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太空里的“火眼金睛”,首批影像成果发布→

  3月28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首批影像成果,包括全球臭氧柱浓度监测图、全球二氧化氮柱浓度监测图、亮温监测图、海冰监测图、高光谱数据立方体图等高光谱数据图像,展现了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在温室气体探测、内陆水体水质定量遥感监测、地物精细分类、矿产资源调查等方面的重要应用成果。

  上图为基于AHSI获取的迪拜沿海地区高光谱数据,通过地物分类可准确识别出水体、建筑、道路、裸土等地物大类信息,并可在每一个大类中细分出3~5类有效亚类,还能识别出远海的船只信息。分类结果表明,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可支持开展更精细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水质监测、海洋环境监管、渔业活动监管等多方面的应用研究。(来源:国家航天局)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于2022年12月9日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后,随即转入为期6个月的在轨测试阶段。2023年1月21日,卫星平台系统和载荷完成功能测试,各载荷预处理图像质量良好,在轨状态稳定,正式转入星地一体化测试阶段。

  “卫星未来将应用于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自然资源调查、大气成分探测等领域,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赵坚说。

  “综合考虑图像质量、地物类型、成像模式等因素,选择了能够体现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特有功能和性能的影像成果共14幅。包括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影像产品7幅、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影像产品4幅和宽幅热红外成像仪影像产品3幅。”赵坚在成果发布会上介绍。

  左图为WTI获取的2023年2月26日07:40:14北极航道图,右图此地区的亮温图,上图可以准确监测碎冰量及海冰融化情况,可以实现全天时海冰变化监测,为航道的安全保障提供重要数据。(来源:国家航天局)

  高分数据已累积分发4000余万景,在28个行业、31个省域、2800余家单位得到广泛应用。全国已经设立了31个省级数据与应用中心和3个区域特色中心,并向市县级应用拓展。高分数据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应急减灾、气象等行业取得了一大批应用成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空间信息支持,成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

  据了解,在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的组织下,首批影像图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联合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单位联合制作。

  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声明: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科技前沿|太空里的“火眼金睛”,首批影像成果发布→》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