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天下第一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精华内容提炼
最近电视剧《狂飙》带火了《孙子兵法》,各大平台的《孙子兵法》都卖断货了。孙子兵法作为一部2000多年前的兵书,为什么在今天依然受到追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而是一本研究战略思想和博弈思想的哲学著作,只要有博弈和竞争的地方,《孙子兵法》就值得你好好读一读。《孙子兵法》不仅适用于战场的博弈,对今天商场、职场、赛场,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都有着深刻的启发。
《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历史上排名第一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那这本“奇书”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主要讲三点,一是对作者孙武的简要介绍,二是对战争本质的说明,三是介绍《孙子兵法》13篇的核心内容。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武出生在公元前545年左右的齐国,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孙武的父亲孙凭是吴国国卿,祖父孙书是吴国的大夫,所以孙武其实出生在一个军事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孙武从小对兵法就非常感兴趣,早年因为齐国内乱,举家搬迁到了吴国。
后来被吴国军事家伍子胥举荐给吴王阖闾,阖闾看来孙武的《孙子兵法》后,大家赞赏,孙武也成为了吴国的将军。孙武在随后的“柏举之战”中,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军,占领了楚国都城,几乎让楚国灭亡,孙武也因此一战成名。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下,吴国逐渐成为春秋末期霸主之一。但后来因为阖闾去世,儿子夫差继位,夫差赐死了伍子胥,孙武也因此隐退,最后吴国逐渐没落,最后被越王勾践击败而亡国。
《孙子兵法》在春秋时期并不出名,而是在战国时期才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了历代帝王将相必读经典,很多名人都对它有极高的评价,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影响至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上非常多人给它注释。
第一位给它注释的人是曹操,曹操说:我看了那么多兵书战策,孙子是最深刻的,但世人并不掌握他的思想本质,所以我写了注解。在曹操以后,历代共有200多家对《孙子兵法》作了注释,其中以宋本的《十一家注孙子》最为著名。这些注释对于我们后人研究、理解和推广《孙子兵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我们来讲讲孙武对于战争本质的理解,《孙子兵法》之所以和普通的兵书不同,正是因为它不是一本专注于战术的兵书,而是一本研究战略思想的哲学著作,它跳出了战争的博弈来看待战争。孙武在第一篇《计篇》就提出了战争的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其中“道”才是战争首要考虑的。孙武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非善之善者也”。战争的目的就是战胜对方,战争的本质是符合道义和人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更多、更大规模的战争。所以,从“道”的角度看,战争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战争最高的指导思想是“道”,是道义和人心。我们常说:“天道自在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的本质不是击败敌人,而恰恰相反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伤害。所以,孙武才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用武力来获得战争的胜利,是最下等的战略选择,最好的战略选择是以最小的伤害来赢得胜利。这些都体现了孙武将“道”作为最高的战略指导思想。
{!-- PGC_COLUMN --}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孙子兵法》13篇内容,究竟讲了什么核心思想。首先,第一篇,计篇,这里的计主要是指计算,而不是计谋,计谋是建立上理性的分析之上的,所以,这一篇主要是对战略形势总体的分析和判断。战争意味着什么,到底要不要打,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打等等。最终的目的要达到:“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就是在战争之前,其实胜负已经了被分析清楚了,已经可以预测了,这是“计”的目的。
第二篇,作战篇,前一篇对战前敌我形式的计算和分析,如果分析的结果是这个战可以胜,已经有把握了。接下来,这一篇是对战争具体消耗的计算和分析,战争会对国家财力,百姓生活,和国内的稳定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这一篇得出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兵贵胜,不贵久”,即便真的要打,最好是速战速决。
第三篇,谋攻篇,这一篇是对战略进行评估和判断,什么样的战略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著名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这一篇提出来的,而要做到“上兵伐谋”就要做到五个方面,而核心的关键,还是计算和分析,最后达到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注意是不殆,而不是胜利,孙子兵法强调不败,而不是如何获胜,因为在孙武看来,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第四篇,形篇,这一篇分析双方的军事实力,核心的原则是:让自己首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耐心等待获胜的机会,所谓:“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核心思想。孙子说,胜利不是打出来,而应该是事先就知道了的。“胜可知,而不可为”,这一篇辩证思想也非常强。
第五篇,势篇,这一篇和上一篇合起来就是“形势”,上一篇是对比双方军事实力,而这一篇是分析实力背后更重要的“形势”,什么是形势?孙子做了一个比喻,形势就好像,圆圆的石头从上顶滚下来的一样,势不可挡。这一篇孙子还提出了著名的”以正合,以奇[jī]胜”的战术思想,很多人认为战争是出奇制胜,但实际上,战争的胜利大概率是实力对比的结果。
第六篇,虚实篇,这一篇阐述了“避实击虚”的战术思想,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孙武提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术思想。众寡、强弱、攻守、进退的战争形势瞬息万变,而在各种关系中如何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才是致胜的关键。
第七篇,军争篇,这一篇讨论的如何在敌我双方僵持的情况下争得胜利,而要争夺胜利,就要掌握获胜的有利条件,如何才能掌握有利条件呢?核心两个字是:快和变。孙武反复强调,胜负不是战争中才分出来的,开战之前胜负就已经定了,比如你比对方率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其实获得胜利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了。
第八篇,九变篇,这里的“九变”就是很多的意思。这里孙武其实提出了在10种战争形势下,将帅的应对策略,以及将帅用兵的五种危险。正是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所以,在这篇中,孙武还提出了著名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大胆思想,因为前线才是对战局变化最敏感的,要对战场的变化做出最及时的反应。
第九篇,行军篇,顾名思义这篇是讲在行军作战过程中,如何安置军队,分析敌情,以及如何处理各种复杂地形的方法和策略。在这一篇中,孙武提出了多达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非常具体。这一篇中孙子还提出了著名的:“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的思想,从道义和纪律两方面来组织军队,军队才具备战斗力。
第十篇,地形篇,这一篇是对地形的分析和应对办法,在古代冷兵器时代,近距离交战,对地形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像今天的体育比赛中,都有主场优势的说法,这就是掌握地形的重要性,确保自己对战场的每一块地方都很熟悉。这一篇中,孙武分析了六种不同地形的作战策略。同时也提出了著名的:“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的思想,不仅要知彼知己,还要知天知地。
第十一篇,九地篇,这一篇也是对地势的分析,和上一篇合起来就是对地理条件“形势”的分析,孙武分别提出了九种不同的地势的用兵之法。比如谈到了“散地、轻地、交地”等等不同的地域中的作战原则。
第十二篇,火攻篇,顾名思义就是火攻的战术策略,火攻有五种: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分别是对人马、粮草、战车、仓库和运算设施采取火攻。在用火攻的同时,还要配以水攻,孙武说,火攻效果显著,但还需要用水攻来辅助,才能加强攻势,这里的水攻是断绝敌人的水源。
最后第十三篇是用间篇,孙武分析了战争中用间谍侦查敌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提出了5种用间的方式: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用间的目的是要获得 “先知”,孙武强调要事先了解敌情,不要指望求神拜佛,坚决奉行实事求是的作战原则。
纵观《孙子兵法》这13篇内容,几乎涉及了古代战争的方方面面,从战略运筹,到战术指导,从环境和地形分析,再到火攻和用间的特殊作战方法,孙武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而重点是前面三篇主讲战略思想的:《计篇》《作战篇》和《谋攻篇》,是全书的核心和精华,更多精彩内容,推荐大家翻看我的《孙子兵法》合集内容。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和订阅我的专栏,我们下一期内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