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故事:刘禹锡喝醉酒写诗讽刺友人,为他留下奢侈的骂名
刘禹锡,唐代的大诗人,他在苏州刺史任内,与曾经做过司空,现任淮南节度使的李绅交情好。李绅,唐朝时期宰相,也是一个诗人,并且他的诗歌是随着他的官职大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前期没发迹时的诗注重描绘现实,讽刺时政,后期做了大官之后的诗变得隐晦内敛,繁艳炼蓄。
有一天,李绅邀请了刘禹锡去他家喝酒,李绅还安排了很多的歌妓在宴席上陪酒。刘禹锡对此事有感而发,就作了一首诗,写道:
高髻云鬟官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这些歌妓都梳着官样妆,打扮得很隆重很妖娆,唱着教坊司内最艳丽的流行歌曲。您李司空是大官,对这样的奢靡场景早已经看习惯了,只是寻常的闲事。但我刘刺史却开了眼界了,听了这些靡音艳曲大受震撼,不禁产生了断肠之恸。
刘禹锡回去以后,针对李绅特意写了这篇小作文,可能是刘以此来暗戳戳的嫉妒李的官大,毕竟两人是同年出生的人,刘禹锡在793年就中进士进了官场,李绅却是806年才考中了进士入官场,李绅晚了13年。虽然刘禹锡起步早,最后却被李绅反超。别人平步青云,自己官场失意,这样的强烈对比,刘禹锡难免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
也有可能是刘禹锡真的有忧国忧民的情怀,看见人家做了更大官的人生活奢侈,有所感触,写下这个诗句。
李绅知道这件事后,连忙做出了危机公关,派人去把这些歌妓转送给刘禹锡,以表达自己是个不贪恋美色的好官,但是被刘禹锡婉言谢绝了。
李绅也有一首著名的诗传世,就是《悯农二首》。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个诗的创作时间是799年,这时候的李绅还在为自己参加科举考试而到处拉关系求门路,此时无疑是失意的,一个失意的人会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而不是莺歌燕舞。
等到李绅做了大官,脱离了原来失意的环境,后期的心态就是纵情声色犬马,骄奢淫逸,仗势欺人了。
李绅在江南为官时,对平民暴虐,当地的百姓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或淮河外出逃难。
属下向他报告:“本地百姓很多人逃到外地去了。”
李绅道:“你见过用手捧麦子的场景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而那些秕糠都会随风而去,不必报来。”
李绅死后的第一年,所谓人在人情在,没有了权力的保护,他生前所做的不利于名声的事情都被重新拿出来清算,被皇帝定性为酷吏。按照当时唐朝的规定,即使死后也要被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李绅就是“司空见惯”里的司空,这个成语如今被后人广泛运用,一般是形容世风日下。曾经他连一粒米都觉得是血汗培育出来的,劝人要珍惜劳动成果,现在却天天有大量歌妓围绕着,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运用到现代,曾经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现在是路见不平好心去救反遭歹人狠咬一口,可见世风日下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举报/反馈