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走向盛春的江苏小剧场剧目创作——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观后

  3月15日-30日,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在南京成功举办,吹皱一池春水,有效激活南京小剧场戏剧市场,使得小剧场戏剧一时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参演的小剧场剧目来自全省多个设区市、多种类型的文艺单位,在题材内容、艺术呈现、参与主体等许多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特点,生动展现了南京城市文化的活力生机和江苏小剧场剧目创作的精神风貌。

  一、题材内容广泛多样

  纵观20台参演剧目,其表现主题丰富多样、关注领域广泛多元,既有历史题材,又有现实题材,既有革命题材,又有儿童剧目,有效拓展了当下江苏小剧场剧目的表现范畴。

  小剧场剧目一向以先锋性、实验性、探索性著称,但本届小剧场单元有4部剧目聚焦革命主题,反映革命历史,显得难能可贵。他们自觉地从党史、革命史采撷材料,自发地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灵感,必将发挥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话剧《影剧院之夜》

  话剧《影剧院之夜》和《0423》都讲述了在南京发生的隐蔽战线的故事,一个以1931年顾顺章叛变为背景,作为隐蔽战线的地下党面对国民党的盘查用生命完成情报的传递;一个是在解放军势如破竹、陈兵江北之际,南京电信局话务科代号“朱雀”的地下党员战胜困难,顺利“助攻”南京于1949年4月23日胜利解放。越剧《妈妈》和沉浸式戏剧《红色记忆》则直接取材真实的革命历史,正面再现雨花英烈孙津川与母亲的故事和南京江北新区的红色历史。

  

  沉浸式戏剧《红色记忆》

  本次参演剧目中有8部剧目是现实题材作品,占到剧目总数的四成,成为本届小剧场单元的“重头戏”,充分体现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命题,也充分说明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话剧《高二,不慌》

  一部分现实题材剧目聚焦当下中国的重大主题和社会热点,比如,《高二,不慌》关注当下中国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考”,展现教师、家长、孩子们的悲欢喜乐;话剧《我要见市长》以普通农民要见市长的喜剧故事,艺术再现中国广大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柳琴戏《渔歌》取材于长江十年禁渔,反映渔家百姓生活冷暖和生态文明建设;话剧《生日》以一个家庭的三个子女为母亲庆祝生日为贯穿线,展现改革开放后四十年的社会巨变。

  

  话剧《疾走天使》

  另一些现实题材剧目则讲述平凡人的不平凡生活,像话剧《疾走天使》聚焦平日较少受到关注的特殊群体——120急救医生,塑造出真实感人医护工作者形象;话剧《幕下的人》在舞台上呈现“乡村放映员”这一职业,唤醒人们对露天电影的特殊情感记忆。

  

  昆剧《千年一叹》

  还有一些剧目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比如,话剧《中文系》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11位大师事迹为载体,发出心灵拷问。改编自著名作家鲁敏原创小说“零房租”的话剧《心房间》,则深入探讨年轻人孤独、老年人失孤等沉重的社会问题。

  本次参演的3部历史题材剧目,都是以江苏历史名人为题材,富有江苏地域文化特色,凸显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昆剧《千年一叹》演绎明末清初的苏州才子金圣叹的传奇人生,话剧《半世随园》讲述清代才名诗人袁枚的“半生故事”,锡剧《红豆》描写南朝梁代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和女尼慧如的情感生发,不仅仅让我们重温曾经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历史故事,更让我们与这些历史人物展开了特定环境下的心灵对话。

  

  《到玻璃房去》

  儿童剧一直是小剧场演出市场的重要内容,此次也不例外,共有4部儿童剧参演,丰富了本届小剧场单元的剧目色彩,让小剧场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到玻璃房去》和《狐狸的秘密》都是童话剧,前者讲述花脸鸭如何在寻找朋友的过程中发现自身潜能,是关于利益与友情、成长与勇气的故事;后者以一只为寻红宝石误闯素食动物王国的小狐狸故事,演绎勇敢、自信、友谊的情感唤醒。《我是哪吒》则是一台神话剧,依托经典神话人物哪吒的原型,重新创造了一个关于什么才是真正英雄的故事。《苏丹的犀角》以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为故事题材,探索对动物生命敬畏和尊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苏丹的犀角》

  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

  本届小剧场单元的各个剧目在题材的新颖、思想的新锐、情感的深刻以及表现形式、呈现手段的探索创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大多数剧目能够紧扣一个“小”字,舞美坚持小而精,演员规模小而表演优,主题能够以小见大。也有一些剧目模糊了“大、小”的概念,小剧场特征并不十分明显。

  

  锡剧《红豆》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传统戏曲的广泛参与,既有典雅精致的昆剧,也有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如锡剧、扬剧、越剧、柳琴戏等等。这些戏曲剧目,既有别于传统剧目的审美精神,也不同于大型剧目的呈现,不管是表现手法、舞台调度,还是音乐风格、舞美装置,都被赋予了更强的时代气息、流行的舞台元素和崭新的审美追求。比如,《千年一叹》以梦境的方式(对于小剧目剧目来说,梦也许不是必要的手段),让金圣叹与其批注的《水浒》人物李逵、《西厢记》人物张生进行直面对话,颇有些关公战秦琼的感觉,但这种跨越时空对话的特殊语境也许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柳琴戏《渔歌》

