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石棉县王岗坪彝族藏族乡“1234”工作法,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过程中,石棉县王岗坪彝族藏族乡立足实际,充分挖掘民族乡镇的特色和优势,以“1234”工作法,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全方位推进示范创建。

  建强一套组织体系,激活示范创建“领航力”。成立由乡党委书记和乡长担任双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机关各站所、驻乡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创建工作专班,选配村级民族工作联络员5名,乡村通力合作。精细化制定创建实施方案和创建责任清单,有序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

  突出两大示范建设,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突出特色村寨示范。围绕建设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典范目标,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灾后恢复重建有机结合,在挖角集镇规划打造彝藏风情特色文化街区,配套建设少数民族文化阵地和特色节庆活动场所,挖掘培育尝美食、穿美衣、逛美景、喝美酒等民族文化体验项目,“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魅力。按照“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原则,大力推进环贡嘎旅游集镇建设,争取实施老街民居风貌提升、集中安置点风貌塑造、一二期移民房亭廊等项目,全力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突出移风易俗示范。把落实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党员、干部管理和村民自治管理的制度规范,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10个,引导5个行政村制定《抵制高额彩礼铺张浪费村民公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婚丧嫁娶随礼礼金、就餐规模上限,从严管控一切铺张浪费活动和行为。建立移风易俗问题线索月排查报告制度,以村为单位排查问题线索20余个,开展各类提醒70余次,引导丧事简办6起。以“树新风、破陋习”为主题,组织德古、头人等德高望重各族群众开展民主协商11场次、移风易俗宣讲活动60余场次,宣传推广移风易俗好人好事3例。

  优化三项惠民服务,增强和衷共济“向心力”。一站式便民服务。梳理便民服务“一件事一次办”事项86项,震后将便民业务全部设在临时办公楼一楼,开设彝汉、藏汉双语服务窗口,全面落实“一窗受理、一站办理、一网通办”服务。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涉及群众高频办理事项纳入村级代办范畴,对老弱病残人员直接上门办,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家庭式增收服务。以过渡安置帮扶为契机,开展受灾少数民族群众就业现状、就业意愿、培训需求情况调查,登记建立少数民族重建户就业帮扶台账426户1626人,采取举办专场招聘会、就业岗位推荐、公益岗位帮扶、低保政策兜底等方式,“一户一策”帮扶少数民族落实就业岗位、增加家庭收入,全面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9·5”泸定地震以来,先后向370余名少数民族介绍务工、推荐就业1000余个。贴心式纾困服务。整合省市县下派包保干部、乡村干部力量,在每个村民小组配备包保干部2人以上,每周入户走访收集群众需求、诉求,登记建立少数民族群众困难需求台账,落实专人予以办理和答复,做到生活困难必帮、重大活动必邀、特殊情况必访、重大纠纷必解。

  狠抓四个活动载体,汇集民族团结“凝聚力”。抓实示范创建促团结。以示范创建工作为抓手,在全乡范围内部署开展“读一本民族团结题材书、讲一个民族团结故事、唱一首民族歌曲、说一句民族语言、跳一支民族舞蹈”为主题的“五个一”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引导全乡各民族群众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抓常文体活动促团结。依托彝族年、春节、妇女节等重要节日,举办“感恩党·迎新春·幸福过大年”“我们的节日·春节”“追梦新时代·巾帼绽芳华”等大型主题文化活动5场,邀请各民族群众自编自导文体节目30余个,用愉快的歌声、欢快的舞蹈展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穿插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团结应知应会互动答题,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抓细志愿服务促团结。以村为单位组建“石榴籽”志愿服务队5支,吸纳绿风公益社工、入党积极分子、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青年大学生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信息采集、关爱居家老人、人居环境治理、民族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为特殊群体送陪伴、送关怀、送温暖,切实增强民族团结凝聚力。2023年以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0余场次,服务各族群众1000余人次。抓好宣传教育促团结。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运用横幅标语、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宣传载体,全方位展示民族团结宣传标语16条,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大型墙绘2副,大力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运用微信公众号转载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等内容10余条,宣传报道工作动态7期,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营造“人人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个个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浓厚氛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