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1教学札记——现阶段,诗词鉴赏板块的复习备考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原标题:20230411教学札记——现阶段,诗词鉴赏板块的复习备考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概的意思是说, 演奏上千首乐曲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上千把宝剑才能知道如何识别剑器。这两句话无疑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对于我们高三的复习备考而言,启发意义还是挺大的。

  最近一段时间,我带着学生在努力补足前期考练中暴露出来的明显短板——古诗文板块,特别聚焦了古代诗歌板块,六节课的时间精讲精练了包括近三年全国卷高考真题在内的大约40首诗词。通过大量的讲练,对这个板块又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近三年的全国卷特别注重对诗歌特定题材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体式惯例的考查。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作为诗的国度,在漫长的文明发展中,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这些文化精髓“字少情长”,意蕴丰厚,钱钟书先生称之为文学创作中的“闪电战”。时间久远再加上言简意赅,诗歌鉴赏就成为了高三复习备考路上最“凶神恶煞”的拦路虎,尽管这一部分已经由2016年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了当前的一道选择、一道主观;分值也由2017年之前的11分变成了现在的9分,依然无法让绝大部分考生拿到满意的分数。也许是出于调低难度以让大部分考生高质量地认知和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从2019年开始,高考试题特别注重对所选诗歌题材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体式惯例的考查。我将这种考查总结为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得如何”

  比如2022年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官方答案】A

  【我的理解】首先,“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这一判断是错误的,欧诗从头到尾确实是以画眉鸟为核心来展开描写抒情的,画眉鸟是直接描写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描写对象。而文诗鸟叫声仅仅是诗人内在情感的点缀与印证,只是一个陪衬,如果题目中没有“画眉”这一关键词,读者甚至都读不出来此间陪衬的是什么鸟,换言之,是不是画眉根本不重要,所以,要不要直接描写也没关系。通常考虑到这个层面,答案也就能选出来了。

  其次,这个选项更深层次的认知,是诗歌的题材分类,即“什么才是咏物诗”。欧诗以“画眉鸟”为核心展开描写,托物言志,从画眉鸟喜爱丛林的自由,抒发了作者欧阳修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我们由此可以形象地认识到咏物诗的基本特征:以物为核心描写记叙,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从“物格特征”体悟诗人的人格追求。文诗则不同,它是以诗人的主观情感为核心,外物的描写只是为了侧面衬托,以求更加形象地呈现诗人的主观情感。这一类诗,通常被称作“即事抒怀诗”。

  这就是高考真题的高妙之处,表面上选对的考生都拿到了3分,实际上,知识与能力的差异还是挺大的。有人看到了浅层次的区别,有人看出来了本质上的差异,还有人可能两个都看出来了。

  15.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官方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我的分析】主观题的作答就要用到我刚才提及的三个问题了: “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得如何”。只不过在具体作答的时候,必须以题干中的关键词为核心来考虑这三个问题。

  本题题干的关键词为“画眉鸟”“作用”,那我们作答的时候首先就得想,两首诗分别写了“画眉鸟”的什么。欧诗分别写了画眉鸟婉转惬意的鸟鸣声、自由穿梭于山林的轻快身影、锁于金笼比不上林间啼叫的自在。文诗只写了听见高笼中传来鸟鸣声,这声音到底怎么样,诗人并没有评价。

  第二层面,“怎么写的”。欧诗直接描写,从听觉到视觉细致刻画,着力展现画眉鸟这一形象的特征。文诗则是点到为止,并没有从正面的描绘,鸟鸣声只是首句情感基调“闲”的侧面印证罢了。

  第三层面,“写得如何”。欧诗托物言志,表面写画眉鸟,实则表明了诗人对自由轻松、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诗侧面烘托,用听到高笼传来的鸟鸣声让诗人有一种置身山林的惬意感,有助于表现诗人处理完公务之后的“闲”。

  这样想来,我们完全可以给出一个比官方答案更加完整丰富的答案。

  【我的答案】①欧诗写了林间自在啼叫的画眉鸟,动听的声音,自由的身影,在画眉鸟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轻松生活的向往;②文诗用高笼中传来的一声鸟鸣,营造了置身山林的惬意氛围,侧面表达了诗人公务处理完毕之后的悠闲轻松自在。

  这种考题设置,就是抓住了诗歌题材分类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体式惯例,那我们在应对的时候,也应该有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力准备。咏物诗、即事抒怀诗应该读些什么,应该怎么读,送别诗应该读些什么,怎么读,都应该在当前阶段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诗歌的主观题,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题干部分就旗帜鲜明地指出,“送别诗”“排遣离愁”,如果我们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从 “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得如何”三个层面组织答案,拿到这6分应该并非难事。

  为什么高考的诗歌鉴赏如此重视“规律性”“程式化”的内容考查呢?原因大概是诗词作品解读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命题人想让大部分考生读懂,想考查学生所谓的传统积淀,就得从题材分类出发,让学生通过长期积累的相关知识派上用场。当然,这也是在引导学生注意一种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所谓的“触类旁通”吧。

  总结为一句,现阶段,掌握诗词作品题材分类的相关知识,很重要;明白答案呈现的思维路径,很重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