  5部戏曲剧目的舞台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美学特征,比如舞台装置比较精致,演员服装十分华美,表演身段非常雅化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共同特征也许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各个戏曲剧种能够更加强调自身特色,特别是地方戏曲剧种的地域性、通俗性、烟火气,可以会有更好的艺术呈现,也更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心房间》

  作为小剧场剧目的主力军,话剧占到本届小剧场单元剧目总数一半以上。这些剧目千姿百态,各有特色,在舞台表演、舞美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带来一些令我们惊喜的观赏体验。

  在《心房间》里由两个演员同时饰演女主人公,一个平静务实,一个张扬犀利,分别代表着她内心两个不同的方面。这种表演方法比较新颖,也比较有意思,能够让观众直接感受角色心理的矛盾与复杂。

  《影剧院之夜》精心设计舞台空间,在舞台中央设置了一个半透明的巨大“白匣子”,几乎所有的剧情和表演都在白匣子中完成。这个白匣子不仅发挥架构舞台空间的作用,也是光影特效的重要道具,以此将写意视频、实时影像与演员真人表演结合起来,产生虚实相生的舞台效果。

  

  《0423》

  《0423》的舞美设计也别具匠心,搭架了一个伸出舞台、接近观众席的表演平台,不仅构建了一个富立体感的表演区域,也让表演更加接近观众,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与参与感。

  

  《我要见市长》

  《我要见市长》是所有剧目中唯一的轻喜剧,通过朴实却又倔强的牛二、上进却又圆滑的村长等人物形象和农民牛二在脱贫致富后想要见市长被误会是“上访”等啼笑皆非的故事,赢得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剧场“笑果”非常好。

  

  《中文系》

  《中文系》是表现手法最为先锋、探索意识最为强烈的一个剧目。它将真实的历史事件、网络穿越、流行音乐等元素杂糅于一体,舞台表演也不按常规“出牌”,以致于它看起来有些不象是一台剧,至少不是中规中矩的一台剧,引发了观众的极大争议——但这也许正是导演的用心所在。

  

  魔术儿童剧《我是哪吒》

  魔术儿童剧《我是哪吒》则进行跨界探索,将杂技、魔术两个不同的艺术种类揉合在一起,用于表现神话的剧情,同时配合运用许多声光电技术,形成色彩斑斓、魔幻神奇的舞台风貌,使得该剧不管对成人还是对孩子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可看性。

  三、参与主体丰富多元

  在本届小剧场单元的创作单位、演员主创、演出场地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当前的小剧场剧目创作有活力,剧场演出有基础,参与者众多,热爱者广泛。

  比如小剧场剧目的创作单位,既有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南京市话剧团、南京市越剧团、无锡市锡剧院、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等7个有文艺院团,也有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传媒学院等3所艺术院校,还有江苏演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京汉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

  再比如,剧目的演员和主创,既有国有文艺院团的专业演员、编剧、导演,也有艺术院校的老师、学生,还有一些“玩票”的戏剧爱好者。

  据统计,南京已建成小剧场107家,分布于南京城市的街头巷尾、老百姓的家前屋后,充分展示南京小剧场文化的深厚基础和浓烈氛围。此次剧目演出的11个小剧场,有的属于艺术院校,有的属于文艺院团,还有的属于企事业单位,深深地扎根于城市肌理和市民生活。

  在审视江苏小剧场剧目创作时,我们除了要看到那些与小剧场戏剧直接相关的人们外,还应该看到其他的无名“幕后者”,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剧目创作和演出,但同样功不可没。

  2021年底,在疫情还没消散的时候,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就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江苏小剧场建设提供政策指引。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已连续两年开展认定工作,共认定江苏省示范小剧场和小剧场精品剧目各20个,有力推动了全省各地小剧场建设,也有效调动了文艺院团创作小剧场剧目的积极性。

  2021年5月成立的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迄今为止,已孵化69部原创剧本和24部原创剧目,成绩斐然,效果明显。比如,话剧《老人与海》《似是故人来》《生活在天上》、越剧《金粉世家》等4部作品获批江苏省小剧场精品剧目;话剧《李叔同》入选第九届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话剧《似是故人来》入选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话剧《送别·李叔同》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话剧《生活在天上》入围南京新剧荟,获批江苏省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音乐剧《天梦》获批江苏艺术基金项目。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中,有13部剧目是该中心孵化的原创作品。

  在举办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的同时,3月23日-26日还举办了南京“新剧荟”, 小剧场单元结束后的4月2-12日还在南京举办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三大活动同时举办,一个月时间连演46部小剧场剧目,充分说明江苏小剧场剧目创作正在走向盛春,呈现出篷勃向上、多姿多彩、繁花满树的良好局面。许其兵(作者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二级调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秘书长)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