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皇帝请大臣吃饭,大臣却回家对孙子说:“国家到你们这代就完了”
原标题:皇帝请大臣吃饭,大臣却回家对孙子说:“国家到你们这代就完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几个朝代是很惹人嫌的,一个是清朝,因为他开启了中国近代史最屈辱的一页,另一个国家则是西晋,因为他开启了中国古代史最屈辱的一页。
而且与之不同的是,清朝虽然开启了近代的屈辱,可是他至少前期也曾经光辉过,在康雍乾时期,清朝的国力也处于世界前列,就算是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GDP在世界还是占了很大比重;而晋朝带来的只有乱世,如同张养浩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其实当时的晋朝统治者假设有点常识的话,就知道国家的覆亡是迟早的事,可惜晋武帝司马炎自己持身不正,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西晋为之埋葬,而对于西晋亡国的祸根其实早已被一位大臣洞悉,可惜的是他什么都没有做,而西晋亡国的祸根也在于此,人人都想着自保。
太尉何曾,本为魏臣,投靠西晋
提及西晋很多人对他不感冒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这是一群由奸诈小人组成的国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是那个著名的司马懿,他本身是曹魏四朝元老,而且曹家三代对他都不错,对他许以高官厚禄,甚至曹叡时期将曹魏的军事大权交予司马懿统帅。
然而由于曹家三代君王都英年早逝,继任的曹芳过于懦弱,而曹叡的首辅托孤大臣曹爽又太蠢,最终被司马懿以三千死士翻了盘,而曹魏的军政大权从此落入司马家之手。
面对司马家的悖逆举动,当时的曹魏大臣之中有诸如王凌、毋丘俭等忠于曹魏的人对司马家奋起反抗,因为对于古人来说,忠孝节义是不可弃的,司马家犯上作乱无疑让人唾弃。
可是有时候古人也很双标,否则又怎么会有“良禽择木而栖”等话语诞生,司马家的犯上作乱让更多人意识到曹魏灭亡是指日可待,因此原先许多忠于曹魏集团的官吏迅速改换门楣投入司马家麾下,其中就有何曾。
何曾本是曹魏旧官,他的父亲何燮在曹魏官至太仆,其父去世之后,何曾便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其自小就因为博学多闻而闻名乡里,也因为这层关系时任平原侯曹叡的赏识,被拜为府中的文学掾。
曹叡登基之后,何曾的地位跟着也就水涨船高了,从这一系列就能看出曹叡对于何曾是不错的。
然而可惜的是,在那个时代人心是不值钱的,高平陵政变之后,曹魏在朝堂上的力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曹氏宗亲的有生力量杀的杀,逃的逃。
曹魏发生如此巨变,对于某些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发家的好机会,因为那个时代士人的背后有家族,就算某些士人想要尽忠,可是其背后的家族也不会同意。
而何曾这个人本身就具有功利性,司马家虽然夺取了曹魏的基业,可是当时不服司马家的人还有很多,诸如“竹林七贤”的阮籍,而何曾就借着批判阮籍等举动向何曾抛出了“橄榄枝”,对于司马家来说,他们篡权夺位急需朝中有话语权的人帮助他们说话,因此也顺势接过了何曾的橄榄枝,最终何曾摇身一变从曹魏旧臣变为了西晋开国功臣。
自私自利,明知国家危难却不明言
何曾,历史对于其评价是一面倒,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之中如此评价何曾:
“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
那么何曾究竟做了什么事让司马光对其如此评价呢?
在经历了“高平陵政变”以及“淮南三叛”之后,司马家在朝野之中立足脚跟,可惜的是司马昭还没来得及当皇帝就一命呜呼,最终这个皇帝的位置由其子司马炎来做了,而何曾也因为开国之功被封太尉。由于何曾官居三公之列,又和司马家族关系密切,因此司马炎常常会宴请何曾吃饭。然而每次吃完饭回家何曾则总是忧心忡忡的,而他的儿子则不解问他为何这样。
何曾就说:“陛下每次请我们吃饭,聊得都是一些琐碎小事,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以及国家战略是一概不讲,这样下去国家必定会灭亡啊?或许到你这一代还能安然无恙,可是到你儿子这一代必将会大祸临头?”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何曾的眼界的确很准,作为国家领袖,你要清楚的知道国家每一步都要怎么走,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就算是平常的小老百姓有时候吃饭聊天都会聊到国家大事,而作为皇帝居然闭口不提国家的治理,说明他根本对这些事没放在心上,那么碰上这样一个皇帝,这样的国家怎么能不亡呢?
事实上,何曾的预言很准确,在何曾死后,西晋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他的两个孙子都无一幸免,一个被东海王司马越所杀,另一个孙子则哭着感慨祖父的先见之明。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何曾作为宰相真的毫无责任么?作为宰辅,他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可是却丝毫不劝阻皇帝的行为,任事态演变越来越严重,说明其也属于典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而且作为宰辅,何曾本人也应该深知“民生多艰”的道理,可是历史上的何曾可谓是穷奢极侈,根据历史记载他所吃的一顿饭花费就要超过万金,规格之高远胜王侯将相,而对此晋武帝则是也不加指责。
所以从晋武帝和何曾的平生典故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晋会灭亡这么快呢?一个不讨论国家大事,只知道聊些平常琐碎之事,如果是普通人家倒还好,可是他是皇帝,他就不可以这样;另外一个看到了问题所在,可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并未未雨绸缪,而是让自己的儿孙早做打算,可见国家灭亡在他眼里不算什么。
试问,诸如西晋这样的国家怎能不灭亡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