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一身凌云壮志,风骨垂范流千古

  一直觉得古代文人是个很特殊的存在。他们虽然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却又有不同。他们散布于古代各个阶层,虽然多数有官职,但身后声名却往往不靠官位,而靠以文载道。

  王勃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形容的就是古代文人群体的特质:有才干,更要有风骨,无论世事如何变幻,都不改一身凌云壮志。

  文化学者,青年作家叶楚桥,也被古代这群具有独特风骨的文人所折服,因此选择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以一本《人间不坠青云志》,为读者讲述了这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那可激励当世的人生故事。

  

  书中选择了从魏晋到明清的共计十八位文人,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他们多数有官职,因为仕途本就是文人现实凌云壮志的重要途径,即使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他们不想为官,有时为了保命也不得不出仕为官,还有一小部分因为某些原因,虽然才能足够,却无法通过科举成功出仕,而大部分则是在官场或沉或浮,展示着他们那一身独特的风骨。

  因此虽然全书共讲述了十八位文人的故事,但细算起来却可以分为三类:不愿仕、仕有成,与仕不顺,不能仕的,也算是仕不顺的一种。

  阮籍就堪称不愿仕的代表。叶楚桥在《人间不坠青云志》甚至用“狂浪是一种态度”来形容他的一生。

  

  曹氏与司马氏的权力更迭期间,辞官是行不通的,但站队也几能决定生死。司马昭为试探阮籍,数次派钟会在席间引他评论当朝人与事,皆被阮籍以一句“我干了,你随意”搪塞过去,随后烂醉,让钟会连再问的机会都没有。

  但这样守口如瓶的阮籍,反而深受司马昭认可,觉得他的小心谨慎,才堪重用,甚至有意与他结亲,阮籍便只能再次如法炮制——每天喝至烂醉,不给司马昭提亲的机会。

  可即便如此,阮籍仍备受司马昭的器重,让他不能不仕,但内心则备受煎熬,以致常常要独自驾车于山林中狂奔来发泄,若是刚好走到无路可走的悬崖断壁处,便不得不靠放声痛哭,来发泄心中的郁郁。

  人都道阮籍猖狂,可他若不狂,便只能正常地“仕”,而这种情况下,若再坚持他独有的风骨,能否保全自己的性命,就是未知数了。

  

  仕有成的文人,在书中不在少数,比如张九龄、范成大、刘伯温、张廷玉皆属此类。

  以张九龄为例,才学出众,又秉公无私、识人善辩,官至文臣之首的相位,后虽因直谏被罢黜,但那被称为“曲江风度”的风仪,却令天子也万分怀念,更被后世所称颂。

  而仕不顺的文人,就更多了,李太白、杜工部、苏东坡、郑板桥等大家熟悉的文人均在此列。

  因没有再单列不能仕一项,因此《人间不坠青云志》所列的十八位文人中的两位才女谢道韫、李清照也要委屈列入此列。四次落榜的姜夔,与会试中因答题格式不规范而名落孙山的张岱,自然也属此列。

  但无论是才女,还是未能仕的文人,他们的风骨也绝不逊色于其他走上了仕途的文人,也有着不能坠的青云之志,垂范千古,值得后人学习和继承,才能被叶楚桥收入这本《人间不坠青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