
周乾:我个人的理解是:故宫的开放程度是依据我们对故宫古建筑及内设文物的保护成熟度确定的。当故宫内一个建筑区域的古建筑得到了妥善的维修保养,其中的文物(主要是指原状陈列)采取了有效可靠的防护措施,那么就基本具备开放的条件了。故宫目前的开放区域接近80%,值得大家来打卡,感受其中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太和殿》
著者:周乾 著
出版时间:2021.1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图书策划:活字国际
一座宫殿展现紫禁城美学精华,500幅彩图拆解太和殿建筑细节
故宫古建专家带你领略太和殿的设计之美、布局之美、构造之美与色彩之美
细微之处展现古人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故宫建筑细探》
著者:周乾 著
出版时间:2023.1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图书策划:活字国际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建专家周乾全新力作
单霁翔、晋宏逵、祝勇 诚挚推荐
专业的宫廷建筑图文详解,有趣的故宫古建故事,235张高清彩图,从一片瓦到整座城,细探故宫建筑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