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教授父亲的真实故事,我悄悄退掉了女儿的6个兴趣班
看完这个教授父亲的真实故事
我悄悄退掉了女儿的6个兴趣班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和尝试的空间,有助于他们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中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心理学教授贺岭峰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很好的例证。他回忆起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两个经历:
女儿在寒假期间爱上了一部动漫,一连看了200多集。即使开学后,她也没有放弃追剧,反而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完成作业以便尽早回家观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甚至开始关注日语原版,尽管听不懂其中的对话。在一个学期里,她的热情并未减退,反而加入了一个动漫爱好者群组,并开始尝试创作同人小说。一个暑假的时间,女儿写下了四万字的作品,作文对她来说变得轻而易举。
贺岭峰对此的态度非常开放,他没有限制女儿的爱好,也没有切断网络,让女儿自然地投入到这个充满热情的事业中。
像许多孩子一样,他的女儿热衷于在墙上乱涂乱画。贺岭峰并没有指责她,也没有阻止她,他认为最多就是重新粉刷墙面。然而,在初中时期,女儿在自习课上被老师发现画动漫,并请来了家长。贺岭峰向老师道歉,但回家后,并未责备女儿,只是告诫她在画画时不要过于张扬,尊重老师的权威。
这两个看似普通的事件,对贺岭峰的女儿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中时,她已经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前往日本留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需要通过日语N1考试和口语面试。贺岭峰为女儿报名了加强班,但老师很快就确认她的日语水平足够应对挑战。在申请日本大学时,学校要求提供作品集。女儿将多年来的涂鸦和动漫作品整理成一个合集,顺利通过了审核。最终,她成功获得了七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如今,我女儿依靠两个才能生活,一个是掌握日语,另一个是绘制动画。回想起她的成长历程,贺岭峰认为女儿之所以能走到现在,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恰恰相反,是因为他没有过多干涉。他最正确的做法就是不反对,不横加干涉,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这番话让我深受触动。原来,教育孩子时,“不作为”往往比“作为”更为重要,也更具挑战性。过去,我是个焦虑不安的母亲,害怕女儿跟不上别人,害怕她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小就把她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看着女儿沉默寡言,比较内向,我便为她报了情商课程;看她数学成绩不理想,怕拖累她,便为她报了思维课程;看到家长群里,别人家的孩子各种荣誉无数,我忧虑女儿跟不上,于是又给她报了好几个兴趣班。
然而,在我看来,她所喜欢的事情,如手工制作、研究菜谱、阅读小说等,都是在“浪费时间”。于是我严肃地教育她,告诉她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否则将来连高中都考不上。我把自己的焦虑和期望都强加在女儿身上,把所有我认为“有用”的东西都强行塞给她。我企图用自己狭隘的思维和认知,为她规划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女儿的成绩越来越差;没有一项特长拿得出手;变得越来越叛逆,与我对立;甚至出现了厌学的征兆。看完贺岭峰的故事,我不禁反问自己:这究竟是我的人生还是孩子的人生?我给孩子指的那条路,真的一定是对的吗?
身为父母,我们常常误认为可以为孩子选择人生的道路。然而,我们忘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人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而不是父母的。美国知名教育专家金·约翰·培根曾经向家长们提出了一个强烈建议:“请还给孩子们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重新与真正的自我、属于他们的世界建立联系,把他们从我们成人充满压力和紧张的世界中解救出来。”
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如何给孩子增加知识和能力,却忽略了给他们减轻压力的重要性。正如贺岭峰所表现的那样,善于做减法的父母才能够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孩子。
首先要学会减少干预,让孩子去追求他们心中的梦想。著名作家六神磊磊小时候痴迷金庸武侠小说,尽管当时的老师和家长都认为这对他没有帮助,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兴趣,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断言哪些事情将来会有用,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空间去追求看似“无用”的梦想。让孩子去培养一些与学业无关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的童年变得更加快乐、轻松。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