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读《孙子兵法》?来听黄朴民教授怎么说

  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今年3月推出了著名《孙子兵法》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的《孙子兵法译注》和《孙子兵法十八讲》。近日,黄朴民教授携新书“黄朴民精解《孙子兵法》”系列,做客杭州市新华书店庆春路店,并以“今天我们怎样读《孙子兵法》”为题,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活动中,黄老师从“《孙子兵法》是一本怎样的书”和“《孙子兵法》好在哪里”这两个方面出发,逐一讲解了《孙子兵法》十三篇各自篇目的核心思想和内在逻辑,以平易生动的语言,和读者分享了他数十年来研究《孙子兵法》的心得。

  黄朴民老师认为,中国的经典浩如烟海,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最核心的经典就是四本书,三万个字。

  

  关于《孙子兵法》究竟好在哪里,黄老师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孙子兵法》重战略而非战术,战术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会逐渐过时,而战略不会,就如我们熟知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永远都不会过时。

  第二,《孙子兵法》并非高大上的典籍,它的哲学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实上一个人每天在做事时,都会用到其中的道理。如“迂为直”,有时候做事、说话迂回一些,反而能更快、更容易地达成目标。

  第三,《孙子兵法》教会了我们逆向思维。有的道理是“好的”“正确的”,但过于极端,反而容易变成坏事。而《孙子兵法》教导我们,要从反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第四,《孙子兵法》充分展现了统帅和管理的重要性,并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方法。汉朝时规定,普通士兵和军官要学《司马法》,而少将以上要学《孙子兵法》,可见其中的哲学思想,对于管理与统帅帮助非常之大。《孙子兵法》书名被翻译成The Art of War,而非The Rule of War,也体现了这一点。读懂《孙子兵法》,读懂其中的战略思想,就能“管好人”、“打好战役”。

  

  《孙子兵法十八讲》从梳理中国古代兵家脉络开篇,诠释《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对《孙子兵法》的方方面面都做了细致入微的精心解读,对读者理解《孙子兵法》原文有诸多裨益。

  据了解,这两册的套装里面还有四样关于《孙子兵法》的赠品,包括根据两本书的内容制作的思维导图,从商朝晚期的妇好大铜钺到清朝乾隆年间的《平定台湾得胜图》,十六页古代军事图册带你领略中国古代军事风采;以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汉简制作的明信片;两枚战国秦杜虎符书签。

  责编:TX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